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李白诗《苏台览古》

 qingpodushu 2019-04-19

李白《苏台览古》原文: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①。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

、采菱歌声婉转清亮。

②、西江:指长江。因在苏州西,故称西江。

【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玄宗即位后,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盛世开元十四年(726年),即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第二年春,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时写成。此诗描写了诗人游览姑苏台时的今昔变化及所见所闻。全诗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欢歌笑语的场景和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今是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构思巧妙,旨意遥深。

这首诗是以古衬今,而不是思古伤今

一是从诗意和写作技巧上分析全诗以古衬今,前后呼应,而不是思古伤今。起句“旧苑荒台杨柳新”,意即过去的旧苑荒台上长着的是春意昂然的杨柳。“旧苑荒台”与“杨柳”互相衬托,使“旧苑”更加荒凉,“杨柳”更显得生机勃勃。承句“菱歌清唱不胜春”,更是开元盛世的写照。前两句没有一丝伤感的情调。转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是说“旧苑”唯一没变的是天上的月亮。结句紧接着说,“曾照吴王宫里人”即是说月亮过去照耀的是过着奢侈糜烂、颓废的生活的“吴王宫里人”,那么现在照耀的却是盛世之下无忧无虑“菱歌清唱不胜春”的采菱人。这里诗人借“吴王宫里人”衬托采菱人,亦是发出的物是人非的感叹。

二是从创作背景上分析没有产生伤今的思想情感。该诗创作时间是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第二年春天。这段时间无论是李白留下的诗作,还是他的简介资料中都可以看出,李白主要是游历山川、名胜古迹,很少结交社会名士,对当朝的昏暗面可以说知之甚微。是年,李白二十六岁,在开元盛世的社会背景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这一背景下,不可能产生伤今的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应该说,这首诗是以古衬今,而不是思古伤今是合乎客观实际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