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走多远,距离“世界城市”市区几十公里,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这个已成为京郊民俗旅游村的山村,有能顶半边天的妇女表演中幡。同样具有此技艺的男人主要得在外打工。
身手不凡的这几朵金花,当然不是一天练就的武艺。为此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伤,她们自己也记不清了。

去年7月,房山惨遭“六十一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今天可以从容行走的地方,当时却是一片汪洋。

依然还在恢复中的山村,显然早已开始迎接市内的游客。

吸烟者身后的民俗村村口,修建一个新式厕所,但进去后的气味却与能够呛死人的旱厕没有两样!

当游客到来参观这个山村古朴的“原生态”时,不太忙的村民也喜欢观赏一批批城里的客人。

急忙自我介绍的73岁杨万俊,曾任村委会里担任会计、户籍员、档案员和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的代办员。
靠山吃山,整个村落到处都是灰白的石板或石砖,夹缝中求生存的绿草,让古村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残垣断壁之美虽然可以让摄影爱好者心花怒放,但居住其中的村民会是什么滋味,大概没有什么人顾及了。

原汁原味的农家院,不加任何粉饰与美化,不过年轻人却不愿扎根于此,他们愿到数十公里外另一个世界打拼

无论桃符新旧,这里肯定曾是一个大户人家。高墙大院与地地道道的上一家分属两个世界。

僻静的地方,更看不到人影。只有残墙与杂草守望着这个古老的山村的昨天与今天。

终于看到有有主人在的农家。他们年轻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她与同样身有残疾的老伴守着家园。

54岁的男主人指指房顶诉说,去年来人修过一次,但他们欺负我看不见,糊弄糊弄就走了,今年又开始漏……

自称已经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的北京,无疑让这样的家庭严重撤了后腿,但北京山区的农家基本如此。

希望游客购买些自产的核桃,15元一斤。这些压在箱子底里的山货,他们没有能力运送出去、不能折算成现金。

休说是便于携带的核桃,就是西瓜或萝卜,也得买啊!

劳动果实得到量化体现。

整个团队立即买走全部存货,皆大欢喜、两全其美。如果再有游客去那里购买山货,请尽量照顾这个盲人家庭
得瑟一下,发一条微信炫耀在这里呢。庆幸自己能够冷静观察世界,所以,让更多双眼睛分享我镜头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