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的君子之器

 天使之剑 2019-04-18

.

  虞世南得到唐太宗的器重,最初是因为书法。唐太宗是个骨灰级的书法爱好者,尤其喜欢王羲之,恰巧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嫡传弟子,“深得山阴真传”,以致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虞世南书法的魅力。虞世南死后,太宗更是悲伤地说:“天下无人可与论书!”事实上,虞世南得到唐太宗如此厚爱,并不仅仅因为书法,他做人的筋骨,并不在书法以下。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不过他身上没有一点纨绔习气。虞世南性格沉静寡欲,读书非常刻苦,与他的哥哥虞世基以博学闻名天下。隋朝时,兄弟俩同入长安,得到隋炀帝的征召,然而虞世南因为耿直,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升迁,哥哥虞世基却善于讨隋炀帝的喜欢,很快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虞世基富贵后很会享受,妻子穿衣都模仿王公贵族,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自己的性情。等到隋朝灭亡,宇文化及反叛杀死了隋炀帝,虞世基也将一同受戮,虞世南抱着哥哥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没有答应,但也佩服他的义气,没有为难他,他更加为时人所重。

  后来虞世南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授予他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同掌管诏告文翰。太宗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与他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柔弱,但志性却十分刚烈,每每谈到古时先代帝王为政的得失,必定诚心以正言相劝诫。太宗曾对侍臣感慨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唐太宗为政上有一点瑕疵,虞世南必定直言劝谏,从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唐高祖李渊死后,唐太宗下诏厚葬,以刘邦墓的模式建造陵墓。虞世南立刻上奏章规劝,他引经据典,以汉武帝、魏文帝等为例,说明从古到今,没有不亡的国家,没有不掘的坟墓,唯有薄葬才是深思远虑,是真正的孝。唐太宗不听,他就再次上疏,说大规模营造陵墓,劳民伤财,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唐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劝谏,减小了殡葬的规模。

  有一阵子,唐太宗迷恋上了南朝宫体诗。一天,他召几位近臣入宫宴饮,喝得高兴之余,他提笔挥毫,赋诗一首,让虞世南赓和。不料,虞世南面容严肃地说:“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意思说,皇上你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内容有失雅正,流传出去,恐怕无益于形成好的社会风尚,所以这个诗我不能写。太宗有些不快,说:“当初你在隋为官,不也写过宫体诗吗?”虞世南回答说:“陛下胸怀大志,炀帝沉迷享乐,岂能同日而语呢?”太宗尴尬地笑了几声,说:“我不过是想试探一下你罢了,不必当真。”宴会不欢而散。不过,事后太宗还是赐给虞世南五十匹丝帛,以表彰他的刚正忠烈。

  虞世南的为人显然比他的字更让唐太宗钦服,以致在他81岁去世时,太宗哭得非常悲恸,对人说:“虞世南纠正帝王的过失,没有一天有片刻的忘记,确实是当代名臣,堪称人伦的准则,我有小的过失,世南必定犯颜直谏。现在他已亡故,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宣和书谱》曾对比虞世南与欧阳询的书法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意思说,虞世南的字“外柔内刚”,有君子的器识。其实,这何尝不是他品格的写照呢?虞世南曾做《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或许正是他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