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情名将之:韩信

 昵称m5Gu5 2019-04-21



韩信对于国人来说几乎是耳熟能详的古代将领,他对大汉帝国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他的军事才能之外,还体现在那些现在仍在广泛使用的,与他有关的成语、俗语之上。如: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战无不胜,拔旗易帜,背水一战,独当一面,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推陈出新,国士无双,勋冠三杰,略不世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问路斩樵,推衣解食,多多益善,气吞山河,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都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人如果能与一句成语相关联,就可以说他被中华文化所铭记,从这一点来说韩信无疑是牛人中的牛人了,虽然他并没有什么兵书战策(据说他写过三篇兵书,只是已经佚失)留传于世算是一个憾事,但这些成语却足以弥补其不足。


司马迁在其《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录了韩信的生平。

韩信,淮阴(现江苏淮安)人,出生年月不详。早年穷困潦倒,也没什么好的品行,混到有时连吃饭都靠洗衣老太太救济的程度,还因受胯下之辱而遭人耻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期间韩信带剑参加了义军。次年,项梁在定陶战死。韩信又追随项羽,虽被任命为郎中,却几献策未被采纳。听说刘邦率军进入蜀地,韩信又投奔而去。开始也只是做了个负责接待的小官,后因事犯案被判死刑,临死前看到了滕公(夏侯婴),就对他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掉壮士?滕公经过与韩信攀谈,并见他状貌威武,不但放了,还把他推荐给刘邦。也许是因为滕公是刘邦发小朋友并对其有恩的原因,刘邦接纳了韩信,不过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职务(治粟都尉)。

俗谚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受到重用正是因为萧何的力荐。萧何曾多次与韩信交谈,觉得他绝对是个人才,所在就极力向刘邦推荐未果。恰逢当时刘邦被项羽名义上封为汉王,实际是将其排挤到汉中,沿途很多将领都觉得再跟着刘邦混没什么出路而逃跑,才演绎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曾为沛县的主吏掾,多次利用权职帮助过刘邦,刘邦也深知他的眼力善于识人,且对自己是铁心忠诚,所以当萧何再次向他推荐如果刘邦要一统江湖称帝必须要有韩信相助的时候,就决定斋戒、设坛、择日拜将。虽然如此,但刘邦还是不放心,于是决定亲自考察一番。韩信为他分析了他与项羽之间的差异,在拍他马屁的同时,也指明了他美好的愿景和应该采用的战略。自此,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


古瓷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接下来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先是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趁项羽在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之际率56万之众大举东进,兵锋直指并占领了彭城(今徐州市,当时为项羽的都城)。却被项羽以3万精骑兵采用长途奔袭,直捣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中枢的战法大败于睢水,汉军损失大半,刘邦也几乎被俘。接着,刘邦联盟中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王田荣、赵王歇也、魏王豹等纷纷叛汉降楚,局势愈发对刘邦不利。关键时刻,韩信收拾汉军残兵败将,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并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才稳住了汉军的败势。

同年八月,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的韩信担负平定魏王豹的作战任务。韩信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俘虏了魏豹。又在攻克赵国、生擒赵王歇的过程中演出了背水列阵、拔旗易帜等一系列用兵经典。然后他采纳了赵将广武君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的计策劝降了燕国。再引兵东进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向楚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助齐,韩信先是派兵用沙土袋壅塞潍河上流,再率军渡水攻击引诱龙且迎击,并在其兵力渡河之际决河水助攻,全歼了楚军,并于公元前203年平定了齐国。韩信平定了四国之后,他与刘邦、项羽之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因此他也成了刘邦、项羽拼命争取的对象,而韩信感念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没有听从蒯通的“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劝诫叛汉投楚。


楚汉战争图,上面紫褐色的路线为韩信征战路线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彭越分别从齐地、梁地南下合围楚军。因韩信、彭越未能按期抵达而被楚军反击,刘邦再次大败。为了能更好地调动韩信和彭越,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谋,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于是,韩信从齐地南下,攻克了彭城等地,兵锋直逼楚军的侧后;彭越也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与九江王英布自城父(安徽亳县)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河南太康南部)东进。从而形成了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退兵。韩信又使出“四面楚歌”的计谋动摇了楚国军心,再以十面埋伏全歼了楚军。




垓下之战经过示意图

刘邦夺得天下后,先是封韩信为楚王,后借故改封淮阴侯,公元前197年,因与陈豨谋反被吕后与萧何用计俘获处死并被来门三族。当然,韩信的真正死因与死法做为一个历史之谜至今仍被很多人加以研究。


从军事角度来说,韩信深谙兵法精髓,时人评价他是“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他既善于在战术上灵活用兵,又不乏战略眼光,应该算得上是个全才

他的悲剧体现在其未得善终上,这个公案被后人们不断地研究着,有将其归罪于刘邦、萧何、吕后的,也有人认为是他性格使然,甚至是自作自受,还有的认为他是军事上超凡,政治上糊涂,不管怎样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未有统一的定论,亦或是这些结论都有道理吧,毕竟历史是无法真实还原的。

堂主对于韩信,除了佩服与婉惜之外,经常会思考以下两点:其一,他的这种超凡的军事才华是如何获得的?如果是学来的,那么他是向谁学习的,读的什么书?如何是天生的,那么天才论可信吗?《史记》中对此未有任何记录,其他史书上也未提及(也可能有,只是堂主未能读到)。其二,虽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这个“成”与“败”哪个更重要呢?或者说韩信眼中他是感恩于萧何呢,还是忌恨于萧何呢?这又是近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最后,用另外一个悲情名将--明代袁祟焕所写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

韩淮阴侯庙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