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 地震专家秦四清最近指出,北京地区活动断裂发育,是新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北京地区位于我们划分的唐山地震区和运城地震区交界处的西北端(图1),且其主要位于运城地震区。在唐山地震区,曾发生 1679 年三河-平谷MS7.8地震、1966年邢台MS7.2地震,1976年唐山MS7.8地震等;在运城地震区的东北部位——山西裂陷盆地带的北端,曾发生多次强震与大地震。北京地区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并非“安全岛”。受这些地震的波及或直接影响,导致了北京地区不同程度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显然,科学评价北京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对该区未来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在2010年4月11日指出,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继续证实了我的结论。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