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人鱼 一般人们熟悉的美人鱼形象,源自中世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洛雷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传说的美人鱼是以腰部为界,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的鱼尾,整个躯体,既富有诱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她们没有灵魂,像海水一样无情;声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样,具有欺骗性;一身兼有诱惑、虚荣、美丽、残忍和绝望的爱情等多种特性。 只有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西岸的、作为英雄城华沙的象征的人身鱼尾青铜雕塑——华沙美人鱼,才是集俊美与力量于一身,俨然是一位披挂上阵的战士。
与欧洲美人鱼的传说相似,但早得多的是中国东晋(317年-420年)的《搜神记》和南朝(420年—589年)的《述异记》所说的鲛(jao)人(又名泉客):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在陆游的《钗头凤》中 ,“涙痕红浥鲛綃透”的“鲛綃”就是鲛人织的纱巾。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也是使用了鲛人的传说。 有趣的是,与中国的鲛人常哭泣相似,在欧洲的艺术、文学或绘画上,人鱼多是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用来象征非常不幸的事,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例如, 根据安徒生童话(1835--1872)《海的女儿》铸塑的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小美人鱼铜像就是一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少女。 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传说中的“美人鱼”很可能是一种名叫“儒艮(ru gen)”,也就是俗称“海牛”的海洋哺乳动物。 2 海洋哺乳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又称海兽,是海洋中的脊椎动物的一特殊类群 , 它们既有哺乳类的许多共同特点 , 如胎生 、哺乳 、体温恒定 、用肺呼吸等 , 又经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 , 形成了其独特的形态结构 、 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以适应海洋生活 , 如体呈纺锤形以适应游泳 、体被一层厚厚的脂肪或毛以利保持体温 、 前肢鳍状 (水獭除外) 等 。 它们都是由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所有动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鲸目动物(如鲸、海豚)和海牛目动物(如儒艮、海牛)终身栖息在海里,为全水生生物;而鳍脚目动物(如海豹、海狮)需要到岸上进行交配、生殖和休息。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则仅在海中捕食和交配。它们为半水生生物。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白暨豚、江豚、贝加尔环斑海豹等,因其发展历史同海洋相关,也被列为海洋哺乳动物。 3 儒艮 儒艮(rú gèn ,学名:Dugong dugon),哺乳动物。栖于海中。体色灰褐,无毛,圆头小眼。前肢作鳍形,后肢退化。体长1.5至2.7米,最大体长3.3米,成体平均长约2.7米。嘴吻向下弯曲,其前端成为一个长有短密刚毛的吻盘。无鼻骨。鼻孔位于吻端背面,具活瓣。尾叶水平位,其后缘中央有一缺刻。浆状的鳍肢无指甲。前颌骨显著扩大并急剧地下弯,下颌骨联合部相应地延长并急剧地下弯。每侧上、下颌各有3枚前臼齿和3枚臼齿。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栖息地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儒艮性成熟的年龄在9龄或9龄以上,雄性在9~15龄达到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时怀第一胎。在繁殖时期,一头雌性儒艮被几头雄性追逐,然后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儒艮体长为1~1.5米,重约20公斤。幼仔的哺乳期18个月左右。前后两次产仔的时间间隔约3~7年。 雌儒艮哺乳时,常以前肢抱幼仔,头﹑胸露出水面,远望如拥儿之妇。这大概是传说的美人鱼的来由。同时,当“她”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出水换气时,尤其在晚上,头上披的海草有如长发,顺海草滴落的水有如涙珠。这大概就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来由。 世界上现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据航空调查估算,那里约有85,000头儒艮。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岸20世纪60年代初约有72,000头儒艮,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估计有只4,220头儒艮了。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我国有几篇报告称,20世纪50年代,在北部湾发现儒艮;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共捕获儒艮23头;20世纪70~80年代中期,陆续有搁浅的儒艮被发现,也有一些个体被捕获,至少有12头被制成了标本;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头儒艮在保护区内被炸死;1997年11月在广西合浦沙田保护区调查时发现3头儒艮;2000年,有人在北部湾海域考察时发现5头儒艮;2002年广西合浦县儒艮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广西北海北暮海域发现2头儒艮;合浦县66岁的老渔民说,已经有10年没有亲眼见到儒艮;2002年3月沙田村渔民发现5头儒艮,从2000到2004年的调查发现每年都能发现2~5头儒艮。但是,2004年和2005年,海南师范学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琉球大学的学者都试图在海南东部和西部海域寻找儒艮,却一无所获。然而,2008年6月文昌市东郊发现一具儒艮尸体。 除了鲨鱼、逆戟鲸之类的海洋猎食者之外,人类也会捕杀儒艮。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捕杀,食肉榨油,用骨雕物,以皮制革。迄今儒艮数量很稀少。已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在我国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4 鳐 鳐(yao)是鱼,属于软骨鱼纲的鳐目。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各地俗称不一。它有2亚目(鳐形目和鲼(fen)形目),共8科约49属315种。我国产6科8属28种。体平扁,背鳍和尾鳍退化,尾延长或呈鞭状。胸鳍宽大,由吻端或近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基部,与体躯和腹鳍组成近似圆形或菱形体盘。体色单一或具花纹。腹鳍外侧有趾状分化。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结刺。有些尾部内有弱发电器官(此种被称为电鳐)。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横裂形)、鼻和鳃孔(5对)在腹侧(即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在头部表面眼睛的正后方有两个开口(喷水孔)。海水由此进入鳃孔。它们通过煽动宽大的胸鳍游泳,看起来像在水中飞翔。有些种类以其从水中向高空跳跃的本领而闻名。鳐体型大小各异,小型的猬鳐(Raja erinacea)产于西大西洋,成体长仅50厘米(20吋)或更小,大型的双睛鳐(R. binoculata)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则可长达2.5米。鳐和鲨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体型以及鳃和吻的位置不同。因为具有强壮而扁平的身体,有时它们被称做扁鲨。 全部鳐类均为卵生。卵外包有四角形角质外壳,可借四角的突起粘挂于附着物上发育,通常隔数日分批产卵,每次产2粒。鳐卵又被叫做「美人鱼的荷包」。虽然传说中的美人鱼,一般认为是来源于儒艮,但鳐也有具人面的。 刺鳐是英国海域最常见的9种鳐类之一,可长到1.2米长。刺鳐因体表覆有刺而得名,这种鳐鱼的腹部像一张微笑的人脸,但两只“眼睛”其实是用来呼吸的鳞片,它们真正的眼睛长在身体上侧面。2013年7月位于英格兰东部的大雅茅斯海洋生物中心(Great Yarmouth Sea Life Centre)迎来了一波“婴儿潮”,6只刺鳐在此期间降生。图为大雅茅斯海洋生物中心的刺鳐。 ![]()
下图为舟山一位渔民举起他捕获到的长着人脸的鳐 。 |
|
来自: pinganxile > 《上传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