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图图主教 2019-04-21

要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非常简单,说难也非常困难。

说它简单,是因为扶苏和胡亥并不是他们的姓氏,而是他们的名字。他们和秦始皇一样,都是“赢姓”。

说它复杂呢,则是因为我们必须将这个问题放到秦汉之前中国姓氏演变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否则,我们就无法清楚为什么在汉代以前,中国人的姓名并不是以所谓“姓”而不断流传,而是彼此称呼复杂的名。(注:前方分析较为复杂,请读者做好准备)

中国姓氏起源非常早,姓代表部族,氏则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

关于中国的姓氏,起源非常早,根据学者的研究,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我们知道,所谓“三皇五帝”时期,其实就是中国的神话时期。

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民族都有神话时期,比如我们熟知的《圣经·创世纪》其实就是希伯来民族的神话。

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神话时期,都会追溯一些神仙作为自己的祖先呢?这与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有关。

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较为低下,他们对于周遭的世界,常怀恐惧之心。比如,他们不知道打雷下雨的科学原理,就会以为这是由神仙所操纵的。

于是,就有了图腾,图腾其实就是保护这个部族的神仙。图腾往往都是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所确定的。比如,在中国,就有以熊、老虎作为图腾的。逐渐的,这些图腾就变成了他们的姓。

比如,根据《史记》记载,三皇之一的黄帝就是来自于有熊氏的一个分支,是少典之子,那么由此证明,这个部族就是以熊作为图腾的。

后来,由于一个部族人口不断繁衍,开始变多,这些人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于是,就需要分离出去,再次组成一个部落。那么,这个新的部落为了区分之前的部落,就要另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做氏。

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资治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就是说,人们记住姓是为了记住祖宗,而且防止他们近亲结婚。氏呢,则是记住自己来自于哪个部落。

因此,在古代,人们都有姓和氏的。

周代之后,男性贵族有姓有氏,女性则仅仅有姓

到了周代之后,随着王朝的建立,地域的扩大,再加上周代确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社会秩序,姓氏的实际意义开始变得不重要了。人口流动性增加了,一般人找老婆找丈夫也不会找自己的亲戚,氏族也瓦解了。

于是,“姓氏”就变成了等级的象征。比如,在战国以前,只有贵族男女才有自己的“姓”,其中男性还会有氏,女性呢,则是仅仅有姓。

为什么男子要有“氏”,其目的就是别贵贱,知道自己来自于哪个家庭,是嫡出还是庶出。至于女子,则仅仅是用姓来加以区分。

比如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这个所谓宣太后“芈月”,她在历史上真实的名字叫“芈八子”,这个芈是她的姓,“八子”是她在秦国后宫的等级地位。至于“月”则是后代学者对她名字的推测。

到了周代,男子的“氏”开始变得非常多了。比如,很多诸侯以封国为氏,像郑文公郑捷,郑是他的氏(其实他是姬姓,也就是周朝统治者的亲戚。由于很多姓都是在母系氏族出现,因此很多姓都带有女子旁。比如现在普遍的姜、姚等等,其实都是最早期的姓)。

很多士大夫都以封邑和居住地为氏,比如屈原(封地在屈,他也姓芈),南宫,东门等等(这一点,和日本近代取名方式很像),还有以官名为氏的,比如司马,司寇等等。

还有以祖先的字为氏的,比如最著名的孔子。孔子其实是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后代,他应该是子姓(商朝统治者的后代),后来建立宋国之后就有宋姓。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改氏为孔,所以才有了孔子(否则应该叫宋子)。此外,还有以祖先谥号为姓的等等,非常多。

由于非常复杂,到了战国以后,很多人开始就以氏为姓了,到了汉魏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不再使用姓了,以氏代姓,最早的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秦始皇被叫做嬴政,嬴其实是他的姓(这是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姓),他其实还有一个氏叫赵氏(由此其实也可以看出,他们和赵国君主是同一个祖先。其实,他们都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至于政则是他的名字。

那么,秦始皇的两个儿子扶苏和胡亥也都是赢姓,扶苏和胡亥是他们的名字。

名字也有大区别!司马迁自己已经开始搞混了!

那么,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秦始皇被称作嬴政,那么为什么他的儿子不被称做赢扶苏和赢胡亥呢?

这就要牵涉到关于古人名字的问题了。

老实说,古人名字的问题更加复杂。在中国历史上,名和字一直是截然分开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比如诸葛亮,名叫亮,字孔明。

关于名字的使用,早在《仪礼》和《礼记》中间就已经出现。

比如,根据《礼记·檀弓》的记载,“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也就是说,在周代,士以上的男性贵族,在刚一出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名,并以名相称,到了弱冠(15岁左右),还会有一个字,并以字相称,到了五十岁,则以排行相称,死了之后,则称他的谥号(简直太复杂了)。

此外,这些贵族在见不同的人,也要选择是称名,还是称字。比如周天子,他对诸侯要称呼名,诸侯对天子也要称呼名,对百姓则要称寡人。

两个人见面,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不能自称自己的名,要自称“余”(也就是我的意思),对地位低下的人则可以称名;地位低下的才能自称自己的名字。

所以,史籍记载,名的作用就是“自卑而尊人”,也就是用来让地位低下的人表示自己的地位。

至于相同地位的人见面,都要称字。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地位低下的人,应该如何称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呢?

根据顾炎武《日知录》的记载,在君王不再跟前的时候,人们要以国家名称加名来称呼,比如秦穆公,大臣在背后应该叫他秦任好(任好是名。当然,当面只能称“公”。穆其实是他的谥号,也就是说他死了才有,公是他的等级。现在电视剧都直接叫秦穆公,完全是犯了“我孝庄”的错误)。

那么,对于皇帝和贵族的儿子呢?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况下,则是用公子加名字的方式。比如,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应该叫做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公子其实是身份的象征。当面,则只能叫公子)。

由此可见,历史上对秦始皇的儿子应该叫做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只称做扶苏和胡亥呢?这其实全怪司马迁。

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也就是说,到了司马迁自己就把姓氏等搞错了。比如,司马迁说秦始皇姓赵,汉高祖则姓刘,这完全是错位的。

至于记载公子扶苏、公子胡亥等人,也索性就以名字相称,有时候不再加上公子。这就导致后代人,在看秦汉之前历史时,觉得人名称呼异常混乱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