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元元之民——说“民”

 杏坛归客 2019-04-19
元元之民——说“

朱英贵

一、“民”字小引

成语“元元之民”是指称众百姓,其中的“元元”含有善良而可怜的众人之意。语见汉·贾谊《过秦论》(中篇):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善良而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当而,如果不考虑“元元”这个修饰语,孤立地考察“元元之民”的“民”字的构字理据,则应该是不受待见的目光下视的下层百姓。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民”字.

二、“民”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民”字有可能是“氓”字的先造字。民、氓、甿、萌,这四个字的古音相同,都相当于今音的méng,它们在古代常通用,诸如:

①《战国策·秦策一》:“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其民氓。

(这是民氓二字同义合用)

②贾谊《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甿隶之人

(这是氓甿二字同义换用)

③《说文解字》卷十二民部:“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

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众萌也”的解释:

萌古本皆不误。毛本作氓,非。古谓民曰萌。汉人所用不可枚数。今周礼以兴锄利甿。许耒部引以兴锄利萌。愚谓郑本亦作萌。故注云变民言萌、异外内也。萌犹懵懵无知皃也。郑本亦断非甿字。大氐汉人萌字、浅人多改为氓。如周礼音义此节摘致氓是也。继又改氓为甿。则今之周礼是也。说详汉读考、民萌异者、析言之也。以萌释民者、浑言之也。

(这是对民氓甿萌几个字同义换用最集中的阐释)

由此可知,“民”字的造字本义就像氓、甿、萌三字一样,都有蒙昧无知之众生的含义。那么,“民”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呢?它是用什么手段来显示蒙昧无知之人这种含义的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多有分歧。

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认为,周金文民字 ……均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编》: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而以之为奴隶之总称。且周文有民字而殷文无之,疑民人之制实始于周人。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民臣字均用目形为之。臣目竖而民目横,臣目明而民目盲。此乃对于俘虏之差别待遇。……其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之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见《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

也就是说,郭沫若认为,“民”字从“目”,从“十”,其字象一刃物刺目之形,此乃周人将所获敌囚刺瞎一目以为人牲苦役之奴隶是也。

然而,郭沫若的判识是依据金文字形,并且认为甲骨文无“民”字,即“且周文有民字而殷文无之,疑民人之制实始于周人。”那么,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呢?甲骨文真的没有“民”字吗?事实并非如此,下图便是“民”字的几个甲骨文字形:

1: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的“民”字

观察上面几个甲骨文字形,我们还会发现,郭沫若所说的另一句话也值得商榷,那就是“均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上图前三个字形均为左目,然而最后一个字形就是右目,此其一;虽然从金文形体来看,似乎“有刃物以刺之”,而甲骨文形体“目”下之物却未见得就是“刃物”。可以用下图的金文字形的“民”字来对照一下:

2:“民”字的金文字形

在解读金文字形的时候,也有人回避“有刃物以刺之”的构字理据,例如高鸿缙释为:“……象眸子出眶之形,即盲字也。后借为人民之民……盲目之盲为本意。”(《金文诂林》卷十二,转引字例第6880页)

因为人们所见到的金文字形大多是有目无珠的样子,故可以据此说“象眸子出眶之形”,既然眸子都出眶了,那自然就是“盲”了,至于是如何变瞎的,则不刻意强调“有刃物以刺之”的构字理据。因为,金文字形中毕竟还是有极少数没有“眸子出眶”的,比如上图第一行第三字便是。

更有甲骨文字形可以作证,上面图1中的四个甲骨文字形也都是含有眼珠的,也都没有“眸子出眶”,可见“民”未必就是盲人,其构字理据也未必就是“有刃物以刺之”。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民”字的构字理据呢?愚以为解读的关键在于甲骨文的眼睛符号下边的一斜竖一短横究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像郭沫若等人持“有刃物以刺之”观点的当然是将其看作刀刃一类的“刃物”,然而这是根据金文字形揣测的,造字时代的先民何以会那么凶残?对待少数人可行,对待为数众多的“民”下此毒手目前还看不到相关的历史记载。想让奴隶不逃跑有诸多办法,刺瞎眼睛并不是较好的一种。更何况,在上古社会,最重要的体力劳动如耕种、纺织、铸造等不可能由盲人来做,把自己的奴隶全变成盲人只能得不偿失。史书记载纣王在朝歌即将陷落时派出十几万奴隶参战,试问瞎了眼睛的人如何打仗?

现在的考古结论倾向于商周时期并没有典型意义上的奴隶制,由于数十年来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进化的思维局限,使得研究历史文化往往限于奴隶社会的思维局限,也许应该重新考察一下那些围绕“奴隶制”来解说的字,尽量抛开所谓奴隶社会的思维限制,去探寻它们真正的构字理据。

那么,我们不妨将“直”与“民”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加以比较(见下图):

3:“直”与“民”的甲骨文字形比较

通过字形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共性都是由“目”与接近垂直的竖线条构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行是“直”字的甲骨文形体,它的接近垂直的竖线条位于“目”之上,表示目光向前看,看得端直;第二行是“民”字的甲骨文形体,它的接近垂直的竖线条位于“目”之下,那么它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很显然,如果比照“直”字的构字理据来理解“民”字的构字原理,就应该是表示目光向下看,但不是看得端直。造字者为了表达不是看得端直这个意思,于是在竖线上又加了一个重点强调符号短斜线,这个短斜线加在竖线之上可能只是为了强调低头向下看的意思,而并没有什么“刃物”刺向眼睛。只是后来的金文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讹变,由于金属浇铸的原因而使这个短横线发生了夸张性的实体填充,于是便被误认为是什么“刃物”了。由于这一讹变就又导致了“目”这个构件得简化,大多省略了眼珠的构形,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异物刺入眼睛似的,这就应该是传统所谓“有刃物以刺之”观点的由来。下面我们来看“民”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见下图4):

4:“民”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所谓有“刃物”是金文字形的误导,甲骨文字形所谓“刃物”并无依据。即便如此,金文的“刃物”其锋芒也是向下的,而并非是刺向眼睛的,并且没有刺破或击打时的血点,这又作何解释?

故“民”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意思取向可以想象为:意思是眼睛不敢抬头望,只敢向下看。“民”字的构字理据就是低头下视,不敢直面主人的顺从民众。这样的人称为“民”。甲骨文在竖线上特别加一短横,分明是强调或显示方向在下视,“民”字实际上指的是目光向下,低视,引申指地位低下的普通人。

综上可见,“直”和“民”的构字理据是有共性的:“直”,目光向前或向上直视;“民”,视线向下低视。由此还可以解释以“民”为构件的一些合体字,诸如眠,岷,抿,泯,氓……

因为“民”有目光下垂之意,故“眠”就有眼帘覆盖下来、处睡眠状态的意思。岷山的“岷”就是长年山巅覆盖白雪的山峰(如同长睡不醒),不妨认为岷山就是眠山。又因为“眠”表示眼皮下垂睡得正酣的状态,而“抿”则是用手轻拂使之闭合,如抿头发、抿嘴笑。那么,“泯”是大水漫过一切,就如同眼皮盖上眼珠,一切不见的意思。“氓”则是如同视线被阻、看不见前途之人,也可能“民”就是“氓”得初文。

这样一来,回过头来再看对“民”的解说,如果将其解释为在眼睛上加一竖构成为非作歹的指事符号,表示用利器刺瞎战俘眼睛,使其无力逃跑,成为顺从的奴隶……您不感觉这种解说太过暴力了吗!

拙文对于“民”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的意见或者异见陈述至此,此说是否成立,还有待诸家共识,谨此存疑待考。

三、“民”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民”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目光低视、地位低下的下层民众对应“民”字构字理据的用例文献中已很难找到,以下两例算是接近造字本义。例如:“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再如:“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民”字大致有如下诸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民”字的直接引申义便是指平民、百姓与君、官对称。例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易·系辞下》)再如:“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诗·大雅·假乐》)朱熹集传:“民,庶民也。”又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周语上》)又如:“民忘其劳,乐输其财。”(《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民,谓百姓也。言民不以力役为劳苦,不以财赋为损费。”

其二,泛指人类,相当于“人”例如:“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诗·大雅·生民》)朱熹集传:“民,人也。”再如:“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孔颖达疏:“民者,人也。”又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又如:“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其三,上古指臣,在官位者例如:“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易·系辞下》)韩康伯注:“《经》云民而注云臣者,臣则民也。《经》中对君故称民。”再如:“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墨子·尚贤中》)

其四,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例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书·周官》)再如:“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又如:“四民者,勿使杂处……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国语·齐语》)又如:“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上》)颜师古注引韦昭曰:“此民谓士工商也。”

其五,指民心,民俗例如:“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易·屯》)孔颖达疏:“既能以贵下贱,所以大得民心也。”再如:“圣人不易民而教者,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功成。”(《商君书·更法》)高亨注:“易民,指改革人民的礼俗等。”

其六,用于自称,相当于“我”例如:“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再如:“峤食尽,贷于陶侃。侃怒曰:‘……今比战皆北,良将安在?今若无食,民便欲西归。’”(《魏书·司马衍传》)

其七,指民间的,非军事的例如:“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韩非子·解老》)再如:“若有民谣起,当歌帝泽春。”(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又如:“有所谓民屯者,如唐初行民屯,及天宝间,天下屯田收一百九十余万斛是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防边上》)

根据上面对“民”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民”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民”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民”字的相关成语较为丰富,总共大约有130余个,这里择要摘录其中的40余个。其中“民”字的含义几乎都是用的下层民众、平民百姓的意思,故不再细分,一并罗列如下:

爱民如子——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语见《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不羁之民——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人民群众。语见汉·桓宽《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残民害理——残害百姓,违背天理。形容反动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残忍不义。源自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残民以逞——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残害人民,来实现某种愿望,使自己称心如意。语见《左传·宣公二年》:“《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独夫民贼——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源自语见《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富国安民——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语见《后汉书·方术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谣童之言,将有征于此,诚愿以死效力。”

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广西事情一半是官逼民反。正经说起来,三天亦说不完。”

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语见《孟子·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源自《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国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语见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源自《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祸国殃民——祸、殃:损害。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语见章炳麟《正学报缘起·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惑世诬民——指蛊惑世人。语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极厌憎释教,以为惑世诬民,最宜摈绝者。”

济世安民——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语见《旧唐书·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源自《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节用裕民——裕:富足。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语见《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解民倒悬——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救民水火——水火:比喻深重的灾难。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源自《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也指滥用人力物力。源自《周易·节》:“不伤财,不害民。”

民保于信——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语见《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民不堪命——堪:忍受;命:命令。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语见《左传·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语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民不畏死——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语见《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富国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民膏民脂——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语见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和年丰——百姓安居,年成很好。语见《左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民和年稔——犹言民乐年丰。语见《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民生凋敝——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衰败,艰苦。社会穷困,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源自《汉书·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轨不禁。”

民生涂炭——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源自《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语见《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民殷国富——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语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民有菜色——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语见《汉书·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语见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八:“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腾,丧国亡身者。”

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源自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源自《汉书·楚元王传》:“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源自《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汉书·蒯通传》:“西乡为百姓请命。”

小国寡民——国家小,人民少。语见《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一民同俗——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语见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应天顺民——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民心。源自《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源自《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与民更始——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比喻改革旧状。源自《庄子·盗跖》:“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语见《汉书·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语见《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而可怜的众人。语见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治国安民——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语见《汉书·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341):目不转睛——说“目”

细说汉字(342):眉开眼笑——说“眉”

细说汉字(343):木直中绳——说“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