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之四中国历代印章馆

 hsgzlgg 2019-04-21

       印章展品由于其特殊性,通常展厅光线较暗,展品本身较小,不易拍清晰;需要欣赏篆刻艺术,必须展示拓印效果。因此,不得不引用网上图片。特此,向原图片作者致歉,若有异议,请告知,立即删除。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历代印章馆以著名侨胞秦力人,朱仁明夫妇命名,是目前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仿佛让人进入一个雅致、朴素的玺印宝库之中。在380平方米展馆内,展出玺印篆刻500 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从馆藏一万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精品。这些形式丰富、类别多样的实物展品,为观众展示了中国印史的悠久历程和各个时期印章的不同风貌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前言

       玺印始于官署长官工作职能的印证。中国玺印多以文字体现。早期的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到东周时有着广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个人的作用直接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于是私人印记也大量出现。玺印是凝文字书体之酶和雕刻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在中国流行了二千多年。从16世纪的明代开始,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乃至成为作品的构成部分。于是出现了明清两代五百年间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篆印历史的漫长进程。

部分展柜展示。












早期的古玺印

       中国古代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工官器物制作及其铭记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官署和私人的玺印大大发展,印文书法结构丰富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所谓'六国文字',在印文中表现颇为明显。




《涡纹玺》西周 直径2.9cm,高1.0cm 质地:青铜

       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殷墟考古发现的商代铜玺,证实了印章已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使用。在此以前,印章的雏形与抑压器物纹样和铭记文字的工具性印模有关。这件西周“涡纹玺”有见于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纹样,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先秦时期的图形玺。伏羲(11)、禺疆(12)、帝俊(13)

伏羲



《禺疆圆形玺》战国 质地:青铜

       这是一方战国图形印,刻着一个正面站立、人面鸟身的神人,生有双翼,头部两侧珥有双蛇,双足还各踏一蛇,形象怪异神秘。这便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北方神人“禺疆”。传说禺疆活跃在水里,陆上和空中,是水神,也是风神。


帝俊

       传说生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



《春安君》战国 纵2.3cm,横2.3cm,高1.9cm 质地:玉

       战国时期官玺已开始形成不同等级的质料标志,齐、三晋中出现了玉质的君侯官玺。 “春安君”是三晋制作的封君之玺,表明玉玺已成为一种新的地位象征。

       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齐系玺印“左桁正木”

        其中的“桁”,应读为“衡”。“衡”为官职名,负责掌管森林保护与木材采伐之事。

       印身是中空的,应当是用来盛放森炭以加热用的。印面章法上右紧左松,“桁”字拆成“行”、“木”二字纵向排列是构成这方印此种章法的重点。




巴蜀图符玺

时代:战国

尺寸:直径3.4 厘米,高1.2 厘米

       巴蜀图符印多出土于四川,印面内容为多种固定的单个符号组合,其义尚不能解读。印形多为方形或圆形,背面有钮。








《“陈之新都”铜玺》战国楚国 纵2.8cm,横2.8cm,高1.7cm 质地:青铜

       公元前278年,楚国迁都于"陈",即在今天的河南淮阳。这枚官印当是此后所铸。印文具有浓厚的楚文字书法特点,刀法酣畅恣肆,布局虚实相间,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反映了战国玺印成熟完美的艺术手法。

体现不同地域特点的古玺

       战国官私玺的文字和形制风格,除了共性之外,还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齐国地区、燕国地区、三晋地区、楚国区各有风貌,但字形非常复杂,是各国地区保护倾向的体现。承续西周籀文遗规的秦玺文字趋于整饬,为其后形成统一的玺印体制创造了条件。

       古玺文字在多种印形中具有或谨严、或精丽以及疏密和谐的艺术效果,反映出当时成熟的制作技巧和审美风尚。

    《大司徒长卩乘》战国燕国 柱钮 高12.5cm,纵4.9cm 横4.9cm 铜质 




      《匈奴相邦玉玺》战国赵国 纵2.45cm,横2.45cm,高1.82cm 质地:玉

       这是赵国颁给匈奴部族首领的“匈奴相邦”玉玺。赵与北方匈奴相邻,以中原“相国”这一官称制作玉玺封赐对方,是双方形成修好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是目前最早的中原王朝颁给周边民族的官印。




秦汉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秦代推行“书同文”政令,玺印文字、钮式趋向统一。至西汉趋于完备。各级官爵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这一时期出现了玺印制作的高潮。官私印文讲究布局平稳和谐,具有端庄淳厚的特点。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制作较为粗犷,这一时期民间佩印的风气趋于衰退。

    《“宜阳津印”铜印》秦 纵横2.3 厘米,高1.7 厘米质地:铜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官印制度与之相配合,由中央统一颁铸,授官授印,等级分明,结束了战国时期印制、印风多元的局面,官印规范自此稳定下来。秦官私印以方形为主,如“宜阳津印”。低级官署或官吏也有长方形的印式。




祝迅



       两汉的印章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官私印形制规整,钮式雕刻精美,印文书法和构图祟尚平整谨严的风格,对后世的印章具有深远的影响。

       秦汉印系官印形制稳定并在质料、钮式、印文自名方面确立了严格的等级标志。螭、龟、鼻钮或玉、金、银、铜质料分别代表了从天子到中下级官吏的不同等级地位。


西汉 《魏嫽》

纵23毫米,横23毫米。质地:玉质

       此印白玉质。凿白文篆书“魏嫽”两字。此印保存完好,线条清晰,文字精致,笔画粗细统一,然无呆板滞涩之感。转角处方圆变化多样,边栏微有残破,但无伤其庄重。 

       印中大胆运用圆形、三角形结构,使全印在平和静穆之中透着俏皮。“嫽”字右下的“火”部两点作尖收,“魏”字下部的“山”部嵌合在“鬼”部内,使全印留红的间隙更为匀称,也避免了印面的四等分。“嫽”字的“女”部修长舒展,如同汉代舞女垂袖而立,这种修长的体势美也是汉代艺术美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此印的每一笔都完美无瑕,汉玉印制作上的精工之美在此印中得到了充分得表现。


西汉《武意玉印》

纵2.3cm,横2.3cm,高1.65cm 质地:白晶石

       西汉武意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中的珍品。鸟虫篆以鱼、鸟、虫等形象为笔画,装饰趣味强烈,是古代美术化的书体,它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这种篆法,贵在既要表现文字形体,又不失法度地展示鸟虫形的神韵。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构思卓绝。此印边沿较为残破,印文与印边多处相合

,“武”字略窄于“意”字。“武”字的上半部分像一只翘首上望的凤鸟,凤鸟栩栩如生,鸟头、翅膀、脚爪都惟妙惟肖;下部分的“止”则好似一只向上张望的小鸟与一条小虫。“意”字的第一横为鱼形,其下为屈曲缠绕的虫形。整方印布局合理,笔画排布疏朗中见茂密,笔画根据需要有粗细变化,使得此印更加富有活力,生气盎然。




西汉 河间玉玺

纵3.25厘米,横3.4厘米,泥质。

       封泥保存了西汉河间王玺的印文原貌,是存世稀见的珍品。汉初为了巩固政权,曾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到各地。河间王刘辟疆也是受封的同姓王之一,他初封于文帝二年(公元178年),封地在今河北省境。




西汉 泰山太守印(左)、扬州刺史(中)、衡山相印(右)


西汉“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尺寸:高2cm,纵2.35cm,横2.35cm ,质地:银

       秦汉印系官印形制稳定并在质料、钮式、印文自名方面确立了严格的等级标志。螭、龟、鼻钮或玉、金、银、铜质料分别代表了从天子到中下级官吏的不同等级地位。这枚龟钮银印,是西汉晚期颁给“广汉大将军”的官印。在汉代, 官吏俸禄二千石得佩用龟钮银印青绶,称“章”。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阴物,寓有为臣之道,功成而退之义。




东汉《魏霸玉印》

纵2.8cm,横2.9cm,高1.9cm 质地:白玉

    “魏霸”玉印是汉代玉印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发现的印体最大的汉代玉质私印.据史书记载,魏霸是东汉和帝时人,曾任巨鹿太守、太常等职为政简朴。

    “魏霸”印文清朗妥适,线条匀落流畅,遒健中见婉转,具有一种文静典雅的韵味。








汶山公下将军司马(左) 关内侯印(中) 长贵亭侯(右)


《关内侯印》

西晋纵2.35cm,横2.35cm

质地: 鎏金青铜

       此印为鎏金青铜质。扁柱体,顶部有1个龟形钮,龟首上昂。正方形印面上有2行阴文篆书"关内侯印"。关内侯,爵名,战国秦置。三国魏定为第十等,多系虚封,无食邑,以赏军功。晋沿置之。



西晋《祝遵印信·祝遵·汉辅三套铜印》 

辟邪钮质地:铜

       三套印是流行于东汉魏晋时期的一种私印形式。印钮通常铸成辟邪钮,其中最大的一方为母兽,中间一方为小兽,最小的一方通常铸成鼻钮形式,子母相嵌,形成母兽抱小兽的形态,并可穿印绶,构思十分巧妙。三套印通常含有印主的名和字,便于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件套印的印文分别为“祝遵印信”、“祝遵”和“汉辅”,印文端庄细劲,布白均匀,是西晋时期朱文印的典型风格。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根据与周边各民族不同的关系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用于赐封归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领。以金、银、铜质及王、侯、君、长的官号区别不同等级,又以驼、马、羊、蛇钮式作为不同族别的标志。三国、魏晋仍然沿袭了这一制度。这一类印章是中原王朝与兄弟民族政治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是华夏民族逐渐融合的历史见证。

西晋归义氐王印金印

驼钮纵2.25cm,横2.15cm,高3.2cm,重88.5克 质地:金

       晋归义氐王”金印为西晋王朝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

       驼钮。印面阴刻“晋归义氐王”五字,布局规整、镌刻细劲犀利。印钮系刊凿而成,驼伏卧於印台,雕刻块面处理概括,略加刻细线纹,风格粗犷洗炼而形象鲜明,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是晋代凿印的代表风格,为存世晋代少数民族官印精品。 




趋向粗放的东晋南北朝官私印 

       两晋以后,社会日常文字由楷书取代篆隶,缪篆的规范因环境变化而发生形变,结构笔形的草率简化与体势的方折倾向是此期印文的一般特点。晋室南渡,割据和争战延续至隋统一。这一时期官印的体制和形式虽仍规模两汉,但各朝风格颇不相同,印文先后表现为细锐劲利和粗壮厚实的新风气,印纽式样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左至右:前秦《东郡护军章》  《抚羌都尉》  《雁门太守章》  后秦 《朔方护军章》 

前秦《雁门太守章》

       兼以侧锋,或藏或露,随意运奇,饶有粗细起伏、不可端倪的节秦韵律变化。因此,它较之其他样式的汉晋印章线条,尤为富于强烈的、抒情达意的表现力。

东晋六面印

       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威烈将军印》,古代将军名称。三国吴始置,为统兵将领。韩当曾任威烈将军。南朝末沿置为八品将军,散号。北朝北魏沿置,正七品上,用以褒赏勋庸。北周时亦置,秩正三命。




    “龙骧将军”是中国古代武职官名,主要见于南北朝时期,龙骧将军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齐均第三品,南朝梁有将军号二百四十以上,龙骧叙次在一百七十以后,远较西晋初置时低。隋代以后无。


    “宣威将军” 魏置,南朝或置或不置,北魏亦置。唐为武散官名,从四品上,宋同,金正五品中,元升正四品。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清废。


汉匈奴呼庐訾尸逐

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式样

       隋代对旧制多有变革,官印形制益大,印文用小篆,一律作朱文,完成了用印方式从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唐承隋制,中国古代官印从此形成新的体系。

       隋唐篆书印文圆润疏朗,宋代趋于平实整齐,至金元时纯用排迭屈曲的九叠文。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丰富了印文的表现形式。

       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但多仿照汉文篆体模式。

《“齐王国司印”铜印》唐

高3.64cm,纵5.65cm,横5.65cm

     “齐王国司印”代表了隋唐官印的典型风格,印文布局疏朗,圆转与方折互见,具有稚拙的趣味。


       唐官印传世极少,因为唐代实行废印制度,凡官吏罢免都要上交官印,并销毁。唐代书画藏品众多,私印却留存很少!

唐“洞山墨君”铜印,

纵2.8cm,横2.7cm,通高3.0cm

“君”字铸反,“墨”字有阙笔。


       唐宋朱记,具有特定的格式,它的主要特征为:不全用篆书入印,而出现以隶书或楷书入印;印文较少盘曲折叠,章法结构拙朴自然,不作刻意安排;四面多是长方形状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显著的一条,印文最末均有“记”或“朱记"的字样。这类官印是中下级官印的专利品,其文字朴实、稚拙,自然真率,绝无一般官印排叠装饰、基本布满的特征,给人以满不在乎、不经意而为之的感觉,甚而影响北方的辽、金。

随使右衙朱记(左) 都检点兼牢城朱记(右)


《都检点兼牢城朱记》五代(右)

       都检点是五代设置的禁军最高统帅官。宋初即废。清代借称提督。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北宋

 纵5.5cm,横5.43cm,高4.83 cm

       这是北宋时期禁军将领所用的一件官印。“神虎”即神虎军,“指挥”和“都”是禁军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的统兵将官称为都头。“朱记”则是唐宋时较低级的官印称谓。据《宋史·禁军志》记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选陕西州兵马编为神虎军,下有指挥二十六。这件铜印印背镌刻有咸平二年的纪年款,对《宋史》的记载是很有价值的补充,也是北宋时代官印的代表性风格。




《花押印》北宋 质地:玉

       这是一件北宋花押印。“花押”又称押字或签押,是古人按照各自的喜好,设计的代表个人信用标志的符号。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为各个阶层人士所普遍采用。传世宋元时代的私印中,奇异神秘的花押印是一个重要特色。




《柯山野叟》南宋 质地:瓷

    摹仿官印九叠篆,是宋私印的突出一翼。布局匀落,印文曲叠周正,线条挺拔,与官印一脉相承。

《经筵讲官》元质地:玉

       白玉质地,局部带沁,底部刻经筵讲官四字,笔锋细腻。印纽雕饰有一螭龙,其细身长尾,匐于璏面,回首而视,身形流畅,给人以律动感。螭龙蹲伏低首,亚字眉眼,双眼微凹,极具威慑力,广额如意形大耳,眼际往上翻卷,与颈、身互连接。螭龙身躯修长,肢体柔韧,攀伏于璧上作半圆状,前肢收于腹下,后肢蜷曲,尾贴服于背,蓄势待发,营造出慑人气势。



      契丹文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脱胎于汉字,约有一千字以上。小字是迭刺受回鹘文启示而创制的。契丹文约使用了三百多年,1191年后逐渐废弃,历元明清几百年来无人认识。直到上一世纪20年代方被发现

契丹小字《伏》






       元代盛行花押印的原因,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文字,也不擅执笔签字画押,于是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执笔签字。由于元代的盛行,故俗称“元押”。



       此外,元代还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节形式的印,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持信”,称为“合同印”,亦属于押字印一类。



拱圣七都虞侯朱记

北宋端拱三年(公元989年)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北宋

 纵5.5cm,横5.43cm,高4.83 cm

        这是北宋时期禁军将领所用的一件官印。“神虎”即神虎军,“指挥”和“都”是禁军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的统兵将官称为都头。“朱记”则是唐宋时较低级的官印称谓。据《宋史·禁军志》记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选陕西州兵马编为神虎军,下有指挥二十六。这件铜印印背镌刻有咸平二年的纪年款,对《宋史》的记载是很有价值的补充,也是北宋时代官印的代表性风格。


《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元

纵8.2,横8.1cm,高7.6cm

       辽、西夏、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创制了不同于汉字的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和八思巴文都曾经使用于官印,但印章的形制仍以唐宋为模式,如这件八思巴字官印,在形态上反映出中原印章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明清印制

       明代官印继承金元式样,清代官印共铸满含文字,印文、形制均有严格的规范,已无艺术意趣,完全成为信验的工具。

       明代私印除使用小篆外,并以古文入印。由于鉴藏古印风气的流行,印章的制作出现摹仿古制和追求新意的两种风格。

《多罗郡王印》清 银鎏金

 纵10.8 厘米,横11 厘米,高11.7厘米   重4.49千克

       此印钮式铸造精细,凸现了一种尊贵、神秘、森严的气势。郡王是清代封爵之一,属于宗室封爵的第三等,位在亲王下,贝勒上。乾隆时,赐封第一子永璜为定亲王,他的子嗣世袭封号,绵德、载铨等都曾为定郡王,这方“多罗定郡王印”就是当时的用印。



文人篆刻流派的形成

       明中叶以后,文人书画进入发展高潮,和书画创作息息相关的印章,也有相应的促进。文人墨客自镌石章托古寄兴的风气流行,治印的技巧和审美观念相应出现新的变革。

       明后期的文彭、何震、苏宣、汪关等印家,以追摹秦汉典范为号召,寻求形式变化,由于取法的不同,开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文彭的吴门派、何震的徽派、汪关的娄东派是明清之际享有盛名的篆刻派系。清初印坛在摹仿文何风貌的同时,也出现了程邃、许容等有个性的篆刻新风格。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明

纵3.1 厘米,横3.1 厘米,高4 厘米象牙质地

       传世文彭的真刻有石章、牙章,但传世数量极少。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的“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传为抗战时期出土,左侧可见“文彭”两字草书款。印文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

      文彭(1498~1573),中国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对六书有深入的研究,和何震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他所用牙章,亲自篆写,请南京李石英镌刻。






       何震(1522~1604) 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休宁县人,寓居南京。文彭在南京时与他的交谊密切,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书法与刀法的统一。篆刻作品纯朴清新,遒劲苍润,素以流利、逸、典雅、古朴而闻名。时人誉称“近代名手,海内第一”。与文彭齐名,并称“文何”。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明 

纵4.05cm,横3.9cm,高7.1cm

       何震所作的“笑谈间气吐霓虹”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印文布局匀整,字里行间一气相贯,运用冲刀刻印,刀迹显露,体现了何震猛利清健的作风。他的边款文字不同于文彭的双刀勒碑刻法,初创单刀为主的切刻法,有苍古生拙之趣。此印印主为明代文学家朱之蕃,寓意谈笑间流露的才华如气吐霓虹般美妙。







《汪关“张炳樊印”石章》明

 纵4.55 厘米,横4.55 厘米,高3.2 厘米

       汪关是晚明徽州地区篆刻家,他师法汉代铸印并融入宋元朱文印的书卷气,印风和平典雅,别开纯正的复古印风,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张炳樊印”石章是其风格代表之作。






梁袠“兰生而芳”

       梁袠字千秋,江苏扬州人,居住南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末年,为明末著名篆刻家。篆刻守其师何震法,能逼真。当时善鉴者见何震、梁袤两人篆刻,竟难辨别。


高凤翰“家在齐鲁之间”

 清康熙         

纵6.2厘米   横4.25厘米     

       高凤翰,号南村,山东胶县人,是画史上"扬州八怪"之一。他诗书画印均有声于当时,晚年右手病废,用左手书画刻印,毅力惊人。

       此印雄浑厚重,朴拙大气,印文内容与他的里籍相符,应是他的自用印。高凤翰传世印章仅数件,此印尤为世人所重。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邓石如的篆隶为世所重,是一位具有开拓之功的清代书法家。篆刻初于何震、苏宣中取法,强调以书入印,不尚奇巧,其流转圆动的印文体势和自然流畅的冲刀技法,体现了“刚健婀娜”的特征,成为当时别开生面的篆刻新风。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创作法则对书法篆刻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清

 纵3.1 厘米,横3.2 厘米,高5.3 厘米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一印的文句取自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作品以圆转的线条为主,打破了相沿成习 “白文用汉”的陈规。




《高翔蔬香果绿之轩》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高翔(1688~1753),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犀唐等,江苏扬州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之六面印》清

       这枚独特的六面印是丁敬生前自用的,印文分别刻为“龙泓外史丁敬身印信”,“丁敬之印”,“敬身之印”,“敬身”,“砚林丙后之作”及“龙泓馆印”。各面的布局和印文形式各异,篆法简洁工稳,自然平淡,采用顿挫起伏的切刀法,线条浑厚凝练,具有轻重疾涩的变化,表现了一种含蓄质朴的高古之美。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后来因得“蒋仁”古铜印,极为欣赏,遂改名为蒋仁,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杭州)人。性孤冷,寡言笑,终身罕与世接。

《蒋仁  石章》清

纵3.3cm,横3.25cm,高8.25cm

    传承丁敬风格的有蒋仁、黄易、奚冈,后人称之为“西泠四家”。石章简静平淡,气息高古,印石经火焚而残损,尤其显得古朴。






        黄易(1744 年11月1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兼擅篆刻,与丁敬都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

《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石章》清乾隆质地:青田石

       在浙派印人中,黄易的印风以工稳见长,“小松所得金石”是他31 岁即乾隆三十九年时,在河北元氏县访得著名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后,为铭记此事而作,边款秀逸宽博,法度谨严。







    韩约素“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明纵3.9cm,横3.95cm,高2.95cm

       韩约素,号钿阁,是晚明的女印家,约活动于万历年间,其夫梁袠亦为当时篆刻名家,其印继承何震风格,临摹作品神形兼备。韩治印得其夫指点而与之齐名,创作风格婉丽隽秀。相传她喜欢篆刻好的冻石,平生作品很少,因此这件牙章至为珍贵。




      程邃,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是“徽派”的创始人。他的朱文印,以钟鼎古文入印,追求苍浑古朴。白文印吸取汉印的明确稳定,寻求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

《程邃“徐旭龄印”》清

       所作“徐旭龄印”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汉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面极尽匠心。印文用笔圆润浑穆,转折处不露棱角,以直线为主,略参弧笔,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庄重中蕴含了灵巧。“徐”字“彳”部的厂半部分打破丁小篆作竖向取势的方法,运用斜笔结构,与上部笔势协调;“余”部的下方二点,用两个向背的折笔,不同:厂规范小篆竖画。经如此变化后的“徐”字,产生了避熟就生的意趣。



清康熙 冒襄辟疆私印(六面印)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亦号朴庵、朴巢,明末清初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他少有才名,能诗擅文,十四岁时,其诗集《香俪园偶存》由文苑巨擘董其昌亲笔作序,并加以刊行。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王勃

       戴本孝(1621-1693),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前休子,别署守砚庵。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终身布衣,举家遁迹于鹰阿山中,过着“负薪穷谷,佣书村塾,卖文为活”的寒苦生活。

康熙二年(1663)仲春,他为冒襄精心设计并镌刻了一枚极为别致的长形六面印,成为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戴本孝也藉此一印而彪炳史册。

       该六面印有两侧刻制成连珠印(上下两个印面),使全印产生八个印面,分别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和铎形,样式丰富,依次刻有冒襄的姓名、字号、鉴藏、闲句和肖形印等。一石在握,文人翰墨所需印文、形式一应俱全,使用称便。对于每个印面的篆刻风格,戴本孝也是殚精竭虑,避同求异,逐一摹拟战国古玺、两汉私印、六朝朱文、元朱文和程邃古文印等,所作古雅醇正,邈无俗韵。其中最为奇特的一方“凤栖铎形”印,则参考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青铜器铭文,简括而生动,寓含着《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意,暗喻印主高洁的品格和超逸的情怀,为戴本孝首创,已成为肖形印系列中的奇异之珍。冒襄六面印雕镂玲珑,结构奇巧,集赏玩与实用为一体,深得冒氏的珍爱。三十年后,如皋印人许容效仿其式,为冒襄侍姬金钥和嗣子冒嘉穗刻制六面印各一方,皆为冒氏文房传家之宝。



       竹根印更是流派篆刻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一度成为石印之外士大夫们追捧的雅玩之物。竹印在汉代已偶有见得,而盛行却在清代中晚期。印人中较早涉足竹印的有乔林。

《乔林“桃林潭水”竹根印》清 质地:竹根

       乔林(1731-?),字翰园,江苏如皋人。精研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研究数十年,善篆隶书法,淳古浑劲,深得秦汉遗意。工篆刻,凡晶、玉、瓷、牙、铜、石诸印材无不如意,竹根印尤精雅绝俗。乾隆时游京城,与著名学者毕沅相交,毕沅礼贤下士,爱才尤笃,乔林常客毕氏灵岩山馆,为其摹刻碑版。大学士彭云楣曾以乔林竹印进献宫中,深得乾隆皇帝宸赏,便查问边款中署“墨庄”者为何许人?经筵讲官张冠李戴,指认为是宋人手制,乾隆命侍臣作《竹根图章歌》以记之。





《林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石章》清

       林霔,字德澍,号雨苍,别号洞渔人,晚号晴坪老人,侯官(今福州)人。侯官人林霔,字德树,精刻印,书法长于篆隶。印风与晚明莆田派相近;所作虽时有怪谬,但工整者居多,颇有清秀之趣。

张弘牧“得其秀而最灵”。





清雍正 四套印 


《林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石章》清

       林霔,字德澍,号雨苍,别号洞渔人,晚号晴坪老人,侯官(今福州)人。侯官人林霔,字德树,精刻印,书法长于篆隶。印风与晚明莆田派相近;所作虽时有怪谬,但工整者居多,颇有清秀之趣。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子籍、子安、莲舫,歙县人。家境富裕,雅爱收藏古玩和书画、印章,珍品颇多。治印初学程邃,后来变更风格,改宗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绵密、字体工秀,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赵之谦对巴慰祖的作品甚为折服,曾对挚友魏锡曾说“近来所作,多类子籍”。并把巴慰祖与丁敬、黄易和邓石如相等同,称“丁黄巴邓”。

《巴慰祖“乙卯优贡辛巳学廉”石印》清

       所刻“己卯优贡辛巳孝廉”朱文印,篆体近寸:六朝、唐、宋之朱文印,但线条较粗,笔力厚实,稳健圆转,布局子和而谨严,规矩而不滞。“孝”上部拉长,以对称“己卯”占地,也使“廉”宇缩短些。此印字形活泼,篆法和刀法均显得柔和、徐缓,体现了巴慰祖的风格。





       赵之谦(1829~1884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艺坛诗文书画篆刻都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篆刻由浙皖两派直师秦汉,更能冲破前人束缚,扩大取资的范围,涉猎广泛,并能为己所用。赵之谦开创以北魏书体刻阳文款识以及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他的艺术思想及作品,对近代的书画篆刻具有一定的影响。

《赵之谦“滂喜斋”石章》清 同治八年

       滂喜斋是潘祖荫的藏书室。正方朱文印,边款为“同治己巳春三月,赵之谦刻呈伯寅少司农鉴正”。




《赵之谦“赐兰堂”石印》清

纵3.4cm,横7.3cm,高4.8cm

    “赐兰堂"一印是他应大收藏家潘祖荫之请所刻,气势酣畅,刀法峻健,不失为一件成功之作。



《钱松“归安杨岘第五字见山又字季仇之印章”》清

       钱松(1818~1860年),字叔盖,又字耐青,号铁庐、西郭外史等。是晚期浙派中个性独特的人物。蒋仁是“西泠八家”之一。钱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处,刻印以切带推、削,缓慢行进,线条极具涩势。钱松的篆法质拙,方圆互参而善于蓄势,具有虚和恬淡的意趣。





清咸丰《钱松“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

纵44毫米,横41毫米,

       咸丰七年(1857)正月,胡震四十岁寿诞,钱松为了表示庆祝,刻了一方两面印,以申“苍篆长年石交永久之义”。一面刻的就是上面这方白文印,另一面刻的是朱文印“胡鼻山人宋绍圣后十二丁丑生”,白文印以圆笔为之,皖派风格明显,朱文印以方笔为之,浙派风格浓重。

       而甲骨文和金文里,“伯”字的写法都是“白”,这个“白”字在这里既满足了笔画的简省,又满足了“白”字居中所需要的对称感。于是,钱松选择了“白”字的写法,把“伯”写成“白”,





晚清 徐三庚《延陵季子之后》

华笃安、毛明芬捐赠,青田石质。

       延陵季子是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以贤能多闻著称。徐三庚,字辛穀,浙江上虞人。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来参以吴天发神谶碑笔意,篆法强调展蹙向背,夸张疏密,体态飘逸多姿,以切刀法表现,苍劲而不失浑厚。



清光绪 胡钁《硬黄一卷写兰亭》

       胡钁(1840-1910), 字匊邻,号老鞠、又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县人。清代篆刻家。其篆刻得力于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文印匠心独运,精品较多,章法经常在疏朗中有紧密,得自然之趣;刀法挺秀,能体现章法精神,为晚清重要的篆刻家。书法初学虞世南、柳公权,后致力于汉魏碑版,古拙遒劲,颇见功力。山水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兰菊亦娟逸有致。金石专摹秦汉,浑朴妍雅,后人将他与吴昌硕相提并论,称其“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评价他的篆刻“功力之深,实无其匹,宋元以下各派,绝不扰其胸次”、“印之正宗,当推菊邻”,他与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并称为“晚清四大家”。

     《硬黄一卷写兰亭》刻印刀法敦厚,锋芒不显。章法以疏朗自然为主,古穆宁静。此印以切刀边款的形式刻录《兰亭集序》全文324 字,印石顶部又刻有吴澂画“兰亭曲水流觞”图。使作品具有多侧面的欣赏元素,也展现了其兼擅多能的艺术涵养。



胡钁“一琴一鹤家风”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仓硕·俊卿之印”两面石章》近代 纵2.25cm,横2.3cm,高8cm 质地:鸡血石

       这是他的一方自用印,作于34岁时,这件印作陪伴着他几十年的书画创作,形成了质朴圆浑的面貌。








吴昌硕《合肥龚心铭并弟心钊吴保初安吉吴俊同时鉴定金石文字之印》

光绪28年



吴昌硕“西蠡所藏”



       黄士陵(公元1849~1908),字穆甫,也作牧甫,安徽黟县人。出身书香人家。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是晚清的书画篆刻家,尤其以篆刻著称当时。初师浙派及邓石如、吴熙载,后专攻汉印、古玺。善于用薄刃冲刀力求再现汉铜印光洁研美的本来面目,独具峻峭清劲的风采,章法往往匠心独运,险象丛生,却能险中求稳,稳中见奇。

 《黄士陵“黟山汪氏”石章》近代

纵2.3cm,横2.3cm

      黄士陵的出现,是当时金石学发展深刻地影响艺术家风格构成的一个典型案例。他早年在浙派和邓派中浸淫多年,后又受金石家群体的影响,深入探索三代、秦汉金石文字,融汇贯通,形成独立的创作旨趣。他的篆刻追求纯正古雅的意趣,认为作品的“金石气”应当通过文字书法本身的古法与古意来实现。“登甲印信”“黟山汪氏”充分表现出其鲜明的风格特色。









濮森 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清 (19世纪中叶)


一腔热血竟洒何地》拓片


明清印材及印纽雕刻

       中国古代印章素有重视印材、印纽的传统。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质地较为坚硬的金、银、铜、玉或水晶、犀角、象牙、竹、木等为材料。宋元以后,印章成为文人的清玩。人们继承传统,会继续使用这些传统材料来雕刻印章。




《龙龟钮象牙印》明

       象牙是一种白色硬质物体。主要成分为牙本质,和骨头的成分相似。狭义地说是雄性的亚洲象、非洲象、猛犸象的獠牙,广义地也可以指河马、野猪、海象、鲸等动物的獠牙或牙齿。


牛钮黄杨木印

       圆雕制钮,为南方常见之水牛咬蹄姿势。身躯浑圆,简约概括,而牛角、牛眼、牛嘴则刻画细腻。


清 鹿钮犀角印

       犀角即犀牛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犀角有纹丝,而且较直,较粗。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为鱼籽状纹,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互不粘连,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


狮钮水晶印 清道光 


圆形水晶印 清

《琥珀(蜜蜡)虎钮印》清代 质地:蜜蜡

       蜜蜡即密腊,琥珀的一个品种,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被称作密腊,树木脂液化石。蜜蜡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珍贵宝物。它的产生形成需经千万年,其间历尽沧桑磨练,又令它增添了无数瑰丽的色彩,万千变化。蜜蜡的神奇变化,使它几乎无一雷同,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它的美丽、神奇,每每予人一番惊喜。蜜蜡肌理细腻,触手温润,熨帖人心。

《潘西凤刻随形竹根印》清乾隆 质地:竹根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潘西凤刻竹除精于“平面浅刻”法以外,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擅于利用畸生或废次竹材,略加刮磨,削制成器,以此达到竹器之天然浑成、巧夺天工的妙趣。潘西凤还以擅刻竹根印章著称。作品圆润浑厚,有古风,名盛于时,为时人所珍。 


《海兽钮楚石印》清

《海兽钮楚石印》清

质地:楚石

       楚石,又名墨晶石、紫石、墨玉,产于湖南省洞口县、新化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黑色而脂润,纯净无暇,通体黝黑,极具光泽,磨光后黑如漆,格外晶莹,又被称为"黑玛瑙"。以墨晶石雕制印章、墨砚、玩具等已有300多年历史,雕制品古朴典雅,既有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含石雕的粗犷豪放,别具一格。石粉呈灰黑色者较轻。石粉呈淡灰色者石质坚实,光泽较强。石粉呈深灰近黑色者,光泽亦强,较重。石质粗涩无光者,是为劣材。

      除传统的印材以外,多种叶腊石因具有质地晶莹、色泽绚丽的特点而广泛使用,其雕刻清雅工整,颇有胜于玉雕的。

       清康熙、乾隆之世的钮制,题材多样、技法圆熟。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昌化的印纽雕刻历史久远。晚清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颇为流行。

凤钮寿山石(白芙蓉)印


清康熙 周彬 凤钮寿山石(田黄)印


清 薄意荷塘清趣寿山石(黄田)


《狮钮寿山石印》清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出产坑口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别。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类繁多,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


《九螭钮寿山石印》晚清民国 质地:寿山石



九狮钮寿山石印


清 浮雕八仙上寿图寿山石(黄田)印

       这枚石章是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制成的,印体四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了一幅八仙上寿图。"八仙上寿"也称"八仙献寿",是古代传统的寓意题材。这件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艺术手法。名贵的印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枚印章成为罕见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




印体四周展开拓片

清 线刻纪芳图寿山石(田黄)印


薄意三友图寿山石印

       这件田黄石印章体量很大,随形雕出山体,并用浅浮雕刻出老梅,仙人等画面,堪称精品。


拓印图。



《丁敬刻两湖三竺卍壑千岩石章》清乾隆质地:煤根石

       煤根石,是煤的一种石化现象,呈灰黑色略带蓝黑,属传统的名印石之一。煤根石的色泽亮度均不及煤精,唯在篆刻上稍强于煤精。是收藏家们珍视的“罕见. 珍稀”印石之一。









      鸡血石是昌化石中最珍贵的一种,产于浙江昌化县。昌化石有红、黄、灰等色,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犹如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冻”(昌化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称为“鸡血石”。“鸡血石”中以其石底质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鲜,越活,越为珍贵。



清瓦钮仿汝窑瓷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