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尧名胜:宣务山隆胜寺

 翠明红枫 2019-04-20

隆胜寺,相传为北魏时期所建,原名庄严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为隆圣寺,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改为今名。隆胜寺属于北方显教寺院,位于宣务山(河北隆尧境内的尧山北峰)阳坡。隆胜寺分为上、下两院。下院即前院,进山门即是,两侧为僧寮客寮,中为庄严殿。过殿堂是上院,即后院,紧依山壁,可攀至山顶。寺前有松柏和古槐,古槐旁有一石砌水井,井深近百米,口径不足1米,用小石头投下,只听碰壁声很久才落水中。站在山门前有一股清灵感,曾有骚人墨客游此,刻石以记曰:南望泜水,东顾香泉,登前岭以攀尧峰,观日落尽怀彤山,瞻岩岩灵气由下而北上,自齐、周、隋物接耳。昔尧舜禅让,始有试舜于大麓;继紫霞作仙,才见曲洞而飞云。显寺隆圣,密庵准提,皆引善信云集之处也。又读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文:“柏人城东北有一孤山,古书无载者。唯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舜纳大麓即为此山,其上今有尧祠焉。世俗或呼为宣务山,或呼为虚无山,莫知所出。赵郡士族有李穆叔、季节兄弟,李普济亦有学问,并不能定乡邑此山。余尝为赵州佐,共太原王邵读柏人城西门内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所立,铭曰:‘山有巏嵍,王乔所仙。’方知此巏嵍山也。巏字虽无所出,嵍字依诸字书,即旄丘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当音权务耳。入邺,为魏收说之,收大嘉叹。值其为《赵州庄严寺碑铭》,因云:‘权务之精。’即用此也。”文中李穆叔即李公绪,季节即李概,兄弟二人和李普济都是柏人人。魏收,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兼编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帝避太子(高殷)讳,改殷州(治所在今河北隆尧旧城)为赵州,故将庄严寺冠名赵州。当时魏收正为庄严寺撰写碑铭,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听颜之推讲述权务山后甚喜,遂在碑铭上题写“权务之精”四字。赵州庄严寺碑竖于宣务山上庄严寺的庄严殿前。由此当知隆胜寺在北齐时期已经闻名遐迩了,它的初盛时期当为隋唐。位于宣务山石壁前的『大宋邢州尧山县隆胜寺碑』碑文中载:“……宣务山隆胜寺者,古山门之胜地也,自隋至唐兴且盛……”。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禁止佛教法事活动,命沙门还俗,庄严寺虽然名义上未被取消,但寺院已被作为道观由道士入住。六年后,即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佛教渐渐恢复活动,庄严寺到隋开皇五年(585年)才重开山门,改为隆圣寺续起香火,建造准提石塔。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开始在寺后石壁上开龛雕像。据史料统计,从高祖武德元年兴佛到武宗会昌元年禁佛,历二百二十四年间,隆圣寺在皇家、州府的资助下已在宣务山摩崖造像1380龛之多,石像佛龛已成规模。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太祖郭威命在原寺前扩建寺院,庄严殿堂,另置山门,并亲笔书写“隆胜寺”三字。同时将城南北娄的古刹石佛寺改为“圣寿寺”,敕命在城南三里建遵善寺,在寺门两侧分别刻石铭曰“遵善尚礼”、“隆胜庄严”,义与隆胜寺南北相望。广顺二年,尧山县令储知让又在两寺之间的路侧建有数庙,因隆胜寺与遵善寺相距10里之遥,所以人们称其为“十里长刹隆胜寺”。明成化版《顺德府志》唐山县条载有“遵善寺在城南,大周元年建”。因为隆胜寺全是石佛,又是太祖御赐寺额,所以在世宗限佛时没有受到影响。后历经宋、金、元、明香火益盛。明代诗人商裔祥曾作《游宣务山隆胜寺》诗:

名山斜抱郭,古刹半凌云。

越俗禅心寂,潭空宦况分。

幡摇飞鸟避,钟落远僧闻。

为恋峰峦好,西林日已曛。

千枝归一本  万派总同源

唐尧圣地,李氏故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