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Dane氏颗粒的结构部分,属乙肝的核心抗原。C抗原存在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和携带者的血中时,C抗原阳性血中的Dane氏颗粒,核心抗体、表面抗原、DNA多聚酶的浓度均随之转为阳性。因此C抗原携带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就说明肝病严重,转为慢性乙肝的可能性大,反之则是病情好转的指征。 根据国内各家的经验,促使C抗原转阴的方法不外两条。 第一、清热解毒法。一般而言,病程短的C抗原阳性患者,应侧重大剂解毒之法,如选用虎杖、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山豆根、白毛藤之类。C抗原易于转阴。 第二、助阳通阳法。据临床所见,运用助阳通阳的药物有助于C抗体的出现,而C抗体的出现则使C抗原转阴,常用药物如仙茅、仙灵脾、黄芪、露蜂房、巴戟天、葛根、丹参、桃仁、土茯苓、猪苓等。 乙肝病毒虽属毒邪,但具有抑制阳气、易于内伏营血腑脏的特点。因此,倘用药一派苦寒,反易冰凝气血,难以出现气分激烈抗邪的局面,不利于毒邪清除。因此,若用两法结合,既用助阳通阳又用解毒法来治疗最佳。 经处方统计发现,此法与处方配伍比例与C系统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单用苦寒清解不及配伍小量助阳(益气)有效,其比例以3—4:1为好。比例过小C抗体不易出现,或出现后不稳定;比例过大,疗效亦差。因此,在3—4份苦寒清解药中加1份助阳益气药,以保持其“少火”则有效;若量过大,则易成“壮火”,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总宜变理阴阳,以平为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