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愈痛风,困难到底在哪里?从发病率差异看痛风防治

 中国生命营养 2019-04-19

 提示:亲们,有什么疑问和看法,欢迎在末尾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是一种进步。很多痛风的风友都养成了点赞的习惯,如果认为有益,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边“在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


原发性痛风虽然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代谢病之一,但人类对它的了解,仍然充满了未知。所以,现在谈及原发性痛风,大多病因不明,或归咎于酶缺陷、多基因遗传缺陷等,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根治自然也无从谈起。接下来,我们试着从痛风发病率上的差异,来试着探究原发性痛风的病因。

1、痛风发病率的地理差异

目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地区间痛风的发病率有显著不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人,痛风发病率超过了10%;新西兰的毛利人,痛风发病率超过了6%;新西兰的欧洲人,痛风发病率则接近3%。伊朗、沙特、科威特等地的痛风发病率非常低,平均不足0.1%。

这些地域差异显著的痛风发病率,充分说明痛风的发生和地域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即使是同一人种,在改变生活的地域环境后,痛风的发病率也会有所不同。国外一项历时14年的年龄标化研究发现,从太平洋岛国(托克劳岛)移民到新西兰的人群,痛风发病率显著升高,其痛风发病率是仍居住在托克劳岛居民的9倍,而且这种情况在引进现代饮食方式前就已经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东汕头地区痛风的发病率约为0.18%,低于同期上海的调查结果(0.34%),高于同期山东的调查结果(0.03%)。汕头、上海和山东的居民不但属于同一种族,而且都属沿海地区,但纬度差异较大,气候、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正是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了痛风的发病率的变化。

除了发病率,居住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痛风的易感性。有研究发现,来自平原的高原痛风患者,在返回平原生活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而世代居住在高原的居民,痛风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由此分析,居住地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和人体代谢的改变,由此可推测,环境因素可能参与血尿酸水平的调节。

不同地区的不同气温,对痛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也有一定影响。众所周知,尿酸盐的溶解度和温度密切相关,寒冷是诱发痛风并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来自山东痛风临床医学中心的数据显示,青岛的全年平均气温为20摄氏度,哈尔滨的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和常住青岛的痛风患者相比,哈尔滨痛风患者的痛风石(19%对28%)和肾结石(10%到30%)发生率明显升高。

2、痛风发病率的种族差异

不同种族之间遗传背景和饮食结构上的不同,也会影响痛风的发病率。2009年,针对北京社区老年居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痛风在回族人群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5.8%对2.6%),这可能与回族人更偏好食用牛羊肉等高嘌呤食物有关。来自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则显示,黑种人的痛风发病率无论男性女性,都要高于白种人。

新疆地处寒冷地区,经常饮酒吃肉的人很多,理论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应该高于内陆。但2015年的一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虽然不低于汉族,但是痛风的发病率却低于汉族。显然,这不能仅用生活方式不同来解释,种族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结一下:痛风发病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地理和种族因素,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生活水平、文化状况、精神应激、职业、遗传、医疗水平、诊断标准和统计方法等也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痛风是一种“多靶点”的疾病,如何找出最重要的靶点(病因),如何找出所有的靶点,是逆转痛风的关键所在,也是治愈痛风的难点所在。



痛 风 综 合 管 理

你好,我是斩风君,始终坚持“痛风四联疗法”(西药控制、营养修复、中药调理、生活方式转归),提倡痛风综合管理,针对痛风的核心要素“吃出来的痛风”,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前沿研究,突出营养治疗、生活方式优化,规范痛风管理流程,闭合痛风管理路径,多年义务开展痛风教育,通过微信、QQ群授课近1000堂,撰写痛风科普原创文章200多篇。仅微信收费群管理的患者,持续稳定降尿酸至达标(360以下),高效控制痛风反复发作,擅长通过营养治疗,系统改善痛风伴发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结石等合并症,半年以上指导可达到:尿酸值正常,痛风不再发作,痛风石消融(溶解缩小)、痛风肾好转,饮食可放开,是目前国内最为有效、适用的痛风管理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