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顺古城

 木香草堂 2019-04-21

    安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北方强秦乘虚攻占今贵州东部,切断庄蹻归路,于是庄蹻便驻留云南自立为王,统治夜郎诸国;秦统一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汉武帝时,笼络羁縻夜郎君长,授与其王印,此即小夜郎。汉成帝时期,各君王争雄不服朝廷,被汉灭,至此牂牁国历时540余年,夜郎国历时250余年后宣告灭亡。三国时卢鹿部蒙族的济火因助汉廷平叛有功,汉遂封其为罗甸王,赐普里部统治。魏晋时期汉族官宦入驻贵州,此时期政区名称频易,牂牁郡即被分割为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安顺仍隶属于夜郎郡。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宋时为绍庆府,羁縻二十二个小州,安顺称普宁州;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朝廷,隶属于曲靖宣慰司。

安顺古城安顺古城的旧影像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十八年(1385)分别撤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由于地利之便,安顺成为黔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清顺治十七年(1660)设总揽云贵军政大权的云贵总督,总督驻地一在云南曲靖,一在贵州安顺;康熙元年(1663)罢去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到康熙五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康熙六年(1667)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民国三年(1914)安顺府更名为安顺县。

安顺古城安顺古城安顺场渡口,当年石达开在此地全军覆没

    安顺这方史称“土熟、多霖雨,稻菽再生,扼塞冲要”(《旧唐书》的土地。先秦以前叫做鬼方,春秋旧战国时称为夜郎国地;两汉时行属苴兰,后录;随称宾化,唐唤望江;五代时属普里部,宁代隶属普定府;元大腐七年(1305年)普定府升格为普定路后,在这里分设习安州,州城在距今安顺市30公里的旧州镇。朱无平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为了屯垦戌边,开发西南,除让沐英率大军屯驻云南,以对付主蒙胧元的残余势力和时叛时服的土司政权外,还让安陆假吴复择地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安顺府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贵州图经》中也有安顺“城围七百一十五步,周壁四门,东曰朝天,西曰户安,南曰怀远,北曰镇夷,洪武十四年(1381年)安陆候吴复建”之类的记载,这就是杨文澜的《情景赋》中:“粤稽古传这普定卫,又号习安”和“交趾经张辅之平,云南本沐英之镇”等建置沿革之缘由。

安顺古城

    “扼塞强固,辐辏逶迤,边鄙都会,滇黔要区”(《安顺府志》)的安顺,四境不与外省接壤,是名副其实的黔中腹地。但它“居于中而雄其上”地恰好处在从东向西的清镇、平坝、安顺、镇宁、关岭和由北向南的织金、普定、安顺、紫云罗甸 两条交通线的座标中心的区位优势,使这方“雨嶂烟峦,太和风景;普利(疑为里)驿情,倮花仡佬”,民族杂居,繁衍生息的古老土地,从乾嘉年间以来,渐次形成了东从常德经镇远,东北从重庆经遵义,南从梧州经独山,西南由百色经兴义,西从昆明经盘县北从泸州经毕节的物资集散地。联翩而来的各路客商,纷纷在“虽属通商裕国,无殊蕞尔弹丸”的安顺城创行设号,经营五花八门的种类商品。各家庄号的行商坐贾人挑马驮地从山外运来盐巴瓷器、洋纱布匹、日用百货、化工五金;又从本地贩出煤炭出煤炭矿水沙、猪鬃牛皮、烟草侗油、药材茶叶。

安顺古城

    日趋活跃的商品流通,使这个“万马归槽”的旱码头,呈现出购销两旺,店铺林立,茶楼酒肆,商贾云集,“洋货匹头,争奇斗异;商业之盛,甲于全省”(《续修安顺府志》)的一派繁荣景象。 由于城内的太和街(民主路)和乐门外“一峰兀立,形似头盔”而得名的盔甲山;城西五里“昔苗变时,上置烟墩以哨”(类似烽火台)的烟墩山;城南一隅的萝卜冲以及南郊“城南十里路四环,百折烟岚水一湾;壑藏梵宇迎巴首,华严洞口读书山”(洪亮吉诗)的华严洞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恕不再饶舌。只可惜赋中为镇本城风水,而取天罡地煞一百零八之意,直径一丈零八寸,刻有一百零八道磨齿,镶嵌在四官桥与提督署(俗称黑大楼)之间的官道上的那块“石道磨盘”的磨盘石,已经被砸碎成石子来铺北大街(中华北路)了。当年“行文卷以德扬”的南关乡一带,已经发展成高楼栉比,客货云集,车水马龙,辐射八方的南华大道;而“练兵将而声震”的北教场(北兵营),则演变成了润物细无声,凌云有志;栋梁蔚起,桃本芳菲的民族中学。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规模,今天的安顺均不负赋中“下府低于贵阳,上游首称安顺”的赞誉。

安顺古城

安顺古城安顺场红军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71年即派大将汤和南下,开始进入今贵州地区,普城土酋、元普定路女总管适尔善于顺应时势,即率其弟阿瓮入明朝,表示归附。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朝设普定府,任适尔为知府。适尔死后安锁任。这个时候,明朝虽建立了10年,但在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方,还由元朝的残余势力统治着,特别是还盘踞着云南的元朝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势力还很强大,不断威胁已归附明朝的普里部。于是,毫无见识的安锁又反叛明朝,归附梁王,梁王派将军金容刀来普定府镇守。为了统一全国,朱元璋于1382年8月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以兰玉、沐英为副将、率大军30万,取道贵州,西向征讨云南梁王。傅友德兵分两路:一路由四川进入,经过今赤水、大方、威宁一带进入云南;另一路由湖南进入,经过今贵阳、安顺、普安等地指向滇东。明军一路上的推进,虽然主要是扫除元朝残余,但也包括了征服当地统治势力在内,贵州因此统一。统一后便设置官吏,修造城池,派驻军队,长久统治。 普定既叛,明军来到,自然发生战事。傅友德令顾成、吴复攻普定,经过激烈的战斗,元将金容刀战死,安锁被擒,叛乱平息。在刚占领的情况下,明朝暂时采用安抚的办法,仍设普定府,任另一土酋者额为知府,隶属于云南布政司。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占领,明朝廷命令在这一带择地建城,屯军驻守,设官治理。今安顺城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关于安顺城的建立,《大定志》记载说:“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制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其它史籍也有类似记载。 建筑安顺城,最初并不是为了建府,而是建卫。“卫”是军事建置,主要用于控制军事要道,插入土司地区,以便支持流官统治,同时管理军屯。城建好后即称“普定卫”城;不久,又在普定卫设置“普定军民指挥使司”,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这座城的地位加强了,明朝廷即着手让它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明洪武十六年,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十八年废普定府,将其所辖的普定县并入安顺州。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升安顺州为贵州布政司的直隶州,并设流官治理。明成化中(公元1465~1487年之间)把安顺州治新迁到卫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把安顺州升为安顺军民府。这样,建在阿达卜、原叫普定卫城的这座城,才用上了“安顺”这个名字。

安顺古城安顺古城

    明朝的安顺军民府与一般的府不同,可以管军事和民政,当时辖有镇宁、永宁、普安三个州,还直辖宁谷、西堡两个长官司。安顺城终于取代了原来普里部的老都邑,也取代了大姓张番历代经营的旧州,一跃成为贵州西南部一个重要政治中心。 到了清代,地方行政仍划为省、府、县三级,但军事长官和地方行政官吏的名称有些改变。安顺城的位置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清顺治十七年三月(公元1660年4月)设云贵总督,总揽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总督赵廷臣半年驻云南曲靖,半年驻安顺。顺治十八年,令贵州提督驻安顺。康熙五年二月,撤贵州总督,又设云贵总督,并移往贵阳。古籍《滇行纪程》中说:“安顺府城围九里远胜贵阳,昔尝议立省会于此,以秤土轻重,不及贵阳,故舍此从彼”。足见在历史上安顺位置之重要。 清朝统治贵州以后,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康熙十年十二月(公元1671年)取消了原来的“普定卫”名称,改设普定县,隶属于安顺军民府,并将原安顺府直辖的宁谷、西堡两土司划归普定县管辖,县与府同城而治。之后,经过一系列变化,在安顺府亲辖地上几次调整行政区划,公元1727年(康熙二十六年)以后,划设5起、14枝,共包括606寨,大体相当于今安顺市范围。随着调整,原来那些土州同、土守备、土千总等陆续裁去;1840年(道光二十年)以后,安顺不再有土司的记载。

安顺古城

安顺古城西秀山石塔、熙春石塔与花山石塔一直被安顺人亲切地称为“安顺三塔”

    1858年起,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转战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从1858年至1872年,先后有五支太平军进入贵州;到安顺地区的是曾广依率领的部队。太平军从广西进入兴义一带,东向攻克归化(紫云)、关岭,直达广顺,再兵分三路:一路攻贵阳,一路攻安顺,一路经过安顺指向大定、毕节。这样,安顺市范围内就留下太平军战斗的事迹。这也让安顺市再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世人所熟知。 说到安顺市,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屯堡文化,其中以其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屯堡建筑中对石材运用极广,基础、地面、墙体、外窗、石库门、排水、屋面,几乎所有室外部分都用石材建成。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几乎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屯堡聚落的民居继承了江淮汉式合院式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建筑多为二层。民居一般以石块砌墙,围合成封闭的合院院落,临街开设朝向不一的大门。在一些以商业移民为主的屯堡中,建筑临街一面多设离地面1m左右高度的铺台,以利买卖之用。安顺古城安顺古城

    安顺市的营盘袁氏宅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其建筑风格与中式建筑迥然不同,在当地一度称之为“西洋村”。该宅院建筑群位于普定西面,距县城31公里,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经光绪、宣统二朝不断修缮,至民国初期形成了今存八院、一碉楼(读书楼)和一文昌阁建筑组、占地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建筑群。营盘袁氏宅院建筑形式采取中西结合的建筑方式,在安顺市近现代建筑风格中独树一帜。袁氏家族成员袁逸任早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战友,孙中山主政期间,曾出任过热河省省长、南方七省代表。民国期间,袁氏家族成员袁慕清、袁重安也分别任过国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官居要职。其余部分家族成员也分别活跃在现当代政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诗经全译》、《诗经艺探》、《毛诗文例》、《半亩园诗选》的作者袁愈嫈与其姐袁愈婉、袁愈纯因同出一父,被称之为袁氏一门三学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