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故宫 | 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

 星河岁月 2019-04-20

 /// 

我出生在沈阳,但是出生仅三个月以后,就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被母亲抱着来到了北京,一住就是60年。

在记忆中,我们一家前后居住过四处北京四合院。第一处是崇文区的东四块玉,第二处是西城区的大门巷,第三处是东城区的美术馆后街,第四处是西城区的云梯胡同。毫无疑问,我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说第一句话,我也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走第一步路。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讲话时经常会带一些北京“土语”,这也可能就是我为什么穿了30多年北京“懒汉”布鞋的原因。

我在第一处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年全家初到北京时,住在南城东四块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属于一座大杂院。在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段。例如跟着大人们举着竹竿,上面绑着彩布条,满院跑着大声喊着轰赶麻雀。当时把麻雀列为“四害”,据说全城都会在同一时间轰赶它们,麻雀飞累了就会掉下来,在我的印象里确实看到了麻雀们在惊惶地飞,但是没有看到过它们掉下来的“战果”。

在第二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短。1969年我随父母去湖北沙洋财政部“五七干校”劳动,作为在城市里长大的少年,第一次体会到劳动的艰辛。1970年年底,我独自先期回京参加初中毕业分配,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寄居在姐姐家。大门巷胡同就在西长安街的北侧,是一处新翻建的独门独院,与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一家十几口住在一起,从早到晚,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在这里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围中最宝贵的家庭亲情。

在第三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长。1972年母亲也从“五七干校”回京,单位分配了位于美术馆后街的住房。这是一组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在这里居住期间,经历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例如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北京地区有强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后墙被震垮,垮塌下来的砖瓦居然封堵了邻院的巷道。为防余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时间,我也在这时学会了搭建防震棚。

1978 年,单霁翔在美术馆后街的家中拉手风琴

在我们居住的四合院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拍摄了八集电视连续剧《吉祥胡同甲5号》,据说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我和母亲住在前院的两间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然而,居住面积的狭窄,并没有影响我骑着自行车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们在此院内邀请亲友举办了婚礼。

儿子出生以后,生活空间骤然变小,房间里被大人和孩子的东西挤得满满的。室内空间虽然狭窄,但是庭院则比较宽阔。前院一共住了七户人家,邻里们关系十分融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口角。一棵大槐树的浓密绿荫,遮盖着半个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树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板凳,围坐在院子中间,从世界大事,到生活变化,再到柴米油盐,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点。

后来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特别是《渴望》播出期间,大家在院落里聊天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院落仍然是邻里之间的共享空间,敬老爱幼、邻里关爱、包容礼让等传统美德,始终洋溢在这座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

在第四处四合院居住的时间不长。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临辟才胡同,闹中取静。院中有两棵果树,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是枣树,使小院的环境充满生机。我们的孩子刚刚一岁多,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四合院的环境无疑非常适宜和安全。这一时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请“阿姨”来看护幼子,非常尽心,十分放心。

长期以来,体验了在不同地点、不同规模、不同邻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四合院生活的体验,最深刻的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结,是系在对父母、亲人、朋友的思念,是对那个成长空间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里街坊们海阔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里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忘不了四合院里醉人的鸟语花香,忘不了胡同里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叫卖声。这份情怀,只有久居胡同四合院才能获得。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变化,记忆中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成为永不回来的风景。

目前,北京历史城区的胡同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减少,而幸存下来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楼大厦与建筑工地的包围和威胁。据报道,1949年北京旧城共有胡同3050条,传统四合院1300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历史城区内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危旧房改造”逐步升级的同时,胡同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数量急遽减少,胡同和四合院保留下来的不足半数。现存的四合院由于普遍得不到应有的修缮,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积的房屋质量“人为衰败”,由于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积低,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恶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内的居民缺少应有的尊严。

离开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当看到或听到又有一条胡同或一座四合院已经消失,总有一种悲情涌上心头,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记忆深处,早已烙印上永远的四合院情结,甚至成为内心中对于城市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四合院建筑的消失只是一个方面,同样可惜的还有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

从童年到青年,前后四个时期在四合院里的居住经历,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一直影响着我的专业走向。在日本留学期间,我选择了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内容,通过大量考察日本各地传统民居和历史街区,撰写了毕业论文《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研究》。

回国以后,在北京市规划局工作期间,主持了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确定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对象,提出并经批准设立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间,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我们将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其中,令人难忘的是,1997年我拜访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谈起老舍故居的保护问题,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体家属将老舍故居和相关文物捐献给国家。1999年2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经过精心修缮的老舍故居正式对社会开放。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工作期间,主持制订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建议对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实施整体保护。进一步摸清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保存现状,加以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档案。

在胡同四合院的保护整治过程中,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又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整治方法。注意保护传统风貌和街巷肌理,坚持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方针,采取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方法,防止“大拆大建”的行为,避免“运动式”的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胡同四合院的保护整治工作。同时启动北京胡同四合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促进胡同四合院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全世界民众共享这一灿烂的文化。

2009 年,单霁翔(左三)在前门西河沿街考察

记得少年时代,小伙伴们一起登上景山,四下望去,成片成片富于质感的四合院灰色坡屋顶,庭院内的高大树木的绿色树冠,形成一望无际灰色和绿色的海洋,烘托着故宫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协调和联系着传统中轴线两侧建筑,极为壮观,这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我心中真正意义的古都北京。

我对于四合院的感情,不仅是一种寂寞的乡愁,更是驻留在心灵深处的思念。因为,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梦想。当年豪情万丈的少年梦,如今已经化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四合院是故宫古建筑群的历史原型,她们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记忆、经历和情感。

有幸我在人生最后一个工作岗位,来到故宫博物院。这里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每天行走在故宫博物院内,都会感到责任的重大、使命的神圣。而今,故宫将迎来600岁的生日,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我和同事们的光荣使命。

撰于2014年5月

摘自《文史资料选辑》第166辑,文字有删节。

《文史资料选辑》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倡导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起,以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生动鲜活地记录戊戌以来中国社会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史料专辑。

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部

订购电话:010-81136602   81136603   81136605 81136606

传        真:010-81136655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中国文史出版社

邮        编:100142

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络部

订购电话:010-81136601  

传       真:010-81136677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中国文史出版社

邮       编:100142

本期责编|于洋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