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6章 实业纵横 第1节 裘皮业鼻祖

 比干星空下 2019-04-19

裘皮是由带毛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的统称,是人类对毛发旺盛的古猿祖先的缅怀和模仿,也是因自身无序进化而致御寒能力不足的自我机能改造。裘皮用作服装服饰材料,常见有狐皮、貂皮、羊皮、兔皮、牛皮和狼皮等,举凡带毛的动物都在其内。经处理过的原皮去除毛,鞣制好,就是革或者鞣革,即裘皮。

裘皮服饰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早于山顶洞人时期,甲骨文中已有表现“裘之制毛在外”的象形字,当欧洲的野蛮人还只懂得把带血的动物毛皮直接穿在身上,中国人已懂得追求轻便舒适而又时尚靓丽的裘皮服装了。

甲骨文中的“裘”字为象形,古人的皮衣一般毛层朝外穿,故象形字“裘”在“衣”字外面增加毛绒状。《说文·文部》云:“裘,皮衣也,从衣,求声,一曰象形,与蓑同意。求,古文省衣。”

号称“天下裘都”的今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道路通达,各地商贾往来不绝,以皮毛闻名于世。据枣强县志记载,殷商少师比干曾在此为官,为解决当地人的穿衣御寒问题,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县大营一带。现在大营镇已形成养殖、加工、制服、物流、交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皮毛产业集群,配得上“天下裘都”的霸称。每年的十月份,世界各地的裘皮商、供应商、加工商、大客户云集大营,有买有卖,供需两旺,客商多达万人,一时蔚然壮观。民间有顺口溜:“卫嘴子、京油子,斗不过大营皮猴子。”意思是说再能说会道的天津人、北京人都唬不住大营的皮毛商人,可见从事这一行需要很高的智商和情商。

中国传统的制裘工艺形成于、完臻于殷商末期,创始人为比干,没有之一。比干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了熟皮制裘工艺。他教会人们通过硝熟动物的毛皮来制作裘皮服装,进而制作成一件华丽的狐裘大衣。据说“集腋成裘”的成语就出自比干发明裘皮的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殷商晚期,身兼多职的比干在大营(广郡)一带蹲点主政。这里遍地荆棘,野兽肆虐,人兽杂居,争抢口粮,常有“兽进人退”的现象发生,遇到灾荒年代,饥肠辘辘的人与兽互相为食,人口和兽口大量减少。比干到任后,了解这一情况,就贴出告示,鼓励民众农耕之余打猎食肉,吃不完的兽肉腌制保存起来,以备荒年。他又教当地人将大小不一、色泽相异的兽皮收集起来,经反复泡制和试验,发明了熟皮技艺,使生硬的兽皮变得柔软,再分类缝制成裘皮服装。比干此举同时解决了当地人的吃饭穿衣两大难题。他又将兽皮加工技艺传授四乡八里,造福庶民,为人乐道,被奉为裘皮业鼻祖,熟皮技艺遂流传全世界。随着熟皮技艺一代代传承、改进,皮行传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凡新进学徒,都要先拜过祖师爷比干,然后才能拜师学艺。今枣强县大营镇建有比干庙和一座高十二米的裘皮业鼻祖比干雕像。

裘皮业是畜牧业的下游产业和高端衍生产业,裘皮业鼻祖比干调任回都城后,思忖光靠野生动物的天然皮毛采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穿衣需要。他总结在大营的实际工作经验,试着搞起了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解决了肉食和皮毛两个来源,殷商的畜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比干把原先分散的一家一户的散养、圈养动物养殖场集中分配,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创办了大型养殖基地。据传帝辛、费仲等一班朝廷高层的宠物爱好者从中沾了不少的光,成群结队的他们在大型养殖场挑选了一些成群结队的动物,在朝歌组建了两家动物园,时称“鹿台(鹿苑)”、“虎豹苑”,离比干的大型养殖场不远。一方辛辛苦苦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另一方却惹是生非大搞宠物业娱乐业,双方境界高下立判。

今人有动物保护主义者指比干教授民众杀戮野生动物获取肉食和皮毛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权益,应予废除裘皮业。这种“为古人掉眼泪”的玻璃心反映了一部分环保激进分子的矫情,倘若将他们放逐到那个野兽横行民不聊生的蛮荒时代,让其自谋生路,他们大概也就没有心思空喊口号了。再者,驯养狐狸、麋鹿等动物获取皮毛和肉食与保护野生动物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如同人类很早就驯养猪马牛羊鸡鸭鹅兔一样,将动物权利等同于人类权利,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至于所谓“放生”之事,更是一种欲盖弥彰假模假式的作秀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