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纸包纸裹放在屋子里,既不是什么像样的摆设,也没什么用处,就那么放着,几次搬家想送人,老伴儿都不让。也难怪她舍不得,它跟老伴儿的感情太深了。 那还是40年前的事。一天,不知她从什么渠道弄了张缝纫机票,用我俩两个月的工资买回一台上海牌缝纫机。至此,实现了“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四大件的奋斗目标。从此,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像一块上满发条的钟表,无论工作怎么累,也要抽空儿用缝纫机给孩子们缝缝补补做衣裳。 楼上黄大嫂能用缝纫机绣花,急得老伴儿火烧火燎的,一有空儿就去学艺。她买来一大堆五颜六色的丝线和一堆用竹坯子做的大大小小圆圆的花撑子,把白布放到撑子里绷紧,再把那选好的图案用复写纸描到白布上。只见她坐在缝纫机前,像钢琴师那样身子不停地晃着,缝纫机的针头在上下跳动,花撑子在案板上左一下右一下慢慢移动,白布上便渐渐地绣上了图案。常常是我一觉醒来,那缝纫机的“嗒嗒”声还在响着。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绣出的花花草草、小狗小猫栩栩如生。枕头皮上、门帘上、孩子的小衣裳上,都有了她的作品,亲朋好友来了,还当礼品送人呢,每每都得到赞美和好评。 时光荏苒,缝缝补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缝纫机也早已不是人们追求的时尚了,但它毕竟是岁月的见证,它洒满了老伴儿的汗水和引以骄傲的才艺,也留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怀。
|
|
来自: 红翡綠翠 > 《上海风光.建设.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