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1.地理是文综的开篇,避免“结构难度”影响心情 地理这个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 咱们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一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考生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2.越到考试越要重视书本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方面更多地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要更多关注地球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比如三圈环流,比如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我们应更加注重学习这种主干知识,而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 注重书本主干知识,比如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比如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要抓大方向。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我们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非常重要。 3.时事热点关注大型赛事、重大工程 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会结合当年的大型赛事考查一些题目,也会结合当年的一些重大工程,像南水北调工程竣工等大型工程进行题目考查。 但是事件本身只是考查的一个切入点,也就是老师们经常谈论的“隐性的考查”,它考查的不是事情本身,它是考查其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出题的切入点,我们更多地不是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地还是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4.复习不要停留在“是什么”,要关注“为什么” 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你问他日本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会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这样的回答只是停留在初中地理学习水平的阶段,即“是什么”的阶段。 但是,高考考查的并不是“是什么”,它考查的是“为什么”。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进行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考,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掌握现象,也要记住其背后的原因。 比如,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我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说我们气温的年较差等情况。 5.要用地理语言答题 地理试题的答案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精炼,即“简约但并不简单”。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个是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来答题。例如,我们常说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可以从地形、气候、水、土壤从、植被等多角度答题。 其次是深度,就是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要规范,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咱们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那么老师判卷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所以说一定要用本学科内的语言去答本学科的题。 历 史 1.历史要分配好时间,以免政治没时间 历史学科在中间,在中间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占便宜,因为已经进入状态了,但可能对时间把控的警惕性没有那么高,很可能做完历史题之后突然发现坏了,做政治题目的时间不够了。所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第一,在答历史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的时间分配好。 第二,北京的历史题这两年从试卷上来看,前几个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可能跟别的科不太一样,就是因为历史的前几个题考查的是古代史,而最简单的就是古代史,古代史的答题方法一般来说就是,你只要弄明白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就可以了。 2.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把控做题时间 建议大家12个选择题15分钟做完,大概1分钟1个。大题的话是5问,每问7分钟。但要注意,37题的第一问,一般有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概括,第二问是谈原因或影响,第二问尽量减少答题时间,大概就是5、6分钟的样子。这样可以省出来一两分钟。 第三道题是历史题目中最难的,也是范围最大的,这个至少要拿出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做。然后,后面两道题基本上就是原因影响题或概括题,每个题5分钟即可,但总体上讲,其实时间还是很紧的。 3.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把知识点落地化更有助于记忆 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你越背越不明白的。孩子过了14岁、15岁以后,理解性的记忆强了,死记硬背的能力差了。所以建议大家拿到一道高考题,要先看看考的是哪个知识点。 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能把知识点落地,再有一个就是有利于历史科目的专业语言训练。通过这个题目去重新理解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去看这个知识点怎么用历史科目的语言回答出来。不一定要求你知识点答多准,有时候字写错了都可能给你过。通常来说,知识点解释力越强,逻辑思维越清晰,那一定是高分数。 4.多关注中西古代的对比、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三方面的知识点 因为我们现在强调全球史观,所以说如果在东西两半球,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关注的方向。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和雅典、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比,从知识考察角度来讲的话就是重中之重。 再有一个就是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 比如说今年比较重要的就是在世界现代史上西方怎么就树立了殖民霸权,并且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秩序的主导者。然后就是二战以后广大的新兴国家,比如所谓的金砖国家,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因为经济秩序问题提出过一个什么样的主张。第三个就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关于现代社会当中,比如亚洲、非洲的民族国家在近代化过程当中,它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个点也是今年的一个重点方向。从历史学来讲的话,就是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这也是重中之重。 5.锻炼读材料的能力最重要 读懂、读准材料是首要能力。材料阅读基本有两点,第一步先明白这个材料讲的什么事。第二,围绕这个事主体有谁,客体有谁,中间过程是什么样的,把这个读准了其实更重要。 其次,复习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概念来复习。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讲中国现代史,就一定要谈旧事务消亡、新事务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点谈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是如何变化的。还有就是中国旧的东西是什么,新的东西是什么,旧的经济是什么,新的经济又是什么,然后再想旧的东西为什么瓦解,新的东西为什么建立,这样做一个梳理的话,两个小时就能可以把近代史弄完。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史言和史语,一定要注意用历史语言答题。 政 治 1.政治差,三个点的问题要解决 学生政治差,主要就差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知识差,例如在理解知识,迁移知识上有一些欠缺。比如说政治生活里强调的民主进步,教材本身核心就在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事实上,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它可能从政府、公民等各个角度去谈这个话题,会辐射到其他相关的知识,这样就打破了教材原来的知识形式,这有可能就是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答题。很多学生在回答政治主观题时都觉得无从下手,政治科目一旦是答题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很可能是零分的结果。 其实关键在于把握几个细节。第一,政治特别强调设问,就阅读设问这个环节一旦出现偏差,没有把握住这道题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命题角度所设定的限定,超出这种限定是不得分的。第二是对于在设问当中命题性的限定。因为政治本身不管怎么设问,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答案、所有组织的语言最终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像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只罗列了知识,这样只能拿一部分分数。 材料解读也非常关键。政治考题强调的是关键词的解读,例如,在文化生活材料中提到一些具体的词,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转化到我们学到的知识上面。 比如说现在强调全民阅读,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人生,这样的材料跟政治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它就体现出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关键词去挖它背后的知识。 2.解读关键词有技巧 政治材料解读的时候有几个方式,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 还有一类是关系类的,一个材料里边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还是说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就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及转化的时候,也要从这个角度切入。 3.政治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就4张A4纸 政治也有政治的语言。政治本身语言一般分为三级。 第一级语言是原理性的语言、概念性的语言。第二级是在这个原理之下的一个分要点,它是做一个解读。第三级语言是针对教材中所提及的要点的解析性语言。其实现在高考本身需要掌握的是一级和二级语言,三级语言要结合材料看能力。 所以,它不是单纯地把知识背下来的过程,而是说能不能进行知识分级,能把知识按现在的命题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并且能够把最核心的东西表述出来。 政治看起来有6本书,其实最核心最需要背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答题当中所要用的学科语言,也就大概4张A4纸就差不多了。 本文来源:学霸说,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