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刊发报道《越穷的地方,越滋生“厌 学症”?》关注贫困地区辍学现象,引起媒体和网 友的广泛热议。文章提到,目前,尽管我国不断加 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流行。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觉得读书很辛苦,不少就去“混社会”,很多贫困家庭也抱有“读书无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态。 “厌学症”在贫困地区滋生,背后折射出“读书无 用论”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沉渣泛起。这种心态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现实功利性考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除了上大学之外,有了更多改变命运的途径:外出打工,互联网创业,等等。相比读书而言,这些方式对他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触手可及。同时,这种心态的形成,也与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意识日渐淡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有关。一方面,贫困地区人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理解,对孩子也缺乏有效的引导。贫困地区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现象,在父母教育缺位的情况下,老人对孩子的抚养只停留在温饱层面,在学习、教育方面监督较少。另一方面 ,贫困地区无论是教育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较为薄弱,教育水平的整体落后,让贫困地区学生与城市学生差距越来越大,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 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根植于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态之 上。要改变贫困地区群众对于教育的负面看法,就 必须改变贫困地区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一个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仍然 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这一点早已为世 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退一步说,即使教育无法为 每个人都提供一份优渥收入的工作,它对于每个人 的丰富和发展、人生境界提升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 代的。 根治贫困地区“厌学症”,就必须让这样的理念成为贫困地区的共识,重塑人们对于教育的认可和崇尚。为此,不仅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 入,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师资质量和 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孩子们“上好学”;更重要的是,需对贫困地区家庭和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摒弃教育功利化的浮躁心态,重塑“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和信心,使孩子们“愿上学”。对于后者而言,文化下乡要落在实处,探索入脑入心的文化传播路径,在贫困地区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让尊崇文化和知识成为乡风民俗的一部分。只有改善了基层教育文化的生态环境,让教育的吸引力得到农村家庭的认可,才能摒除产生厌学症的土壤,让农村孩子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奔跑追梦,拥抱美好未来。(半月谈评论员:郝娴宇) |
|
来自: 三成家庭教育 > 《0.3报刊文摘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