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前沿 | 走访同济大学空间结构研究团队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19

同济大学空间结构研究团队在张其林教授的带领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了3部国家标准、3部上海市地方标准,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国家专利5项。研究成果已系统应用于上海中心、中国尊、长春奥体中心、浦东机场三期等超高层和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团队主要在空间结构体系、BIM、施工管理、健康监测理论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依托于土木工程国家防灾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BIM)、空间结构分析、膜结构理论和试验分析、土木结构计算机仿真以及结构健康检测等方面承接了众多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已经开发并完成了装配式BIM4D管理系统平台,有望尽快推广应用。

2019年4月11日上午,《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一行4人走访了张其林教授团队。交流会上,张其林教授介绍了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代表性工程业绩,具体如下:

空间结构领域

在空间结构领域,关注新型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索与膜结构的研究,出版专著《索与膜结构》,主编该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上海市《膜结构技术规程》、《膜结构检测技术标准》、《建筑结构用索技术标准》。研究了铝合金结构的设计和计算理论,主编了国家标准《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铝合金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研究团队将相关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应用到所研发的钢与空间结构设计计算软件3D3S中,实现了科研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相关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内最早的索结构——上海浦东机场张弦梁结构,世界最大的索膜结构——上海世博会世博轴,世界最复杂铝合金结构——虹桥铝合金连廊等工程中。

结构健康监测领域

在建筑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团队研发了健康监测用各类传感器、健康监测系统管理软件、结构在线分析软件等,攻克了这一领域的相关关键技术难点,并建设了包括上海中心、中国尊、天津117等在内的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以及包括世博轴、国家会展中心、长春奥体中心等在内的大型复杂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领域

在土木工程信息技术领域,自1997年推出了钢结构专用设计软件3D3S以来,20多年来专注于结构非线性计算分析内核、钢与空间结构三维实体建模等技术难点的攻克,并将成果通过软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解决了包括奥运场馆、世博场馆等众多钢与空间结构的设计计算和制作加工难点。研究成果同时为钢与空间结构BIM系统的系列研发提供了较好的3D模型实现的技术基础。目前,完成了钢与空间结构设计建造全过程的BIM4D管理系统,正在积极推广应用。

本次走访交流活动中,我们深切体会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张其林教授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追求,作为编辑,我们深受鼓舞和激励!最后,特别感谢张其林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