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溪寻觅】寻找朱家角的味道之一:寻找朱家角的韵味

 黄之中 2019-04-19

【题记】 与生活在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体验不同,来到朱家角古镇,你仿佛闯入了世外桃源。朱家角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朱家角镇内外河道纵横,襟带东西,淀浦河,朱泖河直通黄浦江,更与太湖水系相通。自古舟楫便利,早在三国时即有村落,宋元时便成集市,“千年古镇”所言非虚。

21世纪的朱家角,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民风。古镇九条街依水傍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风犹存。三十六座古桥横跨水上。北有课植园亭台楼阁,南有圆津禅院暮鼓晨钟。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售卖着各种特色小吃,这些使朱家角成为了上海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都说朱家角,有很多种味道。林立着的一些百年老店,不仅记录了朱家角的历史变迁,还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古镇增添了迷人的古老色彩。

寻找朱家角的韵味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遂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自古至今,从朱家角走出的硕学鸿儒遍及海内外,正如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已故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深深迷恋,为清淳幽静、可画可诗的风情而陶醉。全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在《朱家角是写不完的》一文中说,朱家角的人杰地灵,朱家角的水色妍丽,朱家角的富饶美丽,随着游人日增,随着广泛的宣传,正渐渐地深入人心,也渐渐地传播到江南之外的更多地方,甚至不少海外异域人士,也会慕名前来一睹朱家角的古色古香。

上世纪初进入民国以来,由于言论的开放加上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各地办报风行,朱家角的文人商人也不甘落后,纷纷办报出刊。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朱家角自办出版的报纸有35种之多。这些报纸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反映了社会的风貌,是研究朱家角近代历史的珍贵史料。这在古镇,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的。

据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朱家角镇富贾辏聚,贸易(棉)花(棉)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成巨镇。”在《青浦县志》上,对朱家角的描述简直就是后来的“上海滩”。甚至,连当时周庄著名的商人沈万三也要到朱家角走动,不时了解商贸行情,身同感受商业氛围。据《珠里小志》记载,那时的朱家角已是江南地区农村所产棉布交易的集散地。万历年间,当地特产棉布——标布,已誉满东南,尤以“京省标客往来不绝”著称一时。明末清初,工商资本率先在上海朱家角萌芽。不少外来投资者纷纷涌入朱家角这块“风水宝地”,耕耘着“投资热土”。

朱家角有九条老街,条条枕河而设。街上老屋,间间临河而建,因此,珠里是踏着千年绵长的摇橹声而来的,在古代,这里的交通以水路为先。朱家角连通了漕港河、朱泖河、淀浦河、淀山湖、太湖等水系,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使得贸易日益繁盛。漕港河如同摇曳的玉带,静静地横卧在珠溪、井亭之间,千百年来两岸居民靠舟楫往来,沟通昆青两邑。漕港河的水,给了珠溪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胆识。

朱家角的文脉,就可追溯到明清时代。清末兴办学堂前,镇上就有了书院、义塾和私塾。均以儒家经典及启蒙读物为主要教育内容。据镇志(1991年版)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镇上东市稍长生庵里就建有社学,教育15岁以下儿童。清康熙年间建于石街慈门寺侧的淀湖书院,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实为准备科举的场所。与此同时,邑人沈采建,在镇东市办起沈氏义塾。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昶,在雪葭浜创设王氏义塾,并设有严格的塾规。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林德泉、邑人张钟杰等在雪葭浜创设珠溪书院,抽田租一部分用于赛文事业(俗称做书院)。至光绪年间,书院还在东市蓝坊场设立义学,招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院改为公立珠溪两等小学堂。至清未,镇上共有5所小学堂,除公立珠溪两等小学堂外,还有公立崇正两等小学堂、私立一隅两等小学堂、公立西成初等小学堂(瑚街港国民学校)和东明初等小学堂(珠葑市笫一初等小学校)。正是基于这些根植于乡土的传统教育,从角里老街上走出了一个个文人和一批批学者,成就了角里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他们从角里走出去,胸怀水乡的博大、聪慧,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书写了永不磨灭的浓彩重墨;也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倾慕于角里之风华绝代,游学或寓居于此。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他们,给“历史文化名镇”做了最具文化底蕴的诠释。

走在朱家角的老街上,恍如走在一条岁月的河流中。悠悠岁月把青石板洗得锃亮,蜿蜒的老街、长弄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抬头眺望,是屋檐间明净的天空,鸡鸣狗吠,柴炉紫烟,恍惚间时光倒转。1700年文脉传承,每块斑驳的青砖仿佛都浸透了深深的墨色,诉说着那曾经的故事。



吴玉泉

wuyuquan

作者简介:吴玉泉(笔名 玉行天下)上海青浦朱家角人,大学文化,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喜爱写作,已出版《走进朱家角》、《春晖回眸》、《珠溪素描》、《玉行天下》、《吾悦夜话》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