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失去了社交媒体上的“自主选择权”

 颐源书屋 2019-04-18

你有多在意「隐私」这件事?

或者说,在这个年头,你依然在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负隅顽抗?还是差不多放弃了?

关于隐私保护,虽然防不胜防,但总有人在坚持,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你会如何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中,收到了 4993 次表态,大家无奈的谨慎大概有这些:

收到的快递单会用黑笔涂掉电话和地址;

淘宝匿名购买,匿名点评;

每次输密码后决不让浏览器记住;

清空搜索引擎记录;

在设置中禁止手机 APP “定位”和“访问相册”;

不连接公共场合的 WIFI;

朋友圈对陌生人不可见,朋友圈发的照片都不带人。

……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隐私数据敏感,一个人也不会对所有都数据都悉心保护,根据好奇心研究所的征集「哪些你原来觉得是“隐私”的信息,现在差不多已经放弃保护了?」 , 24307 次表态中,手机号( 20.7% )、真实姓名( 17.4% )、购物习惯( 14.4% )、搜索/浏览/听歌记录( 12.1% )、精确住址/位置( 11.9% )、好友列表/交友关系( 5.4% )等信息,是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保护了的。看起来是年轻人为了图方便或者觉得没啥太大影响不上心,但或许并非如此,通过另一项关于隐私的调查,我们发现,在真实的互联网生活中,很多时候并非是「自愿用隐私换便捷」,而是处处有坑寸步难行:

手机在外面没电了会连共享充电宝,因为什么小型风险都敌不过还有一小时回家但手机没电了的绝望;

知道家用摄像头可能有数据泄露,但还是装了,毕竟数据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难以平衡;

没用过的平台懒得再注册账号,直接授权微博/ QQ 登陆,反正注册了也记不住用户名密码;

为了在社交网络发帖回复,忍很久还是验证了手机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