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谣:国王想娶公主,李世民要四种动物,导致此国灭亡?

 天亲馆 2019-04-21

薛延陀部的覆灭和动物(牲畜)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薛延陀部属于那种一直被压迫,却始终在壮大的部族,太宗李世民称其势力形式为俟斤,同时符合其势力结构和发展特征。它不是简单的一个部落,而是在压迫中不断壮大的部落“联合体”,抱团取暖般的存在,不过在抱团过程中也充斥着血腥。

虽然天可汗同志赐首领夷男以可汗号,但强大如盛唐,内心中对其部族势力持蔑视态度,至少从军事上来看是这样,即便太宗远征高句丽,自家的防守部队也没把20万军众的薛延陀部放在眼里,真实的战绩是盛唐强军几千骑兵就把薛延陀部冲散大败。

薛延陀部最早归属于西突厥,饱受压迫,高压之下,仅能维持基本生存而已,所有的部族资源被压榨一空,面对冲天的怨气,西突厥采取了铁腕镇压政策,数百人被杀,造成很多部族躲避自立,夷男受推举成为小可汗,并率众开始反抗西突厥的的残暴统治。这是薛延陀部壮大的起点,也正是这个时候,夷男的声望随着反抗行动的加剧而逐步上升,他有效的利用各部怨念将其势力收归己用,这是个聪明的举动,至少当时看是这样,我们不能总是以结果来看其发展。

西突厥叶护可汗在天怒人怨之下,终于撒手归天,薛延陀部趁乱脱离西突厥势力范围,转而投靠东突厥,在这里他们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东突厥也没有时间顾及他们的势力发展,内乱已经焦头烂额,贵族之间,贵族与民众的矛盾越来越深,再加上无法避免的天灾,东突厥俨然变成了比西突厥更为残酷的剥削政权,对部族的压榨已经推至极致,还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东突厥选择了抢掠大唐边境,这也是他覆灭的原因。

薛延陀部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势力做大,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在东突厥调兵遣将正要应对大唐军队的时候,薛延陀部适时的在背后插上了致命的一刀,不但揭竿而起,还以联军击溃了东突厥的镇压部队,秀肌肉后,大量部落转而投入薛延陀势力,原因很简单,东突厥的压榨和其失势,而失势包括对抗大唐后必然覆灭的结果预判和实力不下东突厥的薛延陀势力兴起,新主子既然是不敢压迫揭竿而起,想必不会也是如此压榨吧,这是普遍心理。

太宗剿灭东突厥势力,原本不需要薛延陀部助力,但当时的羁縻政策下,仅仅剿灭东突厥是缺乏局部统筹考虑的,投名状还是要的,东突厥势力版图上的军事冲突和消耗也是要的,尽量不让任何一方作大。所以太宗又把目光放到了可利用的薛延陀部,赐其可汗号,这无异于野生变家养,虽然会有些限制,但与好处相比,些许自由还是可以放弃的,从中薛延陀部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和承认,具足向心力,来投各部日益增加,在配合唐军剪灭东突厥后,薛延陀部的势力版图迅速扩张,包括现在的贝加尔湖地区也都被其收归。

不幸的是,薛延陀部后续的作为让投靠诸部失望了,薛部同样放弃了民主,步入东西突厥势力的后尘,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把两个儿子分兵驻扎,太宗的反应是,封就一个字,目的很简单,分化势力,不能让薛部持续做大以至于难以控制,那样无异于养虎为患,所以夷男两个儿子都被太宗封号、赏赐。

至少在唐朝看来,夷男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一面要得到唐朝的承认得到好处,一面又和东突厥一样对大唐边境进行袭扰抢掠,而且还不尊圣谕欺压其他部族。

而夷男的考虑是,自己的势力做大,不需要唯唯诺诺,要以秀肌肉的方式获得唐朝更多更大的好处,问题是之所以唐朝觉得夷男自相矛盾,就是因为这种示威无异于螳臂当车,唐朝根本不在乎他的军力,也没在乎过他的威胁,唐朝具备狮子搏兔的认真态度,并不意味这薛延陀部有多强。

李世民有一步暗棋,用他的话讲就是首恶东突厥首领授首也就可以了,我们没有灭国的习惯,所以东突厥并没有被灭绝,还有10多万的部众存活,且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并入了长安城中,后因针对太宗的行刺行为,李思摩率残部被安排到薛部附近......所以我说这是一步早早安排好的棋局,借以监视、制衡薛部势力。又下谕夷男,东突厥首恶除掉了,我们没有灭国的毛病,也不稀罕你们的土地牛羊,所以现在让他们复国,你大他小,以你为尊,你不要仗势欺人,南北守望为盼。

太宗的心思夷男也猜到了八九分,东突厥虽然战败,但其部族势力和号召力还在,一是强敌在侧令夷男坐卧不安,二是担心归顺自己的部族又因自己的残暴而脱离而去,转投东突厥,所以打算先下手为强,直接灭掉东突厥,遗憾的是太宗的安排中早已留下后手,东突厥是有人罩的,双方士兵刚有冲突,唐军随后就到了,不服从领导安排的抗旨帽子就被戴在了夷男头上,自此双方关系急转直下,骤然降温。

看到了太宗的“护犊”决心,夷男火速纠正了之前的误判,马上遣人前往东突厥和好,又向太宗请罪,前文说过,太宗对薛部的军力是没放到眼中的,他不过是区区俟斤,靠太宗招抚才能逐步作大,论实力,薛部根本没法和根深蒂固的东突厥原首领颉利比,颉利所败大意轻敌,而非真正军力。

这下夷男有些慌神,他的正统地位是大唐给的,大唐的号召力巨大,不是他所能抗衡,军事实力上更不必说,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夷男想到了和亲一途,能娶到公主是无上荣耀,可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又能与大唐和好如初,但显然他打错了如意算盘,此时的太宗没把他放在眼里,又怎会将公主下嫁,用他的话说,汉刘邦时期忒弱,无可奈何才与匈奴虚以为蛇,我怕他夷男何来。不过后来他听取了房玄龄的意见,决定下嫁公主息事宁人。

“ 马五万匹,牛、 驼万头,羊十万头。”这是夷男搜刮后进献的嫁妆,诸部苦不堪言,还没送到地儿,就死亡一半以上。

夷男压榨各部族凑齐了彩礼,可是因为路途遥远的原因死亡过半,太宗则以此为借口,斥责夷男大不敬,这也是对大唐政权的不敬,授意(无史料支持,只是时机忒巧)东突厥部对薛部进行袭扰挑衅,而薛部反攻却遭遇大将李勣的实力威慑,薛部不战而逃。而后薛部夷男多次示弱祈求宽恕,太宗不理,甚至夷男想要帮助唐军东征也未能如愿,使节回来答话,太宗说,你回去告诉夷男,我们去东征了,他要是敢侵犯边界就尽管来。

夷男没敢犯边,但是他儿子倒是去了。不久,夷男郁郁而终,两个儿子落入太宗圈套,自相残杀,嫡子掌权后侵犯大唐边界,但见早有防范,遂悻悻离去,但军心已散,军兵纷纷离去,大部迁居西域,另推首领,最后因假意投降,被李勣全歼,首领曲线归唐,算是投降,不过当时也以没有任何势力了。

历史上常见的桥段,在大唐也没有例外,羁縻制度存在很久很久,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至于是否能够达到既定效果,说实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你可以拉拢、分化、打击等等使用很多手段,可一旦自身实力下降,也就无从牵制、镇压了。

无论怎样的手段都不如团结来得稳定,这也算是历史经验教训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