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篇》第一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4-20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如《学而篇》;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如《卫灵公》篇。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不过每一篇都有其侧重的主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时”在周秦时代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有朋”,也有版本作“友朋”(朋友的友),指志同道合的人。

“乐”,读le,与“说,同悦,读yue,”有所区别。《论语集注》中程子认为“乐”与“悦”是有差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朱熹《论语集注》看的程子一般是指弟弟程颐,伊川先生。之所以说一般,主要是从学术谱系来看,朱熹总说自己承了伊川的道统。据后世学者研究,程颢,明道先生对于心学的影响更大。

“人不知”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是恼怒、怨恨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我认为是学习的关键,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将所学用于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好的结果,发自内心的体会到快乐,才是“不亦说乎”的真正意义。而这种体会更多的是用心做事、工作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浑浑噩噩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很少会有这种体会的。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时候(或经常)能用于实际,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的意思是时代或社会,“习”则是使用或采用。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已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纳了,那就太高兴了。如果没有被社会采纳,可是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认可我的学说,纷纷来我这里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即使社会不采纳,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不也就是君子了吗?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不是吗?

本章反映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也表现出了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从第一章也可以看出《学而篇》的主题是孔子关于“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说“求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学”。“学”也就是“学问”不是文学知识,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数理化,能掌握很多学科的知识只能代表知识渊博,而不能代表一个人有“学问”。从孔子对“学问”的要求可以看出来,“学问”是做人做事上体会人生经验,在生活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体会、反省和见习,所得到的人生体会才是学问的根本。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也正说明了“学问”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或者说“求学”?孔子在《礼记》末篇《学记》中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成器”或“知道”是追求达到的状态,不是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