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第二节、“中風”了的中医理论在读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时候,很多人被灌输的理论就是——“风性疏泄,所以中风者恶风,腠理开泄而自汗出……”。 从此之后,大家都以为“中风”,就是“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除了这个,似乎就不是“中风”了。呵呵,这是一个误解。是的,“发热、汗出、恶风”的确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但是,这也只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而已,并不是“中風”的所有症状。風性,也不仅仅就是单纯的“疏泄”而已。至少还有与“疏泄”恰恰相对立的“封闭”的特性。可惜,“風”的这个特性,在明代以后,就基本没有人再探究了。 是的,“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封闭”! 这不是我胡说瞎掰。我的所有论点,都是需要经典支持的。看经典: 经曰:“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诸病源候论》中也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这种“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是什么?便是“封闭”了。这就是“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却一直被忽略的特性。大家记住这个特性,我们以后在讨论“風邪致病”的时候,会反复印证这个特性。 而相对于“疏泄”的特性来说,“風”的“封闭”的特性,才是“邪风”的典型致病特性。故,古时又有“風者,封也”一说。是以师曰“夫風气藏封於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敗。故,風之中人,亦爲封矣。” 这里重点说一下,風的“疏泄”,只是風邪在入侵人体第一步最初期时所表现的出来的表现。经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始于皮肤。”这个过程往往非常短暂,一般不会作为临床病症来对待的。 但是,随着“風邪”的进一步深入开始,“風邪”所表现的出来的,就是它另一个重要特性——封闭了。 所以,在临床上真正导致“疏泄”为表现的“風”,其实只是类似于上文“正風”发病的一种表现而已。 所以,能导致“疏泄”为症状表现的情况,不外乎以下4种: 1、是“正風”致病; 2、是“实風”致病; 3、是其人肝气过强,疏泄太过; 4、是其人表虚护卫不足。 其实,“‘正風’致病”和“其人表虚护卫不足”两者发病机理基本相同的。 上面已经介绍了“实風”的一些致病情况。这里再说一下“实風”致病的另一些情况,即“实風”的“开泄、疏泄”致病。也就是说,总体来说,“实風”同时具有“疏泄”和“封闭”两种致病特性,具体病发哪种,则和时令直接相关。例如:冬令,“实風”的致病就是“封闭”为主,极少有“疏泄”的情况;而春季的“实風”致病则“疏泄”的表现就要相对多很多。但是,重点提一下——任何“風”邪的发病,绝大多数都是以“封闭”为主的。虽然有“实風”作为“風”的一个特例,所表现“疏泄”病例的要多见一些,但总体来说,“疏泄”在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来说,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个人理解是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更多临床常见的都是“封闭”的病例。小到外感风寒的感冒,大到临床上很多由于風邪封闭患者的经络所导致的“中风”,其患侧肢体的不仁、不用等症状。很多都是由于“邪風”封闭了患者的经络而导致的。(我们将在后面“風为百病之长”部分将详细逐一论述。) 可怜由于不能正确理解“風”的含义,从明代就已经开始把“風”拆分成“内风”、“外风”。后人更是盲目地推崇备至,却全然不知从此“外风”渐亡、“内风”独秀,医学理论开始逐渐偏离了主航线了。 其实所谓的“内风”,不过是“中风”中的“肝风、肝气、肝血”内应的一个病理反应而已;并且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只是继发性的问题而已,在这些明显症状的背后,还有更隐性的症状——那就是“封”。经络被封,所以经络循行灌溉的肢体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邪風”被封闭,外不能泄而内薄,经络脏腑持续受邪,故症状还会逐渐加重。而对这些,现在的中医学却受西学理论影响,一门头地盯在瘀血上,反而忘记了自己手中原有的宝贝了。呵呵,不过记得又如何?不能理解,一样是没用的。结果一样是束之高阁。 这也是明清以来,因为在理论上忽略了“風”的“封闭”的致病特性,所以直接导致了明以后医学理论上的脱节。 例如,明以后的先生们在讲解伤寒的时候,都千篇一律地认为“麻黄”是治疗“伤寒”的。而其实,在明以前,麻黄都是用来治疗“中風”的。例如《千金》中的大小续命汤。呵呵,就“風”、“寒”这两个字,搅昏了800年。就“風”、“寒”这两个字的理解混淆和肤浅,也加剧了国医理论在明开始出现的脱节。呵呵,我们现在理论中阐释的“伤寒表实证”都归结于“寒性收引”。而其实,那只是“風性的封闭”而已。我们对这些最基础的“病因”的认知,已经肤浅的快到极致了。 唉,说到“風”的这个“封闭”的特性,便深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不也是正处在这种被“封闭”的症状吗?只看到一个片面的观点,却一直封闭了人们对真理的认知。中医理论,便被封套进了一个壳子。被浅视封闭的中医理论困在壳子里,向前找不到前方出路,向后找不到曾经的家。 ——中医理论,被“封闭”了。被一个肤浅而偏执的观点封闭了。和“中風”一样。人体中風,封闭的是人体的经络;中医理论的“中風”,封闭的是理论传承的脉络。何其相似!唉,从明代就“中風”的医学理论,一直没能成功自治。果然是“医不自医”?因为对“風”的这个最基础理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所以,随后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都必然陷入错误之中。 第三节、風生百病问曰:何以言“风为百病之长”?师曰:人之病生於風,故爲百病長。長者,始於斯而甚於斯也。夫病也,其來寒熱暑濕躁五者,皆風之入者矣。故風者,百病之首(一作”长”)也。至其變化,乃爲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气也。讨论这个问题,后世教材基本都会选择《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病条辨》的说法加以阐释。如下: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说:“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为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温病条辨·卷四》中说:“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看起来似乎一语中的、大道直指。 其实,嘿嘿,只不过是摸到点边儿罢了。用这两句就足以阐释“風为百病之长”?笑话。如果不能理解到“風”的“封闭”特性,怎么可能真正理解这句“風为百病之长”?。 下面就系统地说说这个“風为百病之长”,究竟是说的什么。从哪里说?嘿嘿,空口无凭,咱们还是从《内经》开始。从風之伤人开始。 问曰:风之伤人,其状如何? 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其病各有所别也。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则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腠理)闭则热而闷(一作“鬱熱满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热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故,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爲百病之始”。 上面这些,是《内经》中对风邪伤人的描述。前面我们谈过“正風”、“实風”以及发病的一些情况,这里再看看“虚風”伤人的情况: 问曰:虚風伤人奈何? 师曰: 1、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虚邪始入) 2、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在皮肤) 3、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虚邪在肉) 4、搏于筋,则为筋挛;(虚邪在筋) 5、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入脉) 6、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虚邪在骨) 7、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与半身不遂) 这是風邪侵犯人体一步一步深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从最开始的“毫毛竖立、腠理开泄”,到进一步的“痒”、“痹”、“皮肤感觉迟钝”,再到“体寒”,再到“筋挛”再到“血脉为痈”再到“骨痹”,以及“偏枯”等等,这些疾病都和“風邪”有关。而《内经》中的另一段,还可以作为这段阐述的补充,如下: 问曰:虚邪之中人奈何? 师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始于皮肤,(一作“虚邪之中於皮膚”)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惰滯,则肢节痛(一作“歴節隱痛。(音偶)陽不申”),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一作“傳舍任督冲脈,肢體沉重,煩冤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運不化,多热则溏出麋(一作“溏滯麋留”)。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一作“傅舍募原核膜,澑著於脈,息而成疾,稽畱之故也。”) 在这一节中,不仅对風邪的入侵阐释的更详细,并且也具体论述了“風邪”是“侵入”人体的,是分层次一步一步入侵入里的。这也回答了一些类似于“風邪伤人,只是人体对外邪的‘感应’,而外邪并没有真正进入人体”之类的问题和争论。 当然,風邪致病,远远不止这些。除了下面补充的以外,其实《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和“风寒”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在后面会逐一讲解。呵呵,如此,相信大家对“風为百病之长”,应该有了一个相对直观一点的认识了吧?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