分享

世界上那群“斯坦”“尼亚”们

 zqbxi 2019-04-18
 【“斯坦”国家和地区】:
  在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方,有不少带“斯坦”(-stan)字样的地名,如印度斯坦、库尔德斯坦、胡齐斯坦、雷吉斯坦、鞑靼斯坦等。很多国家的名字中就有,比如巴基斯坦(Pakistan)、哈萨克斯坦( Kazakhstan)、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吉尔吉斯坦(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我们还有一个邻国阿富汗,其实阿富汗的英文国名(Afghanistan)也是有“斯坦”的,不清楚翻译成中文为什么没有了。
  “斯坦”原词出自古波斯语,本义很简单,即“地方”、“地区”的意思,“-stan”是它的罗马字母转写形式。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4年)的疆域一度从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伊朗高原,所以作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波斯语,也对这些地区产生深刻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名字带有“斯坦”的国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巴勒斯坦。不过巴勒斯坦的名称是Palestine,来自闪语,而不是和上面这些国家一样用“-stan”作为后缀。我们汉语虽然也翻译成“斯坦”,但这里的“stine”并不是后缀,并没有地区或国家的含义。Palestine一词是从Palastim逐渐演化而来,Palastim是对外来者的称呼,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

  

楼主Mr_Wang_先生Lv 6 时间:2017-01-02 21:49:45
  【“尼亚”和“西亚”国家】:
  “尼亚”国家:罗马尼亚、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亚美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肯尼亚、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等。
  “西亚”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法属)、密克罗尼西亚等。
  “尼亚”是英文“-nia”的音译,是希腊—拉丁语词尾“-之国”的意思,所以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国家名称最为典型。(希腊语起源于古希腊自不必多说,拉丁语起源于意大利的拉齐奥(Lazio)地区,喜欢足球的应该都知道意甲就有一支叫拉齐奥的球队)
  随着词尾之前的一个字母发音不同,译成汉语也就变成了“尼亚(-nia)”或“西亚(-sia)”。

  【美国地名:“新+”“圣+”和“+维尔”系列】
  美国各州名称的来历正好可以印证美国国土发展变化的历史。按照各州名称的词源,美国州名可以分为这些类:A.来自印第安土著语种;B.来自英语;C.来自法语;D.来自西班牙语;E.来自波利尼西亚语;F.来自荷兰语。
  由于内容太过繁多,所以这里就简单扒一扒4类典型的地名:“新”前缀、“圣”前缀、“维尔”后缀以及照搬欧洲原地名。 先说“新”前缀吧,美国有好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比如New York(纽约)、New Jersey (新泽西州)、New London(新伦敦)、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州)、New Haven(纽黑文)、New Britain(新不列颠)等。
  这些地名在美国东海岸最为普遍,因为这里几乎就是独立之初的13个州,源自英国人在这里建立的13块殖民地,所以深受英国地名的影响。英国人在命名的时候,直接用英国原有的地名在加一个“New”前缀就搞定了。像纽约(New York),就是源自英国的约克郡(York),当然了,纽约原来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是荷兰人在北美的据点;再比如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就是源自英国的汉普郡(Hampshire)。还有一些“新”前缀的地名是源自欧洲其他国家的,比如New Orleans(新奥尔良,源自法国中部城市奥尔良Orléans)……这种命名方式,反映出来到北美的欧洲人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吧。 说到思乡之情表现在新地名的命名上,其实英国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把英国的地名直接照搬过来,譬如Lancaster(兰开斯特)、Winchester(温切斯特)、Reading(雷丁)、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Manchester(曼彻斯特)、Rochester(罗切斯特)、Plymouth(普利茅斯)、Portsmouth(朴茨茅斯)、Boston(波士顿)、Cambridge(剑桥)等,虽然这样简单方便,但不得不吐槽太没创意了。  “圣-”系列名称的共同点,就是这是西班牙人命名的。与来到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不同,西班牙传教士对天主教的信仰体很好地现在这些地名的命名上。西班牙语中的“San”为“圣”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Saint”, 西班牙语中“San”通常指男性的圣人,“Santa”是“San”的雌性词(或者称为阴性词)。“San+人名”来命名的城市有很多,不仅在美国有很多,在拉丁美洲地区也大量存在。
  佛罗里达州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13年西班牙人胡安·彭斯·德里昂为了寻找“青春泉” 来到这里,取名“佛罗里达”。(就是电影《加勒比海盗4》里提到过的),西班牙人随后在这里建立殖民地。
  德州、新墨西哥州原属于墨西哥,曾为西班牙殖民地。
  加州最早为葡萄牙人航海发现,西班牙人随后在这里殖民。1821年以前,现今美国西南部从得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的广大地区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在加利福尼亚地区有非常多的城市都是西语来命名,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州名也是西语。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深入并设置传教区,因此留下了大量带有宗教色彩的西班牙语名称。  西班牙人命名的地名中还有典型的一类,那就是以“Los/Las-”为前缀。“Los/Los”在西班牙语中相当于英语中的“The”的意思。代表性的两个地名就是Los Angeles(洛杉矶,天使之城)和Las Vegas(拉斯维加斯)。 美国领土扩张史
    接下来是“-维尔”后缀。在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有许多以“-维尔”为后缀的地名。纳什维尔(Nashville)、埃文斯维尔(Evansville)、路易维尔(Louisville)、格林维尔(Greenville)、威斯特维尔(Westerville)、霍普金斯维尔(Hopkinsville)、费耶特维尔(Fayetteville)、拉塞尔维尔(Russeville)等。
  这一系列地名其实源于法国殖民者。ville在法语中就是城镇的意思,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town。这类地名以中部的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等密西西比河沿岸各州为代表,因为密西西比河西岸地区曾是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后来被拿破仑卖给美国。“圣-”系列名称的共同点,就是这是西班牙人命名的。与来到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不同,西班牙传教士对天主教的信仰体很好地现在这些地名的命名上。西班牙语中的“San”为“圣”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Saint”, 西班牙语中“San”通常指男性的圣人,“Santa”是“San”的雌性词(或者称为阴性词)。“San+人名”来命名的城市有很多,不仅在美国有很多,在拉丁美洲地区也大量存在。
  佛罗里达州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13年西班......
  -----------------------------
  漏掉地名举例了:
  美国以“圣-”为前缀的地名大多集中在两个区域,一块是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另一处就是西部、西南部的加州、德州和新墨西哥州。
  佛罗里达州:St. Petersburg(圣彼得斯堡)、Port St. Lucie(圣露西港)、St. Augustine(圣奥古斯丁)、Port St. Joe(圣乔港)、St. George Island(圣乔治岛)等
  德克萨斯州:San Antonio(圣安东尼奥)
  新墨西哥州:Santa Fe(圣达菲)、Santa Rosa(圣罗莎)
  加利福尼亚州:Santa Barbara(圣巴巴拉)、San Diego(圣地亚哥/圣迭戈)、San Francisco(圣佛朗西斯科/旧金山)、San Jose(圣何塞)、San Cruz(圣克鲁兹)等中国的分为
  某州,这个源自于古九州和汉代开始的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分,广州、荆州、广州、扬州、青州、兖州
  某阳或某阴,这个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北边为阳,南边为阴,洛阳、襄阳、安阳、濮阳、岳阳、益阳,淮阴、河阴、江阴
  某南或某北,也与山脉河流有关,济南、淮南、淮北【中国地名】
  “-阳”:咸阳、洛阳、南阳、信阳、安阳、阜阳、襄阳、岳阳、衡阳、贵阳、绵阳、庆阳等。
  “阳”是一个形声字,繁体字作“陽”,从阝(阜fù)从昜(yáng),本义是山南水北,
  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的纬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地处北半球(绝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古代中国人发现,山体的南侧阳光比北侧充足,(东西向)河流北岸的光照比南岸好(可以把河流及其两岸视作一个山谷地形,就好理解了)。
  所以上面带“阳”字的地名,多居于山南水北之地。譬如咸阳就在渭河北岸,洛阳位于洛河北岸,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
  (阝是汉字里很常见的偏旁,分为左耳刀和右耳刀。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等。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等。)  阴与阳相反,山北水南是为阴。这一类地名有: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淮阴(地处淮河南岸)等,前面有人就提过了。
  至于用“东西南北中”方位来命名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不提了。“-州”: 人们把中国叫神州大地,这个“州”就源自古九州,将古代中国分为九个不同的州。这时的“州”,更多地体现为地理意义,行政区划意义相对较弱。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 、 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
  自汉起,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单位,在随后的各个朝代,州所辖地域的大小也不尽相同。一些州名消失了,还有一些在继续使用。
  时至今日,叫“××州”的地名依旧遍布全国各地,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泰州、台州、温州、衢州、福州、泉州、漳州、梅州、惠州、广州、梧州、钦州、贺州、柳州、贵州、永州、郴州、株洲、抚州、荆州、泸州、达州、随州、凉州、兰州、商州、池州、宿州、徐州、亳州、郑州、滨州、德州、兖州、沧州、沂州、朔州、锦州……(现代少数民族的自治州不在讨论之列)【德国的“堡”】:看德甲比赛的应该都知道,德甲有好多叫“××堡”的球队,像沃尔夫斯堡(狼堡)、汉堡、奥格斯堡、弗莱堡等。当然了,这些俱乐部是以当地城市命名的,那么德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堡”呢?
  其实,翻译成中文的“堡”字,在德文里分为两类,一个是-burg,另一个是-berg。
  Burg在德语里的意思就是城堡,相当于英语里的castle(比如纽卡斯尔Newcastle),这表示这个城市最开始是从一个城堡发展起来的(或者曾经有那么一个城堡)。这一类的地名有汉堡(Hamburg,西式快餐中的汉堡包就是得名于此地)、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奥格斯堡(Augsburg)、雷根斯堡(Regensburg)、维尔茨堡(Würzburg)、弗莱堡(Freiburg)、奥尔登堡(Oldenburg)、马格德堡(Magdeburg)、勃兰登堡(Brandenburg)、吕讷堡(Lüneburg)等。
  而berg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山,表示这个地方是以山命名的,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鞍山市、黄山市、石嘴山市、双鸭山市等城市的命名。这一类的地名有海德堡(Heidelberg)、纽伦堡(Nürnberg)、班堡/班贝格(Bamberg)等。简单介绍一下欧洲的城堡吧。
  我们今天游历欧洲各国各地,城堡应该是很普遍的游玩景点了。而城堡从诞生到繁荣,军事始终是其发展的主线。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这在德国体现的最为典型。
  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由于盛行采邑制度,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
  以德国为例现存的古城堡就有数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历史。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中国古代乡绅地主通常都把自己家修得高墙深院,不过是为了抵御土匪强盗,而欧洲的城堡,则是为了抵御其他封建贵族的攻击。地名的起源,主要看出自哪个语言
  出自日耳曼语族(英、德、荷、丹等)的地名,大多是-land,翻译成“兰”
  出自罗曼语族(拉丁、法、意、西等)的地名,大多是-ia,翻译成各种“亚”
  而-stan“斯坦”出自古代波斯语,“站立”之意。这个词极其古老,可追溯到古印欧语词根steh-。这个词根衍生出各种印欧语言中不计其数的词,比如英语的stand(站立)、state(国家)、station(站点)、static(静止的)、status(地位)等等。可以说是传播最广泛的古印欧词根之一很多德国地名和英国都是对应的
  比如:
  “桥梁”德bruck=英bridge,Innsbruck因斯布鲁克
  “房子”德hausen=英hause,Mulhausen穆尔豪森
  “港口”德haven=英harbor,Bremenhaven不来梅哈芬
  “家”德heim=英home,Mannheim曼海姆
  “村落”德stadt=英stead,Darmstadt达姆施塔特
  “小溪”德furt=英ford,Frankfurt法兰克福

  德国东部有一些地名来自斯拉夫语,尤其是波兰语,最显著的是au或ow结尾的【韩国的“道”和“州”】:韩国英文名Korea,源自古称高丽,而“韩国”这一称谓源自历史上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朝鲜和韩国的英文名称皆是Korea,在中文里又分别翻译成朝鲜和韩国,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
  韩国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主要是“道”,韩国有9个道(此外还有1个特别市、6个广域市),分别是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朝鲜也是以道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道一级行政区划下,韩国还有一系列以“-州”命名的城市,如全州、庆州、光州、尚州、晋州、罗州、公州、清州等,还有一系列“郡”。
  “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现代的方面军总司
  令),如河北道、西北道、江南道等等。一度作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划分,后来逐渐成为普遍的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很明显,韩国的“道”“州”“郡”都是学 中国的,体现了古代两国紧密的宗藩关系。日本曾经也在各地设“道”,后来改制后只剩下一个北海道。韩国的“道”和“州”】:韩国英文名Korea,源自古称高丽,而“韩国”这一称谓源自历史上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朝鲜和韩国的英文名称皆是Korea,在中文里又分别翻译成朝鲜和韩国,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
  韩国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主要是“道”,韩国有9个道(此外还有1个特别市、6个广域市),分别是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朝鲜也是......
  -----------------------------
  朝鲜和韩国不是翻译的,而是人家的自称。
  韩国宪法里中文韩文夹杂,风格有点类似日语,韩国总吹自己文字,结果宪法里就露馅了,离开汉字无法精确表达,必须用汉字。说跑题了,为什么要提宪法呢,因为一国的官方国名是宪法规定的,而韩国宪法里的规定的本国国名是用繁体汉字写的“大韓民國”,所以根本就不用翻译。
  至于朝鲜的名字更古老,山海经就开始叫了,后来被现在的政权用了。朝鲜现在的宪法里面一个汉字也没用,但最早的1948年宪法里面跟现在的韩国宪法一样,中文韩文夹杂,而且国名同样是用繁体汉字写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类似的,日本这名字也不是翻译的,日本宪法里就是用汉字写的“日本国”,而且跟大陆写法完全一样,因为日本也搞了汉字简化,这个“国”字就跟大陆简化得一模一样。“格勒”是从俄语音译过来的,相当于“城市”。其实更有代表性的城市后缀是“-斯克”,许多斯拉夫国家都有,比如摩尔曼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卢甘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等。“格勒”和“斯克”都有“城市”之意,前者等级高一些,意指大城市、直辖市一类的,后者通常指普通的中小城市。 美国州名的起源语言(语系)
  美国50个州的名字,5个起源于英语,3个起源于法语,5个起源于西班牙语,7个起源于拉丁语
  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土著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