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2019华人教育家大会暨荣耀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地质大学赵鹏大、殷鸿福两位院士分别被授予 “华人教育名家”荣誉称号。 赵鹏大院士1983—2005年曾担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同一所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是著名的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家,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 回忆北大:被疑为“土匪”的填图实践1948年,赵鹏大考入北大。大二那年,包括赵鹏大在内的地质系学生接受了一项1:50000地质图填图的任务。当时,赵鹏大小组负责填制北京附近的密云幅地质图。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战,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赵鹏大与同学们在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460平方千米的1:50000密云幅地质图。在这次填图过程中,还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一件事——赵鹏大与同学们被怀疑为“土匪”。 由于填图是在野外,所以赵鹏大与同学们经常住在老乡家,每个老乡家都是一个站点,每个站点住4、5天,然后再雇佣一头毛驴,将必备物品都带上,搬到下一个站点去。有一次,工作了一天的赵鹏大与同学一行四人在巨各庄住下,此时村长却来敲门,对他们说当天早些时候在本村山上发现了“匪情”——4名土匪,一人持长枪,三人持短枪,还说村民兵已到村口放哨,叫同学们都放好贵重物品、保持警惕。 根据村长所言情况,赵鹏大与同学们随即“对号入座”,并惊讶地发现村长所说的“土匪”很可能正是自己——一名同学手持长柄旱伞一支,其余三人则各持铁锤一把,这些用具被村民们误认为是长枪和短枪。巧合的是,当天四人在山上工作时,恰好遇见山下有一牧羊人,赶着羊群离去,可能就是这位牧羊人见到山上的异常现象后,向村里报案,导致村民们以为拿着用具的同学们是“土匪”。 多年以后,当赵鹏大院士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感慨道:“在解放初期,边远农村的治安情况不佳,村民们仍不习惯有“不速之客”出现,像我们这样的地质工作者,在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时,会不时遇到这样的麻烦和尴尬” ◆ 家国情怀:使命感要强,责任心要重1954年,赵鹏大获得机会去前苏联留学。当时,他听说国家公派一个留学生出国一年的费用相当于800个农民辛勤劳动的贡献,便倍感责任重大,于是就向大使馆提出,不做论文,不要副博士学位,只听几门国内没有的课程,学好以后赶快回国工作。但是大使馆不同意,并要求一定要完成研究生所有学业。 为了学有所成,赵鹏大每晚都要学习工作到凌晨3点才睡觉。正是凭着这种忘我的努力,他于1958年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副博士学位。留学期间,赵鹏大还受前苏联地质部部长安特罗波夫所托,与同学钱祥麟一道利用课余时间将李四光15万字的《旋卷构造及其与中国西北大地构造复合问题》专著翻译成俄语,并在苏联正式出版。 “家国情怀就是指一个人的使命感要强,责任心要重。”赵鹏大院士经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这样说。六十多年来,他一直以科教兴国为己任,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1998年,为了破解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的难题,赵鹏大院士与5位院士一起,提出了尽快启动“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基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并身体力行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发表了《非传统矿产资源体系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等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 2017年10月,面对我国钾盐主要开采自西北地区的盐湖,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量依赖于进口的现状,赵鹏大院士经过调研与考察,终于发现杂卤石钾盐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他再次联名6位院士提出关于大力加强四川杂卤石型钾资源地质勘查与技术开发的院士建议。 迄今为止,赵鹏大院士已为国家培养了博士后20名、博士156名和硕士23名。他十分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既教如何做学问,更教如何做人。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设立了“赵鹏大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勉励青年人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 与时俱进:最潮“八零后”赵鹏大院士在过完八十岁生日后,就自称是“八零后”了。“八零后”的他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年轻人喜爱的微博、微信,赵鹏大都十分熟悉,且率先使用。由于赵老德高望重、才思敏捷且仗义直言,很快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V”,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和朋友圈,谈论的话题从科技新成果到教育新政策,从校友新成就到找矿新突破,从工作足迹到天伦之乐,从体育比赛到健康养生,他经常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人生体验,充满了正能量。 此外,在学生们的心中,赵鹏大院士还有一个称号——“最潮老校长”,甚至学生宿舍停水断电之类的琐事,这些年轻人也非常愿意找老校长聊聊。据赵老的学生说,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他管70多岁的姚书振教授叫“小姚”,管年轻人叫“老李”“老张”,常让人忍俊不禁。 刚开始时,学生们都还不习惯。有一次在项目成果中期评审会上,坐了满满一屋子学术“大牛”,赵老却突然说:“让老夏开始汇报”。那位夏姓学生首次听到赵鹏大以“老”称呼,受宠若惊之余,差点儿从座椅上掉下来,还好顺势起了身去汇报,为自己免去了一点尴尬。 相信赵鹏大院士的学生们在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学到的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是受益终生。 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搜狐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