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17岁男生当着母亲面跳桥的视频,看得让人心碎。
来源:中产先生 (ID:mr-middle-com) 阅后即焚 昨天,上海17岁男生当着母亲面跳桥的视频,看得让人心碎。 中国罕有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就像刚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我们可以做个统计,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和父母关系,似乎都有很多问题。 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感觉大家都是从“孩子抗压能力差”和“母亲教育方式”来讨论的,我想从中国家庭关系这个角度切入,试着谈谈这个问题。 说到家庭关系,就不能不说到父母。 在中国的家庭结构中,母亲的作用过于重要了,所谓“相夫教子”,既要持家又要育儿,现代女性还要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种现象的另一面是“父亲的缺失”,由于男人要工作赚钱养家,在家时间少,陪伴孩子时间也有限,慢慢的在家庭中就成了“边缘人”和“隐形人”。 久而久之,中国婚姻家庭关系变成: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父亲的角色长期缺位,当妈的就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怨恨,觉得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和家务事,另外就是自负,觉得自己既然承担了所有家务事,就可以随意管教孩子。 但是我们都知道,女性是自然性和情绪性的生物,在教育孩子上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母性,我们不展开了。劣势在于过于情绪化,加上生活的压力,很容易情绪失控,感染到孩子,所以由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往往会有不够坚韧、情绪化的倾向。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亲来补位。很多问题,父亲和儿子沟通会更好,都是男人,比如青春期发育的问题,早恋问题,学校打架问题,很多问题男人和男人其实更容易沟通。 而且在很多问题上,父亲更加直截了当,就事论事讲道理,不会像妈妈那样唠唠叨叨,做情绪化的发挥,翻旧账。父亲更像裁判者,告诉你是非,不听话还可以象征性打一下,相当于做错事情要承担后果,打完翻篇了,这种规训对男生心理成熟非常重要。 回到这件事情上,我们大概可以做个推测:父亲的缺位,母亲负责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本身抗压差和情绪化倾向,学校遇到事被母亲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了。 回到孩子这边,我们也不能忽略现代城市生活对人群关系的“异化”: 父母忙于生计,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小区内对门也不认识……现在小孩的“亚文化圈”为何愈演愈烈,有时候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就是以前那种人群关系被城市生活的组织方式打破了。 表面看是缺少陪伴,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传统家庭关系的痼疾,现代城市生活的异化,谁来保护我们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