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王府

 昵称37581541 2019-04-21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王府一般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等多个等级,这是与清代的封爵制度相关的。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在这些王府中,潜龙邸王府是指皇帝登基以前居住生活过的府第。在北京众多清王府中,共有三座潜龙邸王府,即雍亲王府、醇亲王南府和醇亲王北府,它们分别是雍正、光绪和宣统三位皇帝继位前居住的府邸。其实,这三座王府在升格为潜龙邸王府之前,实际上就是亲王府和郡王府,与别的王府规制并无二致,而人们之所以对它们予以特别关注,仅仅是想了解其主人在升坐龙廷前的一些情况而已。
        潜龙王府实际上也是亲王府,只不过这里诞生过皇帝,便将其称为帝王潜龙王府。其建筑格局和亲王府形制相同。潜龙王府有雍亲王府、醇亲王府南府和醇亲王府北府。


1. 雍亲王府
《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锇……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胤禛、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胤禛……”。文中提到的皇四子胤禛即:清朝雍正皇帝。这时是贝勒身份,按照贝勒府府邸的规制,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将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后将这里划为内务府官用房)分给了他。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年限有待考证)。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这时的雍和宫从规模、建制到人员配备都与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座昔日的“贝勒府”真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则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结束了他为期六十一年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统治历史。同年,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雍正皇帝。皇帝随即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和宫作为帝王行宫和“龙潜禁地”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2. 醇亲王府南府
        醇亲王府南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醇亲王奕譞的府第。醇亲王府南府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为清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获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宣宗第七子奕譞获封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年)分府出宫,居住在太平湖的今南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醇亲王,府第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奕譞的次子载湉就出生在该府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载湉嗣位,年号为光绪。由于载湉入继大统,醇亲王府成为“潜龙邸”,因此醇亲王奕譞按照规矩应当迁出。光绪十四年(1889年),醇亲王迁府至后海北岸,即今醇亲王府北府,老醇亲王府被称作南府。奕譞逝世后,醇亲王府南府的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占用醇亲王府南府。1989年,醇亲王府南府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醇亲王府南府坐北朝南,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及花园。中路现存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分别至东院和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存两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为完好,西路的古建筑大都已被拆除。

3.醇亲王府北府
        醇亲王府北府原为清朝初年大学士明珠的府第。由于醇亲王府南府成为“潜龙邸”,按照清朝成例,皇帝入宫后,该府不能再由家人居住。在光绪帝继承大统后,慈禧太后便将后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赏给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并拨16万两银子进行修葺。清朝末年,北府成为醇亲王奕譞和摄政王载沣的府第,溥仪就出生在醇亲王府北府。由于溥仪继承大统,载沣出任摄政王,此处成为摄政王府。
       北府现存建筑主要有府邸、花园、马号。府邸在中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花园在西侧,位于后海北沿46号;马号在东侧,位于后海北沿43号。花园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1982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