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今世缘婚庆网 2019-04-18

对于在使用单反或者微单等相机拍照时怎么对焦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会人为自己会,而且认为很简单:不就是半按快门图像清晰了就行吗?是的,没错,基本上就这样。可是直到前不久参加一个摄影爱好者群拍摄活动,发现有人用了几年的单反竟然不知道对焦点可以移动,才知道对于怎么对焦技巧存在疑点的人还不少。本文就对焦技巧上的5大疑点进行解惑。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图1

1、为什么要移动对焦点、怎么移动对焦点?

无论是单反还是微单,只要半按快门触发对焦体系,都会在取景器(或者显示屏)上显示一个对焦点(无论你是选择单点或者多点都只有一个,你选择自动焦点才会显示多个)。假如在构图时你需要拍摄的主体对象在右边,如果这时对焦点在中央位置你就不能针对主体对焦,就需要移动对焦点至主体对象上。一般相机上都会有一个多重选择器,这个选择器上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中间是OK确认键),只要你轻触一下快门激活,按这四个方向键就可以移动对焦点了(图2是尼康单反的多重选择器)。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图2

2、既然只有一个对焦点,那么多点对焦有什么意义?

是的,你如果选择对焦模式为单次对焦(AF-S)那么只用这个对焦就行了,主要靠你移动对焦点至主体对象的重要位置(如人像特写的眼睛部位)来对焦。而且单次对焦的区域模式无论你的对焦系统是51点还是153点(或者其它点数)都只能选择这一个点。对焦点数更多的意义在于覆盖在取景器上对焦点密度就大,最大的好处在拍摄动态对象时相机容易找到焦点,从而提升对焦速度。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图3

3、在连续对焦模式(AF-C)下,选择单点或者多点(如51点对焦系统中9、21、51点)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51点对焦系统的取景器上分别拍摄了单点、9点、21点、51点的焦点分布情况如图4。我们在增加对焦点数时实际上是以单点为中心、在单点周围增加分布点数:9点在单点周围增加8点、21点是在单点周围增加20点、51点是在单点周围增加50点。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图4

在图4中的背景对象的下方有一只恐龙,我们假定这只恐龙是移动的,原来的位置在图4左上图的焦点位置,当我们采用连续对焦正要按下快门的瞬间移动到了图中的位置,从图4右上图的9点对焦焦点分布情况看,正好有三个焦点在恐龙身上,这时我们按下快门就拍摄是对焦成功的图片,如果我们选用的是单点对焦,那么当按下快门瞬间恐龙已经移动就有可能虚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采用连续对焦模式拍摄移动对象选用的对焦点数为对焦系统的最大点数是最好的,但是实拍中背景往往还有其它元素,对焦点数太多往往容易对焦到其它非主体的元素上。所以这是一对矛盾体。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例如拍一只飞鸟,如果是背景比较纯净的天空优选采用最多点数对焦,但是如果背景是山林,采用最多点数对焦很容易对焦到山林上,结果飞鸟是虚焦模糊的。所以在连续对焦模式拍摄动态对象到底选择多少点对焦,这样根据背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总的原则是容易覆盖到主体又不容易跑焦到背景上的其它元素上。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4、自动伺服对焦(AF-A)会更好吗?

自动伺服对焦对焦实际上一种由相机自动选择单次对焦还是连续对焦模式的自动对焦模式,是基于你难以判断拍摄对象在你按下快门拍摄时是保持静态还是会移动的这样一种情形设计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情况我们是可以判断的。例如拍摄树枝上一只小鸟,你确实难以判断按下快门拍摄瞬间会不会飞走,这种情况下采用自动伺服对焦是不错的选择。但即使你采用的是单次对焦,对焦完成立即拍摄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基本能判断拍摄对象状态最好根据其状态选用单次对焦或者连续对焦,因为毕竟由相机自动选择是需要时间的,对焦速度会有少许下降。尤其是拍摄已经确定状态的飞鸟等最好采用连续对焦模式。

关于对焦技巧的5大疑点解惑,看看你是否也有不知道的?

5、自动焦点是怎么回事?

自动焦点模式是由相机根据画面情况自动选择对焦点,有的情况下是可以用的,例如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的集体人像照。但是绝大多数场景最好不用自动焦点,因为相机没那么智能,它不知道你要拍摄的主体是什么。

关于对焦技巧这5个疑点的解惑不知对你是否有点帮助?有或没有、喜不喜欢作者的文章、或者还需要作者解答更多的疑惑、或者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希望有所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