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猿资本 | 并购的逻辑与趋势

 东阁村人图书馆 2019-04-19

作者:林辉云 北猿资本 

        写作时间 2019.03.31

 权威统计,2018年底,我国工商登记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0亿户,其中企业是3437.20万户。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3567家。并购交易买方主体来分,主要有上市公司实施的并购和非上市公司实施的并购。国内A股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需要证监会或交易所审核。

 根据wind中国并购库数据,2018年,以公告日为基准,中国企业境内并购(交易买方及标的方均为境内公司)和出境并购(交易买方为境内公司,标的方为境外公司)共发生11531单,同比增长15.1%;交易金额2.77万亿元,同比微降4.31%。

 2018年,通过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的共计144单,包括4单重组上市,137单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和3单吸收合并,共涉及137家企业,审核通过123单,过会率为85.42%。

 内涵何在,多角度全貌看并购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统称为M&A。并购主要包括股权并购、资产并购、企业合并三种基本形式。股权并购又可以细分为股权收购、增资并购两种方式。并购行为最根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扩张和发展。简化地讲,是追求协同效应。

 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这几年关于A股并购的话题比较热,实务案例也是轮番上阵,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资本和人性的大戏。并购的实践与摸索,还是让我们颇有感触,无论从认知亦或是实务操作而言,并购都是件挺复杂的事。

 1、投行的视角看并购

 兼并重组是投行的重要业务。项目视角来看,主要是如何能够拿到项目,如何设计交易方案,怎样促成交易,以及并购申报材料制作,财务顾问收入实现,等等。部分投行人员简单化认为并购项目就是并购材料的申报,其实不然。投行人员是并购业务的中枢和智囊。无论是搜寻标的、价值判断,还是组织会谈、方案设计,或是并购融资、并后整合,都是需要投行人员的鼎力辅佐。

  2、投资的视角看并购

 这里主要说的是一级市场的VC、PE以及二级市场的机构和散户,对于私募股权基金而言,退出才是王道,项目企业若能被并购,亦不失为权益变现的一种理想选择。二级市场,则关注重组概念的放出,能否带来股价的强势上涨。

 3、监管的角度看并购

 监管当局,往往通过政策制定和行政许可(比如证监会并购重组委、交易所对并购重组的审核)来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当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证券监管部门更是把并购重组,视为资本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支持供给侧改革、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和工作任务。

  4、企业的角度看并购

 并购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跃升的战略手段,它本质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对企业而言,并购也是一门生意,买卖双方都需要在短期付出和长期价值之间做一个取舍和平衡。标的企业员工面临的最大担心是企业未来不确定性,影响更多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高管变更以及治理结构调整都将对企业长期绩效产生深远影响,考验做局者的艺术和智慧。

 中小板、创业板是A股并购的主战场,创业板设立定位是中国新经济新模式的孵化板,但现在俨然成了并购重组的整合板。其中,蓝色光标(300058)是通过并购谋求外延式扩展的典型代表,2010年登陆创业板,上市至今,累计兼并收购的公司超过30家,营业收入从上市当年的4.96亿,增加到了2018年的232.60亿,增幅接近47倍。并购是战略手段,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纵向并购延伸产业链,或者是核心资源输出,实施相关多元扩展,甚至有之直接放弃主业,通过并购实现彻底转型。

 并购虽然大行其道,但我相信从事投行业务的朋友都会有这样体会,并购做成比较难,大多数并购无法达成交易,对并购业务要心存敬畏,步步为营。尽调是并购的基础,关乎实质和成败。并购尽调,要信奉“于细微处见真实”。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收购资产,需要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2017年,审核173单,否决12单;2018年,审核144单,否决21单。这两年数据统计来看,否决的最主要原因是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和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占比2/3。

 并购获利模式

        首先,我们看两张数据图表。图1是A股1997.12~2019.03平均市盈率走势图,图2是2012年~2018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数量统计。我们不难发现,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数量的多少,与该年A股市盈率高低,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简单的说,平均市盈率越高,则并购重组数量越多(活跃);反之,亦然。

图1、A股平均市盈率走势图(1997.12~2019.03)

2012年~2018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数量统计(单位:单)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数量

73

89

194

336

275

173

144

图2、并购重组审核数量统计(2012~2018)

 接着,我们说一说并购获利模式。众所周知,对于企业而言,并购获利不外乎价值发现、分享成长、产业协同以及证券化套利等四种模式。其中,价值发现和分享成长本质是投资逻辑,产业协同是价值创造的逻辑,而证券化套利则是金融操作所带来的增量(借鉴华泰证券劳志明观点)。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半管制半开放的市场,它不是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比如它是单边做多机制,IPO采取核准制。境外二级市场PE是10倍、20倍,与一级市场相对接近。而我们A股平均市盈率动辄30倍、50倍,造成显著的一二级价差,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证券化套利空间。结果是,中国目前几乎所有并购都是在赚证券化套利的钱,产业逻辑退居成背景与帮衬,或者仅仅是个故事。

 天下没有无风险的买卖,并购也不例外。高溢价并购所形成的巨额商誉是悬在部分上市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商誉=初始投资时点的投资成本﹣投资时点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阔绰收购固然意气风发,可一旦标的公司业绩承诺难以兑现,留给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将是沉重的包袱和困扰。高估值的浮华表象之下,业绩兑现风险已然触发。2019年开年以来出现的上市公司频繁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大幅跳水、巨额亏损,便是并购风险的例证。

 并购整合与市值管理

 并购整合,是一种高阶能力和复杂工程。但国内目前现状是,并购整合大多粗糙、简单,效果不理想,与并购前的预期相去甚远。本质上讲,还是缺乏并购整合的系统认知、管控经验和专业人才。并购整合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方对未来发展摇旗呐喊,而被并购企业冷眼旁观,或貌合神离;

 2)急于推进,但缺乏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局面越发混乱,人心涣散;

 3)整合仅停留在治理结构层面,但没解决业务及管理层面的深度融合问题;

 4)整合目标及重点不清晰,缺少科学可行、普遍接受的效果评判标准;

 5)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层面,没有实现彻底的一体化构建、融合、自觉。

 并购后的整合必须由强有力的高层领导团队负责推动。组建并购整合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对上市公司和标的企业的产业环境、市场趋势、治理机制、制度文化、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等要点情况有清晰认识和了解。

 并购整合是需要有个效率的要求。例如,有的上市公司规定整合期为100天,优化期为100天。整合期,基本上工具化和流程化,十来个大项、近百个小项形成“百日计划”依时推进,尽可能把一些问题解决掉,这也是对投前和交易环节错漏的发现和弥补。优化期,主要是沿着整合期的关键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宣贯、复盘、落地跟踪、优化提升。

 标的企业,性质上一个组织生态,核心要素是人和文化。并购方要根据战略及组织职能的发育需要,从大局出发,盘点双方内外部人才,以最优配置方式,重构团队。纵向构建人才梯队传递效率,横向优化团队组合释放效率。文化方面,要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彼此的企业文化特点,设计相应的文化整合方案,确立共同愿景,发展战略,并通过广泛的沟通动员,在管理层和员工中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我们知道,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临两个市场的运营。其一是产品市场,这个市场核心是利润;其二是资本市场,这个市场经营的是市值。市值已经成为现代公司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实现形态,比如股价处于高位时做定向增发或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树立产融互动和创造EVAEconomic Value Added的经营理念。这就是市值管理的由来。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直观的模型(请见,图3),解读一下兼并收购与市值管理良性循环的路径设计和暗藏逻辑。

 
3、并购与市值良性循环

 兼并收购,是上市公司市值成长的战略路径。创业板与中小板中,存在着众多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受当前A股发行体制所限,这些细分行业中率先实现上市的公司,很可能是其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IPO上市后超募带来的资本量级与流通性带来的估值溢价,使得上市公司在并购方面具备更强的支付能力,通过并购,实现其在散、小、乱、弱的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加速提升,报表的合并可以直接快速地增加利润。而利润的持续增长,以及持续并购带来的成长预期进一步转化为市盈率的溢价,形成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优势。

         产业并购演绎未来趋势

 中国有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市值管理为核心、基于“股价逻辑”的跨界并购,也曾在2014、2015年并购热潮中盛行一时,但长远来看,基于“核心竞争力跃升”的产业逻辑并购,或许能走得更持久、更坚强。

 其实,跨界并购与产业并购,并不存在严格的楚汉分界,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多地方相互嵌套和交融。我们若将两者置于时代变革和全球背景下推演,会发现产业并购更彰显价值。

 新经济、新科技,诸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无人驾驶、量子通信等,高歌猛进,而传统实体经济却举步维艰,不是它们不够努力,而是环境变化太快。资源思维、产能思维、线性增长思维已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淘汰的节奏远快于发展的节奏,这是大多数企业无法逃脱的命运。产业并购,能够助力传统企业获得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战略卡位,实现核心竞争力跃升,或者转型升级,迈入新一轮的企业生命成长周期。

 接着,说一下全球。翻读世界五百强的发展史,发现几乎就是全球产业的并购史,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世界500强的并购多数基于产业逻辑并购,美敦力就是一个典型而成功的代表。美敦力成立于1949年,数十年来,它深耕医疗器械领域,持续实施战略收购,不断巩固强化它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能级,终成就了它在医疗器械领域全球老大的地位。

 聚焦当下,放眼未来,并购必将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我们觉得,产业并购演绎未来趋势。并购实操中,要坚持以“核心竞争力跃升”为本,“市值管理”为用的辩证思想,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