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人生 | 轮椅上的守候

 海纳百川多积累 2019-04-20

全文共3300字,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

生活不易,甘苦与共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路上,每天都有这样一道特殊的风景:一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工在清扫马路,一个穿着便装的中年女子坐在不远处的轮椅上,有时织毛衣,有时捡垃圾。他们时而各自专注,时而对视一笑。他们是一对夫妻,从2016年7月开始,环卫工董基东每天带着坐轮椅的妻子董锦香一起清扫马路。

董基东和董锦香都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人,两家是邻居,两人年龄又相仿,从小便是好朋友。

董锦香从8岁开始双腿便时常发痛,上世纪70年代,农村医疗条件落后,起初家人以为是风湿病,每次发病便用土方稍作治疗。到后来被查出疼痛的原因为双侧股骨头坏死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每次董锦香疼得冒汗时,董基东总是心疼不已。

其实,董基东从小身体也不好,十几岁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或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两人走得越来越近。慢慢地,董基东对坚强乐观的董锦香暗生情愫,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想着留一份给她。董锦香也对不善言辞却细心温暖的董基东颇有好感。1993年,青梅竹马的两人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婚后,董锦香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其乐融融。

女儿稍大一些后,董基东和董锦香进入一家水泥厂上班,每天同进同出,很是恩爱。董基东干的是体力活,上完班总是灰头土脸,董锦香便会细心地帮丈夫擦拭身上的灰尘。每月发了工资,夫妇俩就坐在一起算账,他们盘算着,努力干几年,就可以盖新房了。

可是,美好的生活还没有实现,苦难就悄然而至。董锦香腿疼的发痛频率越来越高,常常痛得睡不着觉,她不得不辞职回家养病。到32岁时,双腿就彻底动不了了,出门只能靠轮椅。

养家的重担落在了董基东身上,当时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全靠他一个人撑着。在常年的劳累和压力下,董基东的强直性脊柱炎越来越严重,背越来越驼。到2015年,他的身体萎缩了10多厘米,身高只有1.5米,体重只有76斤。因为严重贫血,董基东脸色蜡黄,面容苍老,需要长期服药。

董锦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分担一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次,董基东准备吃药,董锦香想帮他倒一杯开水,却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外面,差点烫伤自己。

董基东严肃地对董锦香说:“以后不要碰这些东西,烫伤了怎么办?”看着自己无力的双腿,董锦香急得发脾气,她恨自己给丈夫拖了后腿。

2015年底,董基东的身体支撑不了水泥厂的工作,不得不辞职,一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董基东只能到处打零工,收入微薄又不稳定。

董锦香手很巧,织的毛线衣款式好看,做工精细。有一次,一个邻居来串门,看到董锦香在织毛衣,便建议她:“你的手这么巧,可以织些毛衣、帽子上街卖啊!”董锦香觉得这是一条赚钱的路子,织毛衣不需要太多本钱,而且坐着织毛衣,不用走动,正适合自己。

第二天,董锦香让丈夫买回了一大堆毛线。几个月后,她织出了很多毛衣、帽子、袜子,拿到街上售卖很受欢迎,还有回头客专门找到家里来买。就这样,家里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

我看着你,便觉心安

2016年7月2日,董基东当上环卫工人,这意味着一家人又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他负责的路段人民路离住处只有20分钟的路程,不耽误他照顾家庭。

那天晚上,董基东买了肉和鱼庆祝了一番。吃完饭后,他让董锦香坐着休息,自己则利落地收拾碗筷到灶台边,背对着妻子开始洗刷。看着丈夫瘦小憔悴的身子,董锦香眼眶忍不住红了,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冒了出来:“我要陪着他去扫马路!”

董锦香把想法告诉丈夫,却遭到了反对。董基东觉得,外面风吹日晒,自己吃苦没关系,但他不愿妻子跟着自己受罪。

那是个燥热的夏天,傍晚时分,许多人出来散步。董基东扫着马路,看着街头三三两两走过的人群。这时,一个老大爷推着一辆轮椅从他身边经过,上面坐着一个老太太,两人有说有笑,好不温馨。董基东想起了独自一人在家的妻子,因为忙于生计,他已经很久没有推着妻子出门走走了。

当天董基东下完晚班回家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了,他进门发现妻子还没有睡。董锦香坐在床上织着毛衣,董基东走过去问道:“怎么这么晚还不睡觉啊?”董锦香说:“你没有回来,我睡不安稳。”妻子的话,让董基东心里暖流涌动又歉疚不安。

睡觉时,董基东发现董锦香的身上冒了不少痱子。出租屋窄小逼仄,他不在家时,董锦香便只能在床上或是轮椅上坐着。董基东当下就决定,带着妻子去扫马路。但两人约定,董基东清扫马路时,董锦香远远地在安全的地方待着,为了不影响工作,两人尽量少交谈。

平时董基东从出租屋走到工作地要20分钟,带着董锦香上班的第一天,他提前半个小时出门。下午四点刚过,董基东撑开折叠轮椅,穿过狭小的天井,将轮椅稳稳地安放在门口,然后回到房内把董锦香抱到轮椅上,最后再返身拿了水壶和外套,放在轮椅背后的袋子里。经过几回折返后终于准备妥当,董基东推着轮椅出发了,沿着弯弯曲曲的巷子走到大马路,过两个十字路口,就到了他负责的人民路了。

董基东把轮椅停靠在工作区域内的一个路口边,嘱咐董锦香不要乱动,有事第一时间叫他。交代完后,便转身拿起扫把开始扫马路。

董基东负责的路段约一公里,单侧从头到尾清扫一遍要花近两个小时,然后再到另一侧车道清扫。担心工作时间与妻子交谈会被误解为偷懒,董基东很少与妻子说话。

休息时间,董基东走到董锦香的轮椅边,为她按摩捏腿,董锦香则为董基东擦拭额头上的汗水。夜里十一点,下了班的董基东推着轮椅上的妻子漫步回家,顺路捡一些纸皮、饮料瓶子贴补家用。

“明天还来吗?”董基东问。

“当然要来,我以后每天都要来。”董锦香说。

从那以后,无论早班还是晚班,董锦香都陪着丈夫一起上下班。有时董锦香会带着毛衣去织,他们的相互陪伴的身影,渐渐成了人民路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前路漫长,守望相助

董基东的工作是轮班制,早班是凌晨五点到上午十一点,晚班则是下午五点到十一点。路边行人不多的时候,董锦香会自己摇着轮椅跟一小段路,顺便帮着丈夫清理人行道上的垃圾。

“我捡一些垃圾,他就能少干一些。”董锦香说,虽然丈夫总是让她坐着不要乱动,但她还是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减轻丈夫的负担。

3年来,无论酷暑严寒,董锦香都会跟着董基东一起上街扫马路。冬天时,她坐在轮椅上织毛衣;夏天时,她整理丈夫捡来的饮料瓶子。“我身体不好,什么都帮不上忙。能陪着他,我觉得很幸福。”董锦香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但眼睛有些泛红。

虽然身体不好,但董锦香乐观、爱笑,董基东不善言辞,但踏实肯干。日子虽然艰辛,但也不乏温暖和笑声,夫妇俩感情很好,女儿也长大成才。

2017年秋天,董基东和董锦香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厦门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董锦香说,女儿从小就品学兼优,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体贴父母、乖巧懂事。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夫妇俩坚持让女儿读书。女儿考上大学时,两人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当时有人劝他们:“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去工作贴补家用。”平常好脾气的董锦香当场就把说话的人驳了回去,她告诉女儿:“我们家条件不好,所以更要努力读书,读书才是你的出路。只要你上进好学,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会供你念下去。”

女儿没有让夫妇俩失望,学习上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当初董锦香提出坐着轮椅陪丈夫扫马路的时候,女儿虽然担忧,但很支持母亲的做法,她知道父母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现在日子苦一点没关系,以后会越来越好。”这是董锦香的愿景,更是一家三口的信念。他们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有一次,一个大姐听朋友说起董基东和董锦香的故事,特地找到正在马路边陪董基东扫地的董锦香,用三百元买下了她刚织完的一件毛衣。董锦香说用不了这么多钱,可对方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就拿着毛衣走了。

性格开朗的董锦香慢慢地与沿街的商户们熟识了,有时候碰到下雨,店家们会帮着把董锦香推到店里躲雨,还有人给董锦香送来了功能更好的新轮椅。

2018年10月,夫妇俩在亲戚的资助下买了一套新居。搬进带电梯的敞亮楼房,进出方便了不少,日子也安稳了许多。

“很知足了,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我在这个路段带着老婆一直扫下去。”董基东感慨地说。生活一天天变好,不变的是夫妇俩在人民路上的相互陪伴。他扫路,她织毛衣;他累了,她帮他擦汗……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生活如此平淡却不平凡。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感天动地的诺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守望相助。

 来源:《博爱》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