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序+永和砖: 一场文化的复古与创新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4-19
  •   书法砖拓作品《永和十二砖谱》手卷   书法砖拓作品《永和十二砖谱》手卷
  •   永和砖   均为野云供图   永和砖 均为野云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提起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提及永和砖,不少人会很陌生。所谓永和砖,指的是晋代永和年间的砖头,而《兰亭集序》就诞生在永和年间。把二者“捆绑”在一起,制作一种文创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长沙一群文化人,就这样奇思妙想让“晋永和十二砖和神龙本兰亭序”合体了。这件作品的惊艳之处,不仅在于让人更好地回到1600多年前兰亭雅集的文化现场,也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这样的文化复古,是不是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历时两年,收集齐永和十二砖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日子,时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可谓千古绝唱。唐太宗对其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兰亭集序》,著名的有唐朝冯承素的钩摹本,历史上很多君王和书法名家纷纷在此摹本上题跋盖印,因摹本卷首盖有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号小印,所以冯承素摹本又称为“神龙本兰亭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真迹被唐太宗带走了,对于中国文化史,无疑是巨大损失。千百年来的粉丝们无不哀婉叹息。长沙收藏家野云,也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曾临写《兰亭集序》数年,以寻求真谛;他也曾亲往“会稽山阴之兰亭”,寻找一切与王羲之有关的遗迹、遗物。他甚至在梦中梦见过王羲之,迷蒙中接过他微笑着递过来的一支笔……

  野云心有不甘:摹本之外,能不能找到与它有关的遗物,让《兰亭集序》更真切起来?

  终于,野云找到了《兰亭集序》诞生那一年——永和九年的半阙遗砖,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好事者,已将这半截砖头做成了一方古色古香的砚台,让它与那场兰亭集会有了翰墨飘香的连接。野云下决心要收齐从永和元年到永和十二年的全部十二块纪年古砖。历时两年,他做到了。

  从纪年砖里迸发出的文化衍生品

  这是晋穆帝永和年间的十二块纪年砖,或长或短、或青或黑,历尽沧桑。古砖上面的文字有汉隶、有魏碑、有行书,分别是:“永和元年”“永和二年太”“永和三年”“永和四年岁在庚申晋故宛陵令都乡侯贺君出廊夫人卓氏”“永和五年七月廿五日”“永和六”“永和七”“永和八年魏氏作”“永和九年”“永和十年”“永和十一”及“永和十二年”。

  “九年”砖,弥足珍贵。既然《兰亭集序》被推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在野云看来,这块砖也当得起“天下第一文化砖”!

  于是,野云以当年兰亭雅集41位先贤为榜样,邀集了收藏界、历史界、书法界的10多位朋友,如邓继团、曾涤尘、顾庆丰、李沅、董博为、谢兆岗、张洪、陈先枢、田申、林杰、曾元霖等,举行了一次《晋永和十二砖暨神龙本兰亭序》的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古砖品目浩繁,玩家多作系列收藏,纪年砖作品独以“永和”广为人知。这十二块纪年砖,或完整或缺损,然其历史用途广泛,字迹清晰,令永和时期的部分历史完整串联起来,成为研究晋代文字与历史遗存的媒介。与会专家建议,长沙收藏家不仅率先集齐永和十二砖并提出这一概念,并有幸获得故宫博物院“神龙本”高清电子版,应该以此为基础,做成镜片、手卷、书写底纹等文化衍生品,让更多人一睹其形,一观其色。

  于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活动开始了。首先,由曾元霖精心制作永和十二砖的拓片;由野云作序,邓继团作跋,解说这十二块永和之砖的前世今生;再由书法家张洪、谢兆岗书写序和跋全文;然后,请来著名版画家李沅将《神龙本兰亭序》高清版用丝网版画工艺精工印制。

  当砖谱和手卷一对接,一幅精美的书法砖拓作品《永和十二砖谱》6米手卷,让人眼前一亮。

  “古为今用、立异标新”的文化启示

  今年初,野云带着《晋永和十二砖谱》手卷参加了一次全国古籍文献及文创衍生品展览会。与《神龙本兰亭序》一样大小、纤毫毕现的天下第一行书,用金石拓片法将永和砖制成的精美拓片,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看到这些砖,口里念出“永和九年”几个字,朗读出《兰亭集序》那开篇的句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仿佛能感受到当日那曲水流觞、轻风拂袖的一抹清凉。

  面对这种奇妙组合,一些问题也在向野云抛来:这种文化复古,算不算是文化创新?当然,野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古为今用,立异标新。

  在野云看来,文化是一种素养——素质和养成。文化是需要培育和养成的。就拿《兰亭集序》的诞生来说,不过是以王羲之为首的41位素质高雅的文化人,在一场洗澡、喝酒、吟诗中,不经意间产生出了一件伟大的书法作品。其实,这种无意识,这种不经意,何尝不是他们平日高雅的素质和长期养成的结果呢?何尝不是文化积累到丰厚圆满之时的自然井喷呢?

  在记者看来,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素养,野云和他的朋友们,才能从手头永和年间的几块砖头,联想到当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兰亭雅集,想到要做一件既是复古也是创新的事情来。此中的妙趣,就同在一种不经意,是兴之所在的灵感火花,背后是淋漓性情和坚实学养。正由于此,才让这件作品与1600多年前的《兰亭集序》有了精神的连接,风流余韵,没有断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