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当前供应链发展的六大重要任务之一即是“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因其产业融合特点,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服务手段。通过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既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周转率;又能够优化财务报表,降低资产负债率;还能够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培养新市场和新客户。
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制度、经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优势。信托制度赋予信托独有的财产独立性、破产隔离等功能,为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应用灵活的交易结构设计,信托公司既能够直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也能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用优质资产在公募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助力实体企业降成本。
研究意义
供应链金融对中国经济转型、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我国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期,国家正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手段支撑。而传统信贷业务具有较强的顺周期特性,不利于经济转型。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增强金融对于实体企业的支撑,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仍是国内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由于银行严苛的贷款条件设计,中小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缺少可抵押资产、经营发展前景不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的封闭管理,能够有效管控风险,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打开了空间。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统一资管时代,同业竞争加剧,信托传统红利逐步消失,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各个信托公司虽然加强信托创新,但是效果不佳。供应链金融既结合了信托公司传统的融资业务优势,又有利于增强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值得长期跟踪研究。
研究框架
本课题从历史研究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以世界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发展愿景,简要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主流商业模式和主要业务类型;结合走访调研情况,根据信托公司发展实际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全面分析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现状,优劣势以及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而结合实际,探讨现阶段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包括主要业务模式及风险控制措施,展业路径与运营保障系统;最后,对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未来展望并提出具体建议。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概况
虽发展状态不同,但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基本一致,大致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以票据贴现为代表的起步阶段、以贸易融资为代表的初级阶段、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中级阶段和以线上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目前国外处于以线上供应链金融为主的时期;国内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概述
追溯理论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一是概念与模式,二是风险管理。相对而言,国内理论研究滞后于业界实践,前瞻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方面有待相关学者及从业者加强。
1.概念与模式研究
在概念方面,国际上首次定义供应链金融的学者是Timme(2000)等,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考虑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及进程、全部资产和供应链上的参与主体的经营,实现供应链目标的过程。而国内普遍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第三方监管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就是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为主)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在模式方面,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反向保理等,之后的学者又结合问题不断深化研究内容。Saulnier(1943)总结了美国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指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情况。Koch(1948)、Sutkowski(1963)、Wessman(1990)先后探讨了以存货融资为代表的物流金融。Hartley(1998)提出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和供应链融资系统的设计理念。Mapper(2004)、Fenmore(2004)先后研究了反向保理、订单融资模式。KHofmann(2009)从物流服务供应商角度深入研究了库存融资b。Chen(2012)在货押贷款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交易的融资模式,并阐述了在线融资服务的概念和理念。
而国内研究则主要从中小企业融资角度,结合我国金融机构与企业发展实际,概括论述各类模式的动因、操作及应用等,创新研究较欠缺。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角度,阐述了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的操作模式。闫俊宏、许详泰(2007)研究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张强(2007)提出将电子商务和仓单质押相结合的融资模式。胡跃飞(2009)从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了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并在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李卫娇(2011)研究了基于B2B的供应链金融。程浩亮(2012)总结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概念与模式研究发现,国外更加强调通过供应链金融改善、优化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系统关系,国内则更关注如何运用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与技术实现各参与方的金融需求。
2.风险管理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围绕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展开。其中,风险识别重点是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环节;风险度量一般集中在对链上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即各种风险度量技术和模型的应用;风险控制则多是研究担保品及担保方式的选择、担保货物质押率和融资利率的设定、风险预警策略和机制等方面。
国外学者在不同维度均开展研究。Siskin(1997)分析了针对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监控措施,包括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评估存货等相关资产价值等。Jokivuolle(2003)研究了担保贷款中的贷款价值比率,建立了担保物价值和违约概率之间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贷款价值比与担保物价值波动率、借款人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b。Diercks(2004)认为介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多种监控手段,其中高度肯定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
而国内研究则较为笼统。李双江(2005)指出选择合适的质押物有利于降低银行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杨晏忠(2005)强调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郭清马(2010)认为应关注核心企业作为决定变量的特异性。陈成(2011)提出了现金流管理和结构化授信的建议。黄丹(2012)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李雯靓(2012)将博弈论和多主体仿真理论结合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雷晓燕(2012)分别用主成分分析和VaR风险评估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度量c。郭菊娥、史金召等(2014)深入分析了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发现因风险特性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有所增加。
对比国内外研究情况,可以看到国外研究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而国内研究则多数集中于信用风险评估领域,并且更多的是结合各自所在金融机构实际开展的技术研究,虽有一些启发,但普适性不强。本课题参照世界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作为发展愿景,即利用供应链中的商业关系和社会资本,以优化的方式为产业链条中各参与者提供资金融通、风险管控和其它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基础的动产融资形式,它紧随经营循环的过程,即资金→存货→应收款→资金,客户关系和业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如过往连续交易记录、未来订单,融资方式多样化,有应收类、存货类、预付类等。其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支持和激励手段解决融资成本、风险转换和退出机制等问题。 (课题牵头单位: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 ) 摘自:《2018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