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行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出版座谈会上,《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学术顾问江蓝生说:“词典修订正像是把'百衲袍’变为'金缕衣’的过程。”《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大型汉语语文词典,启动编纂于1975年,华东五省一市近千人先后参加资料收集和编纂工作。第一版于1994年出齐,第二版则于2012年启动编纂。 图说:《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 官方图 《汉语大词典》与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型语文词典《牛津英语词典》规模相当,在国外,编纂这样一部词典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而《汉语大词典》用不到20年就走完了别人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在学术研究停顿多年、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在没有机器语言库的时代,《汉语大词典》能编成并达到较高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也正因各种条件所限,《汉语大词典》第一版不可避免地留下各种遗憾,比如词目失收、义项缺失、释义欠准、书证滞后或不足等。 此次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征求意见本,包括了“一”“丨”两个部首、79个单字、11517个词条,共计230万字。相比第一版相同部首,增加3个单字,增加比例达3.94%;增加1375个词条,增幅达12.99%;共计增加52.2万字,增幅达32.16%。从修订的程度看,第一版80%以上的词条内容都有程度不等、类型不同的修订和提高,可以说是一次真正全面的深度修订。 图说:《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 官方图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计划分为25册出版,预计收录条目约40万,总字数约6000万。修订坚持“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的整体要求,着重于落实“订严补慎”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一是对第一版中存在的各类错讹情况进行订正;二是梳理吸收三十多年来学界研究成果,特别是与《汉语大词典》直接相关的论文万余篇,著作百余种,进一步提高、完善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各方面的质量;三是针对一版编纂时语料相对薄弱的领域,如出土文献、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佛经语词等,系统性地加以充实;四是增补了单字上古韵部;五是对插图作了全面修订,在订正一版插图及图注错误的同时,也增加了若干能够辅助释义的插图。 “比如,张家山汉墓竹简、长沙东牌楼汉井木简、五代禅宗语录《祖堂集》的书证,这些都是第一版未曾用过的。”江蓝生说。比如,“一了”在第一版的释义中,一项例句标注来源署名时写“《荆钗记·获报》作者为明代的朱权”,第二版将其勘正为“元代的柯丹丘”。 《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审订和修订,累计有近千位专家参与,历数十载而不疲,著千万言而不苟。时代在发展,“辞书修订永远在路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汪维辉建议,探索动态修订、常态修订的新模式,通过用户共享查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实现对辞书的共享共建。(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