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乖一点啊,别太让大人操心了。” 这是不少孩子都听过的一句话。 似乎听话乖巧一点,就能在少年时期一路开挂,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做一个“乖”孩子,不一定是件好事。 前不久,某学校两名初中女生,遭遇恶性霸凌。 不到4分钟的时间,两个女孩被另外两名女子抽了36个耳光。 打人者毫不留情:“我今天就打你们俩了怎么着?” 而被打的两位女生,除了委屈地问“我怎么你了你就打我”外,再也没有别的反应。 没有逃跑,没有反击。 或许是不敢,或许是习惯了受欺负,默默忍受欺辱的样子,令人心疼且愤怒。 一位被打女生的妈妈说,事发后,孩子晚上睡觉时,都会惊醒哀求:“别打我别打我”。 恶时刻都在发生,做个乖孩子,真的有些“危险”。 01 “被迫乖巧”的孩子生活有多糟 说来有趣,在古代,“乖”的本义是“违背”,脾气“乖戾”,不是夸“脾气好”,是你说性情反常,有意违抗世俗常理。 如今,“乖”成了“听话懂事”的代名词。 但一辈子乖巧不反抗的孩子,要咽下多少委屈? 永远是吃哑巴亏的那一个,永远把别人的情绪放在自身意愿前面,即便利益受到侵犯,也不敢吱声…… 其实,困难之中,人有时并非真的“无助”,而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 在动物实验中,他将特定的声音与电击行为联系在一起。 只要蜂音器一响,困在笼中的狗就遭到难以忍受的电击,多次重复。 某次,实验人员在蜂音器响后,没有打开电击器,就把笼子打开了。 结果,这只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开始,就倒在地上呻吟颤抖。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原本有机会主动脱险,却被动地坐以待毙,因为它就是这么被“训练”的。 这和乖孩子的行为模式惊人地相似: 遗忘了反抗的能力,下意识默默承受伤害。 以致逐渐失去了真实表达情绪、明确提出意愿的能力。 无法想象,那两个被扇36耳光不敢反抗的女孩,曾经还有过多少次类似的经历。 乖巧不是坏事,懂事也并不一定要靠受委屈实现; 但前提是,在孩子们的乖巧懂事里,必须有点锋芒。 02 保护孩子更要让他们学会自保 成为被霸凌者并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为人父母,更不能把所有孩子都预想成“天使”。 前不久,某学校流传出一段视频: 几名学生一起踹一个小女孩,把脚放在女孩头上踩。 随后,这些学生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几名小女孩,并胁迫他们跪下喊“爹”、“娘”。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时常像天气一样难以捉摸,有时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件小事,就能够让某个人成为被群起攻之的对象。 法国心理学家丽兹·巴多里在其著作《安抚孩子的艺术》一书中指出: 有些孩子欺负别人时,并非完全为了给对方造成伤害; 而仅仅是想知道,被欺负的孩子底线在哪里。 你一味退让,只会让人把你当成可以随意欺负的“软柿子”。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第一次受欺负时,就用语言或行动告诉他们:“我不好惹”。 不是鼓励以暴制暴,而是要有主动保护自己的意识。 一个人是否容易被当成“软柿子”,最初可能取决于TA的体格、实力、背景、气场。 但最终,决定一人是否“持续”被欺负的因素,却是被欺负后的反应。 一味妥协不是美德,我们不鼓励孩子欺负别人,但一定不能失去反击的能力。 03 活得带点锋芒并不可耻 马伊琍曾在直播中谈及自己失败的育儿经验: 后悔把孩子教得太乖了! 女儿爱马和幼儿园小朋友玩过家家时,别人总想当“妈妈”,让她当“宝宝”,爱马心里不愿意,她也想“妈妈”。 马伊琍就建议说:“你可以和那个小朋友约定,让你下次当妈妈,要让她知道这样是不公平的。” 没想到爱马回答:“我不敢。” 一句“不敢”,扎了无数家长的心。 过分严格的家教,可能教出了文明礼让的孩子,也可能让孩子再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有时候,“乖”可能只是假象,是压抑自己真实喜怒哀乐后的“伪装”。 不懂反驳,却又疲惫不堪,最后只能配合表演,和父母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微博上,有人写下这段培养“乖孩子”教育思维的控诉: 在她眼里,“乖”已然成了一种压迫和限制。 所以想劝一劝父母们,别让这样的遗憾和悲剧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 其实这也并不难: 其一,允许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听上去不太好,或者有点“糟糕”的想法。 多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少一点独行专断的否定,尊重孩子思维与视角的多元。 因为成长这条路,注定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碰撞,才能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其二,学会让孩子重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并真诚与大人们沟通。 太乖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学会了迁就大人而压抑自我。 想买的衣服玩具,想看的书籍动画片,都“听话”地没买也没看。 为了赢得大人的赞许,一味地藏匿真实的需求与自我,或许将来在其他感情中,也会“有口难开”。 其三,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正当反击。 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校园暴力和欺凌》中的数据显示: 受欺凌后,只有不到40%的孩子会选择告诉成年人。 敢于说出事实来反抗的孩子,并不占多数。 《开讲啦》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曾问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孩子被欺负了,你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得到的回答果断又霸气:“肯定会啊!” 活成一个“不好惹”的人,善良带有锋芒,这并不可耻。 正确的反抗,即是漂亮的自救。 越早亮明你的态度与底线,或许,越能让你远离深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