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电影、出去旅行、去拜访大牛高人,历来都是有效提升自己的方式,就读书和看电影来说,电影会让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充实。 一、《三傻大闹宝莱坞》 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电影里的主角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路径在走。 那些在学校里、在职场上、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都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你会获得启发和灵感。 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观众或者读者能从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我想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而跟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获得力量。 来看看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1.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2.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3.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4.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5.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二、《白日梦想家》 男主角是个再平庸不过的普通人,在一家杂志社上班,生性胆怯,但是非常爱做白日梦,喜欢幻想,渴望自己的生活精彩,能够成为英雄。 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生活平庸,只能从幻想里找到希望和力量,也就是经常走神。 后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男主角的轨迹,那是源于一个事情,而且是因为爱情的力量。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生活如果不发生大的变故,改变自己真的很难,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了。 改变的机遇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些经历。 我们似乎都能从主角的经历和成长中发现曾经的自己,只是在想,不去行动,看人家成功,看人家体验各种美好,推脱自己没钱,没时间,没有勇气,日子过的乏味而沉闷,用你的话说就是没意思,没劲。 我昨天发了个微博,那些成功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思想积极,行动积极。 有人私信我:傲子,谢谢你。 能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而你是思想积极,行动不积极,还有两种,一种是思想不积极,行动不积极,反应下来就是生活的消沉萎靡,一种是行动积极,思想不积极,生活的收获也不会很大。 收获最多的就是思想积极,行动积极的人,而且感觉轻松,言行意合一,你会发现没有那么累,因为力都是同一个方向。 别去做什么白日梦,2019年你想完成什么,就把它列个清单,就像电影里的王宝强去泰国,要去打泰拳,要去看泰姬陵,要去体验spa,列出清单,赶紧去行动,你的梦想会实现。 这部电影不止是关于年轻人的成长,也是人到中年面临诸多压力现实和理想冲突如何的解决的一个方案。 别以为你的生活就这样了,缴械投降了,去看看电影里的主角怎么解决这个人生难题的。 三、《教父》 这部美国电影很多人看了不下几十遍,在世界范围内来讲,都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经典的电影离不开人性的探讨。 你看那些高手都是人性大师,对人性的解读和把握非常到位,做事做人也就非常成功。 如果一个人对人性不懂呢? 那么在别人眼里,包括自己做事,就会很幼稚。 这部电影影响的不只是观众,还有很多导演。 那些熟悉的台词,仍然历历在目。 1.当强尼想教父抱怨说自己没有办法得到心仪的角色时,教父说,放心,我会给他一个她无法拒绝的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码,有价码就好办事,这方面南方人就比北方人做的好,有钱说钱,有价值说价值,北方人比较含蓄,嘴里说的不一定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不一定是嘴里说的。 你想见谁,基本都可以见到,但是人总是自我设限,自己就把自己说放弃了。 进一步延伸,那就是生活里我们最好做一个付出者,而不是索取者,没有喜欢索取者。 2.当大儿子桑尼莽撞说错话后,教父生气的对桑尼说:别让外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写文章要留白,画画要留白,拍作品要留白,不能表达的太满,要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生活里也是,要留30%给自己,你一览无余,对家人,对亲戚朋友来说,也容易失去魅力。 这不是刷什么阴谋诡计,而是一种人性哲学。 反应在商务谈判里就是别轻易让对手知道你的底牌,说到这里,想起最近很火的汽车事情。 大多数人在买车的时候总是在商家报价的基础上进行还价,其实这个策略是错误的,为啥是错误的,因为你在对方的思路上进行谈判,你会一直被动。 正确的方法是你去了解要买车辆的进价,这个不难,从这个基础上去谈,而且车假、贷款、保险什么的都要一项一项去谈,别合在一起谈。 3.教父指导自己的儿子麦克时说:我用了一辈子,就学会了小心,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是男人不行。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话太经典了,越是成功的人,越有体验。 就拿名人来说吧,有多少人翻了船,问题很简单,就是自己不小心,更不要往枪口上撞。 四、《浪潮》 这是一部德国电影, 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不论是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能够拍出有高度的作品,关键还是看剧本的高度,这部电影做到了。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本书《乌合之众》,也想起那个著名的社会学实验,梁文道老师在《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路西法效应》》里写到: 这本书叫《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你会一步一步的看到这些学生,这些原来很纯真的学生,怎么样忽然之间有人适应了囚犯,有人变成了魔鬼般的狱警。 同样我还想起了前段时间在文章里提到的一本书,那本书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或者说着装法则:权力着装。 很显然,制服会给人提供一种符号的权威力量,不论你是什么性格的人,懦弱也好,强势也罢。 关于思想启蒙一直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可以理性作出自己的选择;一种是真理是掌握在知识精英手中的,公众需要被灌输这些正确的理念。 这是两种启蒙观,世界上有很多思想,中国人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善解能容,厚德载物。 为什么很多人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是稀缺的,也是重要的,被无端的洗脑,很不好玩,往往也是悲剧的开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 慕容雪村老师写过一本书《中国,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可能是常识,也就是你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的能力越早拥有越好。 《浪潮》这部电影很棒。 五、《弱点》 影片讲的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非洲裔男孩奥赫从小就是一个孤儿,一再的从领养家庭中逃走后终于遇上了好心的陶西太太,而在后者的帮助下,奥赫逐渐的找到了自我,在自己的身体条件与刻苦锻炼下,他终于成为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首批被选球员。 能把爱好做成事业是幸运的。 前提是找到自己的爱好。 六、《飞越疯人院》 电影里有异常丰富的隐喻,自由与制度的悖论、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博弈,飞越的不止是疯人院,还有内心。 七、《海上钢琴师》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孤独。 有一个影评写的非常精彩: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八、《遗传清单》 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我也忘记了,大概说的是如果每个人的人生能倒着过一遍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是伟人。 不知道这句话你读懂没有? 没懂也没事,可以在电影里找到答案。 九、《肖申克的救赎》 大学一个同学每年都会去看这个电影,看完就过来找我们吃饭喝酒,他现在是个律师,受影片影响很大。 电影的主题是希望、救赎、友谊、自由,幸福是一个被经常讨论的话题,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幸福都是来自希望和变化。 影片的另一个核心是体制化....... 百看不厌。 十、《闻香识女人》 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因为见证一件恶作剧但又不想出卖朋友,要么坦白,要么被学校勒退,你会怎么做? 傲子,野生艺术家。 2019.4.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