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一般由三个内容组成:意境,语言,形式。鉴赏古诗词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意境决定着一首古诗词的品位。通常意境要从八个方面体现:雄奇阔大,旷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这些意境,多是作者创作心态的表露,同时也真实地张扬了作者的创作风格。所谓豪放派、婉约派,往往是由意境来体现的。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王翰的《凉州词》,便透过气势雄浑的写景,抒发了大气磅礴的豪情和慷慨苍凉的心绪,被视为豪放诗词的代表作;再譬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或是以酒边花开、盛装美人为题材,或流露出凄婉忧伤、清静素雅的情怀,而成为婉约派的经典之作。 语言决定着一首古诗词的文学感染力。精粹、凝练是它的基本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一首好诗词的灵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有一句:“春风又到江南岸。”写完后,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就提笔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虽然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时下的心情,仍嫌不足。于是又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走到船头,极目远眺,但见春风拂过,春草碧绿,两岸景色如画。他忽觉精神一爽,这个“绿”字,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于是王安石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成为后人所说的“诗眼”。 形式决定着一首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必须具有独具一格的音乐美和格律美。周歌、汉赋、南北朝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规律,也就有了不同的欣赏角度。《诗经》时代的四言,汉魏六朝的五言、七言,到了唐代发展为格律诗,对结构有了固定的要求,譬如句速、声调、对仗、韵脚等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专有形式,按照平仄、押韵、对仗来欣赏古诗词,就要体现它的长短有致,抑扬顿挫,从而寻求一种韵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