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也有不灵的时候? 看王晓军老师如何收拾残局!

 明月翠竹 2019-04-21

面对一场小感冒,当平素效如桴鼓的桂枝汤,小柴胡汤,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当翻遍《伤寒论》找不到对应的方子的时候,学经方出身的医生们就只有乖乖投降了吗?

看看王晓军老师是如何出手,收拾残局的吧!

患者是王晓军老师的学生,经方爱好者。回馈亲身体验实录如下:

2019年3月8日下午:开始觉得后背有点凉,鼻塞,清鼻涕,咽痛,咽部红有血丝,唇口干燥,犯困,怕冷,头晕,无发热无汗,舌质淡白苔薄齿痕。

因最近的天气一直阴雨绵绵,比较潮湿,怀疑是受寒而起。但是中午又没管住嘴吃了油炸食品,所以咽喉充血估计跟这个吃有关。自己认为这点小毛病自己可以搞定,就喝了一包桂枝加白术附子汤。

但是到了晚上十二点左右还是觉得很冷,特别是肩膀以上部位,盖了厚厚的被子都觉得冷,以为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喝了一包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同时咽喉痛的地方,自己还喷了一点双料喉风散。当时的想法是,整体是受寒的,局部有热,而且还是寒中夹湿,因为家里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所以才认为局部的热可以考虑局部清热。

然而到了第二天(3月9号)早上感觉更不舒服了。浑身疼,没劲,测体温37.4,再到中午都升到了38.6,身体发热,有黄色的痰,头疼,两侧涨,咽痛腰痛脖子疼,膝盖也不舒服。然后又喝了日本汉方的两包小柴胡汤颗粒,睡了一会儿,体温降低到了37度左右。

这个时候稍微有了点食欲,起来喝了一碗小米粥,出了一点汗。可是,感觉汗没出透,没过多久,又体温上升了又到了38.6。还是鼻塞,头晕脑胀,腰疼,脖子疼,骨节疼痛,如果是死板地对着伤寒论条文来处方的话,跟麻黄汤是非常对症的了。但是,考虑到基础体质的问题,不可以盲目使用麻黄汤。

于是联系了王晓军老师,向王老师诉说了病情。王老师干脆利落地传来处方如下:羌活10g,独活10g,苍术6g,生甘草6g,牛蒡子12g,连翘15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15g,桔梗10g,生姜三片,葱白3卷。

一副药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复下,这期间遵桂枝汤发汗的服药方法,前后出了两次微汗,慢慢地身体轻快了一些,体温降到了37度。

3月10日的清晨:比平常更早醒来,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发烧。虽然嗓子还有点痛,但是那种被浑身湿气困住的黏糊糊的感觉没有了,因为不发烧了,头疼腰疼,脖子疼,骨节疼痛的症状也随之消失。

于是给王晓军老师发信息表示感谢,同时请教王老师处方的思路是怎样的?

王晓军老师表示:一般治疗外感有三个基础方。

第一,葛根汤加石膏桔梗;

第二,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

第三,祛风解毒汤加石膏桔梗。

第一张方的葛根汤加石膏桔梗可用于太阳风寒;第二张的小柴胡属于少阳郁热偏虚;而这次的祛风解毒汤,可以看做是葛根汤和小柴胡中间区域的,从八纲辨证的角度看,属于风湿夹热。常规来说,用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对于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都很有用。但是如果风寒特别重的话,疗程就不太理解,会迁延不愈。

当然要看体质的,如果平素脾胃比较好一感冒就恶心不想吃饭了,就要用到小柴胡,如果体质偏结实,病情突发,葛根汤证比较明显就用葛根汤证了;而祛风解毒汤更适用于湿气更重的,这个方子重在散热祛湿,方中牛蒡子,连翘都有解表的作用,石膏清热但是量不可大,大了就喧宾夺主了。

学生问:“那这个方跟荆防败毒散的区别是什么?“ 

王老师回答:“荆防败毒散的热像不明显,祛湿效果也欠佳,也就是说相比较荆防败毒散,祛风解毒汤,更能散热祛风祛湿。”

其实这张方是有出处的,虽然王老师之前跟师兄师姐们讲过这个方,但是,我没有太留意听。这张方源自《万病回春,咽喉门》治痄腮(扁桃体炎,咽峡炎,腮腺炎)肿痛。方药:防风,牛蒡子,连翘,荆芥,羌活,甘草。咽喉肿痛以半量饮用,半量含漱为佳,加桔梗石膏可增强疗效。

同时高建忠老师编写的《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的第一篇也有类似记录:一学生,昨晚起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关节疼痛,无汗,咽痛,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浮数,辩证为外感风寒,夹湿郁热,治疗以祛风散寒化湿清热为法。处方:羌活9g,独活9g,苍术6g,牛蒡子12g,连翘12g,生甘草3g,1剂。服用后捂背休息,一副汗出而愈。

多么熟悉的场景,不得不感慨,把一张方子用活了,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怎么才能把方子用活,这个过程应该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书中继续解释道: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防风苍术甘草为基础用药,其他五味均为随证加减,所谓“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如果我们把羌活,防风,苍术,甘草跟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来对比,会发现九味羌活汤制方境界直抵经方,桂枝麻黄的配伍重在祛除风寒郁闭,羌活防风组合重在解散风寒湿闭,风寒郁闭导致的肺气失合故而用杏仁肃肺,寒湿内侵导致脾气失和故用苍术运脾。

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说:“神术汤,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神术汤主要组成是苍术,防风,甘草,方后加减中说“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这也就是“四味羌活汤”的由来。

正所谓:古方新病不想能,所立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也。

我的理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告诉你河边有淡水鱼,海里有海鱼。但是,在哪条河,哪个季节,用什么工具才能钓上鲜美又稀有的鲥鱼,是垂钓者需要自己去思考的地方。

想做到自由运用,势必是需要虚心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找到方证之间的方证链条;同时打破专病专科和学术门派的壁垒,学经方的,不仅仅要学好经方,也要学好后世方。

东垣方,温病方,其他经验方,只要会运用,都是好方。中医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尽早领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岂不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