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Zhanjh1936 2019-04-18

中国文化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知识谱系和价值体系的传统。我们的祖先从对天地自然和实际生活中总结规律与经验,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文化景象。

我们将分几期对中国文化中的基本概念略做说明。

「怎么养生?」

古人长寿的方法有很多种,五花八门,有人讲梳头养生,有人讲锻炼养生,甚至有的人认为他长寿的要诀在于每天喝一杯白酒。

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五谷能够补精,五菜能够益气,自然延年益寿。

《寿世青编》认为,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吃饭饮食要细嚼慢咽,有益肠胃。

这些方法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共性。但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精神的乐观豁达。所以古人相信,养生在养心。

古代的相术认为人的表象是变化中的,就像命运一样,所谓“相由心生”,“象随心变”。意味着人的精神对人的生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孟子讲“心之官则思”,他认为心是一个器官,属于体魄,功能相当于今人认为的大脑。心的活动就是整个精神的活动。

古人以为,看病吃药,已属下策,皇帝内经》讲,不已治病,治未病故中医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不生命,即“固本祛邪”,而不是治病。

由于阴阳二气弥漫一切,且每时每地每物不同,古人因此人应该努力使自己与环境相吻合,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是指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身体状况,等等。目的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举一个建筑史上的例子说明天人合一,香港中文大学曾在山顶立一块碑,上书钱穆先生关于“天人合一”的阐发。为了配合“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设计师在山顶建了一个小小的水池,使边缘恰与远方的海面衔接无间,从而将人工的水池与山下的大海融为一体。

钱穆先生认为,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 先生认为,人生的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在于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说,养生应该顺应四时,起居饮食生活习惯随季节而动,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保持通达、乐观。

生活中要不顺心的事时,学会转换思维。比如做事情的时候不顺利,这本身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再不愉快了,否则就是自己惩罚自己,把自己陷入苦恼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不过分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的状态,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儒家认为“静能生慧”。如果你能从不愉快的事情中平静下来,分析清楚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就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你也就得到了快乐。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所以说,“养生之道在于养心”,这就是古人的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