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晃篇(上)

 金色年华554 2019-04-20

三国良将系列之徐晃(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东南)人。曹操手下杰出将领,位列五子良将之一。

据三国志徐晃传开篇“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这句话乍看之下平常不过,讲徐晃最初的经历。但实际上这徐晃本传第一句就大有疑问。

说道徐晃第一个主公,多数人知道并非曹操,而是杨奉。根据史书,杨奉是车骑将军,这在东汉乃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位列三公之下的国家级领导职务,徐晃这小小的郡吏怎么就跟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还拜骑都尉?这里陈寿又一次“为尊者讳”,隐去很多情节没有写明。

说起车骑将军这么高大上的官职,应该来头不小吧?非也。后汉书董卓传中载“傕将杨奉本白波贼帅,乃将兵救傕,于是汜众乃退。”这句话讲的是李傕郭汜之间的争斗。

重点来了,杨奉原本居然是白波贼头目。白波贼又是怎么回事?这要说道汉灵帝,东汉之亡虽然《三国演义》把桓灵二帝常常并列,但汉灵帝的横征暴敛、昏庸无能才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根源。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二月,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县永固镇)起义,号为白波军。聚众十余万,又联合内迁于汾河流域的南匈奴於夫罗,连破太原、河内等郡,威胁洛阳。而中平六年(189)十月白波军进入河东郡。杨奉被汉献帝拜为车骑将军乃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护送献帝到达洛阳之后。在白波军到达河东郡时,当年的杨奉自然是义军(或贼军)头领之一,那徐晃理应是此时成为杨奉的部下,虽然没有其他作证,但完全可以合理推断。至于徐晃是否真的做过郡吏,出于对陈寿三国志的信任,没有反证就选择相信吧。

不论原因为何,徐晃曾经的白波军经历在声名显赫后显然成为了黑历史,出于“为尊者讳”,陈寿在徐晃本传中没有记载这些,直接跳到了成为车骑将军的杨奉封徐晃为骑都尉,这显然名正言顺许多。

简而言之,杨奉等白波军将领后来投到董卓大将李傕手下,算是有了正式身份,徐晃此时也成了政府军。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晃篇(上)

徐晃重要事件之一——弃暗投明

董卓死后京城大乱,李傕郭汜等凉州军互相攻杀,兴平二年(195)年二月,杨奉率兵独立,脱离李傕。同年六月,杨奉、董承等人护送汉献帝踏上东归洛阳的道路。一路上与李傕郭汜等人的追兵不断交战,走走停停,直到建安元年(196)七月,汉献帝一行终于抵达洛阳。杨奉因此被封车骑将军,所以徐晃也只能是在这之后不久成为骑都尉。而讨贼有功,这个贼指的必然是李傕郭汜。当初的白波贼军投靠李傕,现在李傕反倒成了贼军,杨奉成了功臣,东汉末年的局势真是太魔幻现实。

据三国志记载,正是在徐晃的献策下杨奉才护送天子东归,“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这是徐晃传第二句。这句也同样大有文章。杨奉是听从徐晃计策才护送天子东归,这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是天子渡河至安邑,依据时间乃兴平二年(195)年底,封徐晃为都亭侯。陈寿不大可能会把封都亭侯和骑都尉的先后顺序弄错,那如此记载只能是有意为之,开篇先笼统地写拜骑都尉,是为了将白波军的过往直接跳过去;后写都亭侯,则突出徐晃在杨奉护天子东归事件上的作用,可谓用心良苦。

到达洛阳之后,当初一同护送汉献帝的杨奉、韩暹、董承、张杨起了矛盾,就如同昔日李傕郭汜那般,韩暹董承也打了起来。张杨在张辽篇中讲过是并州系出身,杨奉上文说过是白波军起家。韩暹也曾是白波军将领,此时则成为了大将军;董承在三国演义里把他描写成忠心无比的皇亲国戚、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实际上此人乃凉州军团中董卓女婿牛辅部曲,此时官拜卫将军。所谓的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都是这路货色,除了没有李傕郭汜那么残暴,争权夺利的情节是如出一辙。

徐晃当然能看出来,留在洛阳跟韩暹董承互相争斗不会有好结果,便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起初答应,可后来又反悔,总之曹操经过与洛阳一众军阀之间的博弈后成功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建安二年(197),杨奉、韩暹如同当初的李傕郭汜一样,想把汉献帝抢回来,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在梁县被杀得打败,只得逃往袁术处。在此期间,徐晃投奔到曹操帐下。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满宠只身到徐晃营中劝降,并建议杀掉杨奉,徐晃以“臣弑主,大不义”回绝,实为罗贯中的杜撰。罗贯中在尊刘贬曹立场强烈的书中居然特意为曹营中武将增加如此深明大义的情节实在罕见。通观整部小说,徐晃可说是曹营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张辽也可算一个,而一众曹氏宗亲将领则统统归入蠢货行列。不得不说罗贯中对徐晃也是偏爱有加。

也就是说,徐晃应该是乱军中被俘投降或主动投降到曹营的,具体是哪种情况则实在无据可查。

徐晃之前由于跟随杨奉在献帝左右,又是都亭侯,所以起点相对较高。曹操第一次让徐晃领兵是平定卷县、原武县的贼军,得胜回来后就拜为裨将军。

建安三年(198)跟随曹操与吕布军对战,招降吕布部将赵庶、李邹等人。

建安四年(198)跟随史涣、曹仁进攻河内郡,在犬城斩杀眭固。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晃篇(上)

徐晃重要事件之二——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春季,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徐晃随军出征。同年,官渡之战爆发。徐晃随军出征,击败颜良,颜良被关羽亲斩;紧接着跟随曹操在延津又击败文丑,文丑死于乱军中。曹操军获得大胜,徐晃因此被拜为偏将军。

汝南郡濦强县祝臂起兵响应袁绍,扰乱曹操后方,被曹洪与徐晃击破。

建安五年(200)九月,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不下,曹操主动出击,但也没能取胜,只好继续固守。曹操军粮逐渐供应不上,此时谋士荀攸献计:“袁绍的运粮车队即将抵达,押运官韩猛虽然勇猛过人但很轻敌,我们出其不意一定可以击破他。”曹操问道:“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荀攸答:“徐晃可以。”

于是曹操派遣徐晃与史涣一同带领一队精兵迅速突袭了韩猛的运粮队,成功将其拦截并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此战之前两军粮草都很紧张,如果袁军运粮队成功到达大营,将使曹军陷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这批粮草被烧,后来淳于琼的乌巢被烧也不会引起袁绍的崩盘。可以说袁绍的失败在这里埋下了最初的伏笔。这一战使徐晃在曹操阵营中的正名之战,一战打出威名,从此在曹操心中地位提升许多。

徐晃此战立下大功,被封为都亭侯。徐晃不早就是都亭侯吗?这体现曹操的政治正确,要突显自己才是侍奉天子的正统,杨奉这种贼人表奏封爵是不予承认的。关于都亭侯,相当于亭侯,但食邑地点在城内,此处未表明是哪座城,也可能并无具体城池,给付相当于一亭户数食邑即可。

我们看到,徐晃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先是徐州破刘备,然后官渡先后参与击败颜良文丑,虽然都是追随曹操出战,但也战功卓著,所以升为偏将军。紧接着又随曹洪到濦强县平叛,这可是豫州汝南,已经靠近荆州,不久徐晃再次出现在官渡前线,击败韩猛。徐晃也从开始追随曹操左右到独自领军作战,南北两条战线都有他的身影,可以说立下汗马功劳。

徐晃重大事件之三——献策平冀州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袁尚领兵出城攻打袁谭,曹操抓住时机派大军包围袁尚大本营邺城。因邺城十分坚固,一时难以攻下,曹操便派兵攻打周边城池。不久攻破了邯郸,易阳县令韩范假意投降,却又紧闭城门死守,于是曹操派遣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没有急着攻城,却写了一封信,用弓箭射入城里,规劝韩范投降。韩范见信中所写言辞真诚恳切,改变了想法,最终开城投降。

回去之后,徐晃向曹操建议道:“袁尚、袁谭尚未击败,河北尚未攻下的城池都在观望倾听,观察主公的行动。今天猛攻拿下易阳城,明天其他城池都将死守来抵抗我们,这样恐怕河北各地将永无宁日啊。希望主公能将易阳的投降作为示范向其他各城进行宣传,这样他们就不会抵抗,将望风而降了。”曹操听了很赞同,于是采纳了徐晃的建议。

联系早前劝谏杨奉护送汉献帝,又劝其归附曹操,已经展现徐晃不一般的大局观。看来跟从白波军之前徐晃确实应该做过郡吏,有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头脑,适时地改换门庭到曹操麾下也是选对了老板。而此时的劝降行为与进一步的建议,不像一个武将,更像一名政客、谋士,不一味使用武力,而是富有战略眼光,考虑问题深谋远虑。

同年,在袁尚攻打袁谭的平原时,派部下尹楷驻军在毛城,保护通往上党郡的运粮通道。曹操派遣徐晃进攻毛城,尹楷领兵出战。徐晃在城外设下伏兵,一举击败尹楷,拔除袁尚军的三座据点,将并州通向冀州邺城的粮道阻断。这样一来,并州的粮食无法运到冀州,邺城周边的城池又都望风归降,只剩下邺城里的袁军孤立无援又没有粮草供应。围城数月之后,曹操终于攻下了这座河北最大的城市。

袁尚逃往幽州,曹操立刻将矛头转向袁谭。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兴兵进攻袁谭大本营南皮,徐晃也随军出征,最终袁谭兵败被杀,徐晃随即又到平原平定了叛乱。

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彻底消灭逃往乌桓的袁尚、袁熙,铲除北方后患,曹操再次向北进军。徐晃随曹操远征。当年八月,曹军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急行军到距离乌桓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县)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也集结部队,号称骑兵数万,迎击曹操,两军在白狼山遭遇。

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尽管曹军主力步兵集团与辎重尚未到达,只有先锋骑兵部队,但在张辽指挥之下,曹军以少胜多大破乌桓。

这一战,曹军多员名将都有出场,张辽为指挥,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等人奋勇争先,率领曹军精锐骑兵冲入敌阵,这是场数万骑兵的大战。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从袁尚袁熙兄弟处早就听闻曹操威名,心里本就忐忑,再看曹军如此勇猛,很快乌桓军阵型就被冲散,部队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另有说法为曹纯部虎豹骑俘获后斩首。乌桓军群龙无首,没了指挥又乱了阵脚,被杀得尸横遍野。此战曹军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多达二十余万人。曹操收编乌桓骑兵精锐,之后率领其征讨四方,号称“天下名骑”。自此幽州北部局势平定,边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徐晃也因此战之功,被为拜横野将军。

袁尚、袁熙兄弟又逃往辽东公孙康处,曹操并未急着进攻,不久,公孙康因畏惧曹操声势而将二袁斩杀,并将头送往曹操处。曹操因此没有再继续远征,表奏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等于表示尊重公孙氏的半独立地位。

白狼山之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彻底消灭袁家实力,使河北再无诸侯与曹操对抗,更使北方常年被少数民族劫掠的幽州边地得以稳定。这一战使乌桓几乎灭族,据史料记载曹操攻破柳城后进行屠城,并将二十多万原乌桓控制的人口迁回内陆,为北方带回大批有生力量。乌桓残余都被迁往内陆,逐渐与汉族融合,此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晃篇(上)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统大军南征荆州。徐晃随曹操出征,先后攻占中庐、临沮、宜城。

同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到北方,留下徐晃跟随征南将军曹仁守卫江陵。孙刘联军向南郡发动猛攻,周瑜以主力部队进攻江陵,南郡之战就此展开。徐晃与满宠一同领兵在汉津与关羽的骚扰部队遭遇,双方交战,徐晃、满宠击退关羽军。这也是关羽绝北道中的一战,战斗规模不大,主要目的在于扰乱荆州北部曹操控制区,配合周瑜、刘备对南郡的攻势。此战双方只能算小规模遭遇战,下次相遇就是著名的樊城之战了,届时会有一场生死决战。

徐晃与关羽战罢又领兵回救江陵,与曹仁共同抗击吴将周瑜的进攻。由于北方各路援军被关羽骚扰阻截未能即使支援,这场战役共打了一年时间,江陵最终被周瑜攻下,曹仁徐晃退守襄阳,南郡落入孙权之手。

虽然南郡最终还是丢了,但孙权军也是惨胜,曹孙刘三家就此在荆州各据一方,进入短暂的和平期。

徐晃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从河北到荆州,都留下足迹。下一期将介绍徐晃在与马超军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徐晃最负盛名之战,解樊城之围。

本文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