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评会议召开。该奖项是为纪念黄汲清院士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积极投身地质事业而设立。 黄汲清院士,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深入一线考察地勘工作,地学领域研究成果百花齐放,严谨治学培育地学人才,他的成就与品格也将流芳百世。 年少立志 地勘考察出成效1924年,黄汲清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他对各种地质现象深感兴趣,经常去北京西山进行野外实习。望着千奇百怪的地质现象,他异常激动:“地大物博的中国,该有多少宝藏需要发掘!”他认为中国的河山需要中华儿女勘察,正是这一坚定信念激励他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1928 年秋,黄汲清(后排左)毕业时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班同学李春昱(前排左)、朱森(前排右)、杨曾 黄汲清深深懂得,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必须积累大量资料才能有所建树。1929年春,他与青年地质学家赵亚曾一起,从西安出发,经宝鸡、越秦岭、入四川、进云南、到贵州,风餐露宿,从地层、岩浆岩、构造和矿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了能多观察一些地点,多收集一些资料,他们一路上时分时合,分头前进。当黄汲清到达四川叙永时,传来赵亚曾在云南昭通惨遭土匪枪杀的噩耗。黄汲清忍着悲痛,迎着风险,孤身一人继续下云南,入贵州。通过整理野外收集的资料,于1930~1932年,他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研究》(与赵亚曾合著)、《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等6部有影响的专著。 1936年初,黄汲清被任命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后,便十分重视油气的考察和研究。20世纪30~40年代,他多次组织队伍并亲自参加四川盆地石油普查的野外工作,发现和协助勘探隆昌圣灯山气田,组织领导了威远地区地质构造详查,以一流调查成果为1964年发现威远气田奠定了基础。 1937年4月,黄汲清代理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组建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共同开展陕、甘、青地区石油普查工作。试探队野外考察报告《中国西北甘肃和青海省地质考察报告》中“甘肃西北部有石油存在”的结论,揭开了老君庙油田发现的序幕。 无所畏惧,挑战权威勇说不大庆油田的发现,是黄汲清等老一代地质学家,对西方权威的一次亮剑,是他们大声喊出的一个“不”字。 1913 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四处勘探,打了几口百十来米深的探井,一无所获。1921年、1922年,美国埃蒙斯教授、勃拉克韦尔德教授分别自信地发布:中国没油。而感叹“满洲的夕阳都比日本的大”,视东北为宝地的日本人,也花费数年时间,多次在东北进行大规模地质勘探,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东北没油。 面对美国专家的断语,面对在东北掘地三尺过的日本人,黄汲清没有放弃。1954 年底开始,他和谢家荣力主在松辽平原、塔里木等盆地部署普查队伍;1955年,他亲自督促苏云山起草了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设计任务书,并参与修改和审定,之后一直关注后续的踏勘工作,多次给予细节指导。 1957年3月,在第三次普查会议上,他展示了自己编制的《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并作了报告,指出“在四、五年内,将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重点是正确的,江汉盆地也应包括在内”,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工作蓝图,提出区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 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的发现及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署的正确。 大地之子 多项成果齐开花70年的地质生涯,黄汲清在地质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3年,在他领衔完成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里,提出了“多期多层生储油”的陆相沉积生油学说,即油田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生油,二是能储油,三是要有地层盖住,油气跑不掉,即生、储、盖组合。 在谈到这一理论的意义时,黄汲清说:“‘陆相生油说’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关系重大。如果准噶尔盆地和酒泉盆地,即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例如,华北盆地和松辽盆地,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油田。” 这就从理论上突破了“中国贫油”论的束缚。他认定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并形成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油田,这在西部已经得到证实。依据同样道理,中国东部应该也可以找到陆相地层油田。 1945年,黄汲清发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文,首次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特征及演化,从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还在书中专门论述了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20世纪40年代,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了多旋回说的原始概念,并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将三种构造形式发展为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并强调指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黄汲清从大地构造学说的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含油气区的地质情况,认为多旋回构造作用使中国的大中型盆地的发育呈现明显的多旋回和多级演化性,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多期性、多层性。 黄汲清创立和发展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他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治学严谨 言传身教育人才黄汲清一生治学严谨,工作勤奋,并把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流传给学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地学人才。 他认为:“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科学的道路更是如此。一个人一生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埋怨环境,不叫喊困难,认准目标,一直往前。挫折是暂时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穷水尽之时,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 1955 年,黄汲清(中)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到西山野外考察后在芦沟桥交谈 他所领导的大地构造研究室曾不断进行野外练兵,从观察、记录到野外资料整理,他都一一示范讲解,不仅以自己的严谨治学精神感染大家,还教会年轻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野外实践本领。他说:“跑野外,不是游山玩水,是个苦差事,边走路边观察,还要边思考。”他要求在野外要做到四勤:勤用腿、勤用眼、勤动手和勤动脑,也就是勤跑、勤看、勤想和勤记,被人称之为“野外四勤守则”。 黄汲清容不得依据不足即忙于下结论的轻率作风。他特别强调事实的重要性,每次汇报野外工作,他都要首先核查原始资料。他曾说:“结论要建立在大量可靠的实际资料基础上,不能用三块砖盖大楼。” 他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但在学术观点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养的学生做事认真又敢于和他人争辩学术问题,具备了优秀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很多学生已成为地质业务骨干和有科学成就的学者。 1989 年,黄汲清(左)与夫人陈传骏(右)在北京西山 黄汲清先生在寻求科学真理的漫漫长途中,锲而不合,百折不回。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对他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他的学术精神和多项科学贡献,将影响和激励一代代地学学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