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按诊介绍

 亲阳曾子 2019-04-19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推、按四类。

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部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

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

是以手稍用力在患者局部作前后或左右移动,以探测肿物的移动度及局部同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

是以手按压局部,如胸腹或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等等。

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推按,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层了解病变的情况。

按诊时,医者要体贴患者,手法要轻巧,要避免突然暴力,冷天要事先把手暖和后再行检查。一般先触摸,后按压,指力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同时要嘱咐病人主动配合,随时反映自己的感觉,还要边检查边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痛苦所在。按诊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一个与疾病有关的部位。

2.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按诊的内容

按诊的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按脑穴等为常用,兹分述如下:

1.按肌肤

按肌肤是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

②按肌肤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更可从热的甚微而分表里虚实。凡身热初按甚热,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久按其热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热在里。

③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④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或津液不足;干瘪者,津液不足;湿润者,身已汗出或津液未伤。

⑤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干血。

⑥按压肿胀,可以辨别水肿和气肿。按之凹陷,放手即留手印,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可辨别病证属阴属阳和是否成脓。肿而硬木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压痛者,为热证。根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收束而高起的属实。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至于肌肉深部的脓肿,则以“应手”或“不应手”来决定有脓无脓。

方法是两手分放在肿物的两侧,一手时轻时重地加以压力,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2.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在探明寒热,以判断病证性质属虚属实、在内在外及预后。

①凡疾病初起,手足俱冷的,是阳虚寒盛,属寒证。手足惧热的,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

②诊手足寒热,还可以辨别外感病或内伤病。手足的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③此外,还有以手心热与额上热的互诊来分别表热或里热的方法。额上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的,为里热。这一诊法有参考意义。

④在儿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末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⑤诊手足的寒温可测知阳气的存亡,这对于决定某些阳衰证预后良恶,相当重要。阳虚之证,四肢犹温,是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

3.按胸腹

胸腹各部位的划分如下:隔上为胸、隔下为腹。侧胸部从腑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少腹即小腹之两侧。

中医按诊介绍

按胸腹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

胸腹按诊的内容,又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部分。

(1)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探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古人对此至为重视。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健康之征。其动微弱无力,为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若按之弹手,洪大而博,属于危重的证候。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痨瘵病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如果其动已绝,它处脉搏也停止的,便是死候。虚里按诊对于指下无脉、欲决死生的证候,诊断意义颇大。

(2)按胸胁: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脏证。胸胁按之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

肝脏位于右胁内,上界在锁骨中线处平第五肋,下界与右肋弓下缘一致,故在肋下一般不能扪及。

若扪及肿大之肝脏,或软或硬,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则要警惕肝癌。右肋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称为疟母。

(3)按腹部: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①辨凉热: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腹壁冷,喜暖手按扶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②辨疼痛: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③辨腹胀: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膨胀。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

另外,有些高度肥胖的人,亦见腹大如臌,但按之柔软,且无脐突及其他重病症象,当与臌胀鉴别。

④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症状。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⑤辨肿块:肿块的按诊要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情况。

⑥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但积和聚不同。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⑦左小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小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为肠痈。

⑧腹中虫块,按诊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4.按腧穴

按腧穴,是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通过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

①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或者出现压痛及敏感反应。据临床报道,肺病患者,有些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有些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出现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阑尾穴有压痛。

②此外,还可以通过指压腧穴作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其他原因腹痛则无效,可资鉴别。

医圣张仲景有关腹诊的论述

《伤寒论》397 条中,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见医圣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腹诊的。

1、在判断病位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就指出了哪一脏有病,就显现出哪一脏的腹证。

2、在辨别病性上,《伤寒论》第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就是从腹部按之的痛与不痛来分辨病证的虚实寒热。

3、在阐述病因上,《伤寒论》125条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第340条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等,都是以腹诊所见的腹证来审证求因的。

4、在分辨病机上,《伤寒论》第135条说:“……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主要以腹诊按之腹肌高度紧张,甚则坚硬如石,来反映有形之水与热邪结于心下的大陷胸汤证。《伤寒论》第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以按之不痛不硬来判断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等。

5、在确定治疗原则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诊方法治疗举例

1、脏躁

王姓女,二十一岁。形体肥胖,性情抑郁,屡次发病,某日突然一日全身痉挛,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数分钟后渐苏醒,不吐白沫,精神病专科诊断不是癫痫。

笔者诊之,脉沉细,面容苍白,微呈贫血状。据述发病前必失眠、悲伤欲哭,独处房中,怕见外人。腹诊可觉“胸胁苦满”著明,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直肌拘挛紧张。此属“脏躁”,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后虽见效,发病次数减少,但仍然要发作。复诊时,腹部挛急动悸甚,而神情异常急迫紧张,乃加入“甘以缓急”之法,即以前方中加用甘麦大枣汤,服药七剂,效果明显。前后服药二十余剂,基本治愈。

2、寒实结胸

周姓小男孩,三岁。患急性肺炎,高热悸搐,经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喑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给与饮料,略能咽下,如此已数日。

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静脉血管),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手指、足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病在阳,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因与桔梗白散六分,先以一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次日该儿恢复正常生活。

3、热实结胸

徐姓女,四十一岁。有慢性胃炎史。时值夏季,不慎口腹,复感外邪,热多寒少,类似疟疾,旋即但热不寒,烦闷呕吐。诊时,自言胸闷欲死,烦乱叫喊,大便已五六日未下,因其怀孕三月,医师投鼠忌器,不敢用药。

诊脉沉弦而实,舌苔白厚而腻,罩黄苔湿润,口渴不欲饮,发热不高,自谓腹痛,按之,痛在胃脘,胸胁间胀满,膈内剧痛,短气躁烦,上腹部硬满而痛,此属“热实结胸”。

经文有“有故无殒”之训,径与大陷胸汤合当归芍药散。

制甘遂末1克(分冲),生大黄10克(后下),风化硝12克(分冲),当归、白芍、泽泻各6克,白术、茯苓各8克,川芎5克。

服后呕吐痰涎,大便畅下,痛苦顿释。继以小陷胸汤加味调治,逐渐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