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美文,九蒸九晒熟地黄

 白云_TL 2019-04-19
九蒸九晒熟地黄
 
又到一年春茶时,日照的绿茶开始上市,但这是小拱棚的茶,产量少,价格贵,本地人一般是不喝的,多数送人尝个新鲜。
每年的这个季节,我的老同学都会邀请去品尝,顺便送一点给我们,今年也不例外。坐在熟悉的茶室,漫步走在茶园里,触景又回忆起柳少逸老师几次来日照考察日照茶的情景,本想写一篇老师与茶的机缘,但前几天潘志杰师弟写的《老师与茶》相当精彩,我再写超过不了他了,于是作罢。
老师一代明医,不但医术精湛,在他眼里“山中无闲草”。有一年,看完茶园,我们漫步山岗,在我眼里满山遍野的植物,老师都赋予了他们药名,地黄、牛蒡、黄芩…如数家珍。老师告诉我:好的中医,一根银针、一把草药,都是治病的利器。如何判断草木的治疗作用,有一个歌诀: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毒蛇咬伤就地医,内血面白必戒酒,忍气吞声验内伤。懂得这些规律,即使野外发生意外,而没有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大有用处了。如出现出血,根据“叶枝相对治见红”,在附近寻找枝叶对生的来处理,显红色的更好。如果被毒蛇咬伤,切勿惊慌失措,应冷静地挤或吸出毒汁,然后在原地直径十米范围内,即可按照“叶中有浆拔毒功”提示找到解药。
听着老师的讲解,平常不留意的植物,自己跟老师学着赋予了它们使命,眼前的植物像一队队的士兵等待将军的调遣。
过了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开着一串串长着柔毛紫红色花的植物,老师快步上前,激动的告诉我,这是地黄。老师问我:地黄饮片有几种?我随口背出:鲜地缓烘八成干,灰黑柔软揉变团。滋阴润肺去心烦,常食其粥可延年。黄酒浸晒成熟地,炒至发泡变地炭。张熟地与章柏年,重用熟地退黄疳。背完,我说有三种:生地黄、熟地黄、地黄碳。老师说还少一种鲜地黄。老师接着说:处方上的生地黄包括了鲜地黄,但他们的气味、功效是有差别的。
老师详细的介绍说,鲜地黄: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热、凉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热下血。干地黄:经日晒干,性凉而不寒,生血脉,益精髓,聪明耳目,治骨蒸劳热,肾虚生热。熟地黄:用鲜地黄和酒,屡次蒸晒而成,其性微温,甘而不苦,为滋阴补肾主药。治阴虚发热,阴虚不纳气作喘,劳瘵咳嗽,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
我问老师:通过炮制不但改变了药物的功效,还改变了药物的四气五味?老师拿着一颗刚挖出来的地黄说:弄懂了地黄的临床应用的四个饮片,你就知道炮制的意义了。通过炮制,首先改变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从而产生新的功效,更能切合病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说到这里,我和老师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次,上面领导来我区检查中药管理工作,行政领导带着几个“专家”检查了几个单位。晚上吃饭,大家说着中药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高学历的青年专家说:他们医院里的中药饮片都是合格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合格的?他说,他们通过检验里面含的成分。我问: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和久蒸久晒的熟地黄的成分是否一样?他黯然。我又说:你在检验中药的时候,最好还要用体温表?一个年长的专家开始愕然,突然哈哈大笑。青年专家左右看看我们,一脸的茫然。我小声说:中药最讲究的是四气五味,你只测成分,不用体温表,怎知药物气的寒热温凉?他问:中药的四气能用体温表测出来?我们又哈哈大笑。老师听我讲完也哈哈大笑。老师笑完:这就是现代中医的现状,用西医的方法和标准来管理中医、中药,中医必亡。
老师接着说:每个中医大夫都常用地黄,但为什么同一个方子有的有效有的没效?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是一首著名的方剂,学中医的没有不学的,没有不用的。但这首方里用的地黄是干地黄,再配伍附子、桂枝。配伍特点体现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这就是《内经》“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治则的变化运用。而六味地黄丸用的地黄是熟地黄。系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用治肾怯,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为什么减附子、桂枝,《小儿药证直诀》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但又考虑整个方子凉性药较多,故又用酒将地黄炮制成熟地黄,使地黄变成温性,达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之意。
但现代人们在应用这两个方子的时候,金匮肾气丸有用熟地的有用干地黄的,桂枝也变成了肉桂,还是金匮肾气丸吗?更有人不明白古人组方之意,六味地黄丸的地黄变成了生地。为什么几千几百年应用久经不衰的著名方剂,现在应用效果不显了呢?一是学医不精,用错了药。即使用的是熟地是酒蒸的熟地吗?临床当深思之。
老师说到这里,我和他说,我到山东某著名中药饮片厂参观,他们正在炮制地黄,走进他们车间,一点酒味都没有。我问他们,炮制地黄不用加酒吗?他们说不用,我说古书上炮制地黄都要加酒的,他们回答加酒得多少成本啊。我又问他们,地黄蒸晒几次?他们说就一次。著名的制药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小厂了。如此来说,我们现在临床上用的熟地黄还不如直接将干地黄煎汤。可惜了苦读几年乃至十几年的中医,没有败在对中医的执着,反败在了中药上。
老师深有感慨的说:熟地一般用量较大,缺点是黏腻碍胃,一般方子里要配伍一点砂仁,鸡内金等。而过去炮制地黄都加入了砂仁。现在他们酒都不加了砂仁更不会加了。
我问老师,既然现在中药是这个现状,临床上能不能补救?老师问,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是哪首方子?我说是炙甘草汤。老师接着说: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干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宋代以前无熟地黄,只有生地黄,张仲景此方中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以达到温补肾脏的效果。现代好多中医谓炙甘草汤为无用,而地黄只用10克加之煎药不加酒能有效果吗?学习方剂不止背方歌那么简单。通过张仲景这个方子,就会用地黄了。
老师复感慨:现在好多中医传统的文化都丢了。首创于孙思邈,记载于《本草纲目》九蒸九晒熟地黄的炮制工艺也没有多少人用了,再也见不到“黑如漆,亮如油,甘如饴”的熟地黄了。老师进而说,为什么要九蒸九晒?《易经》:“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九蒸九晒,是一个经水火锻炼,茵蕴运化的转化改性的过程,九为阳数之极,九制从数理上讲在于阳气推动阴质运转变化。这是”易”的思维,当然也是中医思维。
老师的这次谈话,虽过去几年仍记忆忧新。去年秋天北京同仁堂日照店苗经理出发,带回一批鲜地黄,问我怎么处理?我说你按九蒸九晒古炮制方法做点熟地吧。于是他查资料定方案,买了上好的辅料,三天后告诉我,已经做了四蒸四晒了,但成本太高了,以后是否因为天气的原因,没有下文了,实验失败。
九蒸九晒的熟地,见到你就这么难吗?
 
 
二0一九年四月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