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赏析---《人才不如鬼才》(下)

 小瓷馆 2019-04-21



(一)魁星脚下的“鳌头”,是何物?

  “魁星点斗”与“独站鳌头”,似乎是一幅楹联,紧密不可分,总是连接在一起。

  “鳌”,是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神物,是海里的神龟或神鳖。在《庄子》中,多次有此种神物的描写,鳌的背上,负着蓬莱瀛洲等五仙山。神话中的女娲,就是用鳌足来鼎立四极的,所以说,中国古代“龟负大地”的认知,大概也从“鳌”而来吧?

  鳌负大地,鳌头,也就是大地上的最高点了。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们,在新科状元发榜之日,要在皇宫门口建了一个小型台基,台基周围刻龙头鱼身的鳌形,新科状元确定之后,皇帝亲笔书写一长幅,上写状元大名,用黄绫裱起高挂,新科状元在宫中行礼朝谢后,被赐站于此台基上,接受新科举子们的祝贺。这种祝贺,一人在上,万人在下,被称为“独占鳌头”。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鳌”是古代海洋中的神物,到了今天,变的几乎微乎其微。今天海洋中,螃蟹的两个夹子,叫“鳌”。真是不可思议,一种远古时代的海洋圣物,居然退化到了如此可怜的程度!成为渺小蟹类的一个器官,任人在餐桌上撕、咬、啃、嚼,真是学子们的悲剧。

呜呼!真是世风不古!江河日下!但愿,这不是事实,此“螯”非彼“螯”。

  (二)魁星的眼睛,好象有点斜视

  在古代的状元史上,“魁星点斗”虽然被宣传的轰轰烈烈,仔细的观察一下,历代的选才上面,似乎有些不是很准确。视线有点偏。于是,有人怀疑这位神君的眼睛,是否有点斜视。魁星点斗挑选的状元,应该是每一朝代的头彩的笔墨文人,可是,竖看历史,真正的时代文豪,却很少有状元。

  春秋,孔圣人名垂千古,可那时还不曾有科举。

  战国,六国拜相的苏秦,可谓文化人之娇子,不过出身贫民,根本就没进过龙门考场。

  秦朝,李斯是占据螯头的文魁,可他却辅佐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不能算真正的文人。

  汉朝,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那位也不是魁星点的斗。

  魏晋,“建安七子“之一的曹丕,纵然有八斗之才,是状元吗?非!

  唐朝,李白、杜甫虽然想往功名,但是,魁星的状元之笔,却没有落在身上。

  宋朝,词人辛弃疾、苏东坡…,是状元吗?文天祥虽是状元,功劳却不在文章上。

  元代,科举制度,废立无常,出了大文人马致远、关汉卿…,都是戏班子里的编剧。

  明代,虽然状元辈出,可是,一代文学的代表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那个是状元?

  清朝,出了曹雪芹、吴敬梓,可前者家道败落,勉强维生。后者科考属名落孙山之徒。

  ……

  魁星选才,真是难以琢磨,青史留名之鸿才,几乎没有一个选上,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二、三流的才,有的几乎属于“莫入流”的庸才。这是为什么?难道魁星吃了回扣?接受了贿赂?搞了裙带关系?……。


(三)魁星的“斗”,是借来的

  仔细端详,魁星的斗,并不引人注目。

  可是,这个画面的主题,却完全在这“斗”上。虽然,古代用“斗”来形容文化人才学的高低,有“才怀八斗”等说法,可这些都是对孔融、曹子建的美言,并不令文人畏惧。文人们敬畏的是,一件借来的木匠工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话来自“墨斗”,木

  匠干活,离不开“墨斗”,只有用墨斗画出线,找出规矩来,才可以断定木料是否成材。是否可以派上大的用场。

  科考的举子们,十年寒窗读书苦,为的是一日跃龙门,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成材与否,全在魁星老爷的手上,于是,魁星借用鲁班的木匠工具,用墨斗来取舍庸才与人才,在他眼里,科考的举子们不过是一根根的木头,于是,魁星爷才把一个严肃的“斗”,放在光裸的赤足之上,踢来踢去,虽然,有些不太雅。但是,举子们却不敢有半句微词,只有虔诚的烧香祈祷,顶礼膜拜,为的是魁星用墨斗、操准绳的时候,将自己圈入其中,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毫厘不外规矩,笔墨深藏准绳。

  一座魁星楼前,高悬这样的对联,还在魁星神像前,供有鲁班的神位。大概是木匠的祖师爷现场监督,避免“墨斗”出现偏差吧?

  (四)魁星的笔,是不可亵渎的圣物

  魁星神君,是喜欢享用香火的神灵,哪里的香火旺盛,哪里祭祀魁星虔诚,魁星老爷手中的圣笔,就会准确的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状元。所以,天南地北,争先恐后,纷纷修建魁星阁、魁星楼……。期盼金笔指点,文才辈出。这种说法是否灵验?灵验者,无人证实。可亵渎魁星的圣物,却出现过反面典型。

             昆明西山的魁星庙


  “自古云南少状元。”这是滇人的一个传说。

  云南有个滇池,滇池旁有西山。不知那朝那代,云南人为了本地多出人才,要在西山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龙门,供奉魁星神君。于是,挑选了最优秀的石匠,开始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工程。年复一年,寒暑易节,一锤一钎,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心血,终于在西山的绝壁顶峰,在以一座山为一块石头上,开凿出了龙门,开凿出了独占鳌头的魁星。那石匠兴奋不已,只剩下最后的一枝笔,那是魁星指向云南的神笔,那是滇人们翘首盼望的金手指。可是,就在这画龙点睛的关键处,发生了意外。神笔顶端的峰尖处,被凿掉了一块,成为了一枝秃笔。沮丧之中,石匠奋身一跃,跳入了万丈悬崖,为自己的失误,羞愧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魁星没有因此谅解滇人,他震怒了,认为云南亵渎神灵,他那灵验之笔,再也没有指向滇地。

  悲剧的传说,让人心碎。

  它的真实性无从可考。但是,千百年来,云南只出过一个状元,在全国各地历代科举排行榜上位居孙山,却是事实。这事情跟西山上残断的毛笔,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真希望两者之间毫不相关,真希望魁星神君别太跟草民叫劲,干出“作糖不甜,作醋就酸”的事情来。

  高高手,让小老百姓过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