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花界三少图书馆 2019-04-21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ARCHINA《建筑中国周刊》人物专栏,与城市、建筑文化产业、品牌故事、设计观点中客观存在的多重态度相关。通过对话的方式,在过往媒体积蓄的资源基础上,以更加专业的媒体身份通过进一步的提炼、整合内容核心观点,试图剥离过往刻板标签,让人物传递品牌故事,重新树立品牌形象或将引领行业潮流。

HPP(亨派建筑设计)是一支来自德国的国际设计团队,拥有八十多年的悠久历史。他们对建筑品质的不懈追求贯穿于设计到施工的始终,理性主义的建筑外观下有一颗人文关怀的柔软内核。HPP作为ARCHINA理事单位,共同致力于将最新的项目资讯、经验积累与背后故事传递给大众,让设计的力量深入人心。本期我们特邀HPP总裁Joachim H. Faust(约翰姆 · 福斯特)进行深入的访谈,解读HPP一个个作品背后的匠心独运。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全文共258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5-10分钟-

老仓库的新生

上海黄浦江边871-872仓库,始建于1928年,曾辖属于有着“上海乃至全中国水上门户”之称的新华码头,史上已经历过两次改造。2019年,这个老仓库经HPP操刀后摇身一变,成为滨江道边一处满足现代办公需求又兼容滨江景观与历史风貌的高端商务场所。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新华码头旧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改造后的滨江岸景观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滨江道办公楼 ©HPP

与很多追求形式炫技的作品不同,HPP在改造中体现出的理性与节制,让整个建筑具有一种毫不费力的从容。项目保留原始建筑结构,在原有的两栋粮仓之间加入多功能的玻璃盒子,并通过材质和比例呼应原始建筑。

HPP总裁约翰姆·福斯特认为,设计中有两点至关重要。一个是光,光从建筑中央的玻璃盒子注入内部空间,光影浮载,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与舒适度。另一个是材料的选择,整个改造项目被定义为工业风,不仅在台阶上、地面上、墙面上,甚至在卫生间和电梯厅内部,码头的工业感都得到延续与体现。材料上选择深红色砖块、混凝土和深黑色钢材料等,一方面,通过对原有材料的延用与更新来呼应原始建筑,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引入,使建筑在保存历史元素的基础上更加现代化。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改造前仓库旧照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改造前仓库旧照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改造后照片 ©HPP

项目位于江边开阔的场地上,多元化的屋顶花园和丰富的开放式公共空间成为滨江景观带的重要延伸。漫步江边,建筑非常具有识别性且并不突兀,体现着时尚与古典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串联起现代与老上海的独特记忆。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6.5米宽的大型楼梯 ©HPP

比起外表极具标识性但内部空间寡淡乏味的办公空间,滨江道办公楼项目室内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建筑中央6米多宽的楼梯在联系东西两侧交通的同时,为室内提供了多元的休憩与会谈空间。建筑外立面的材料与空间语言贯穿于整个建筑内部,其设计的完整性与细部的完成度都显示出HPP在设计中一贯恪守的重要原则。

HPP的细节控和可持续设计

HPP建筑事务所最为看重建筑的品质,对细节的把控贯穿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福斯特认为建筑首要的是以人为本,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中的功能需求,功能服从于设计,建筑形式、立面材料、功能布置都需要从建筑内部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外而内。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比如在滨江道的项目中,电梯厅做的隐藏灯带,在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并融入到建筑中,而不是后期将灯带贴上去;建筑内部的处理上加入了很多砖的元素,以反映原有建筑的风格,并且用钢结构来进行转角的收边,使细节更加的耐看;包括建筑中的几个巨型柱,窄边使用混凝土,长边使用深色的钢结构进行收边,使其更加的精致,视觉上也有收缩作用。

最后就是施工的品质,施工队配合设计师完成对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在HPP看来,设计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高度完成来保证建筑的品质,事无巨细。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建筑细节照片 ©HPP

福斯特说道,目前很多材料在施工现场里有很多浪费的或废弃的,比如一些原始的材料,玻璃、木材、钢、混凝土,他们希望能减少材料的浪费,能够实现材料的重新利用与自然循环。HPP在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做的一个混合木结构的建筑“纸牌屋”,其设计就是基于循环经济的概念,致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纸牌屋”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设计手绘 ©HPP

在材料选择方面,选用可循环性高、易于拆解的节约型建材,在使用后可回收单个部件,又可减少使用不可回收的材料;在“纸牌屋”中,除了建筑首层的楼板、菱形斜柱及核心筒为混凝土结构外,2至6层楼板皆为木结构。这是一种轻型、经济实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滨江道的项目中,HPP也将部分原始的自然材料再次利用,新旧交替,达到统一的效果。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木结构柱子及外立面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混凝土结构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玻璃幕墙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木结构材料 ©HPP

多元化、“不时髦“的建筑公司

HPP在德国创立至今已经有86年的历史,总部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在德国8个城市设有办公室,在土耳其和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设有四个海外分支机构。谈到刚进入中国的状况,福斯特动情的说道当时只有20个人都不到,那个时候真的只有德国的同事和少量的中国同事。

一步步发展至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加入到这个团队,不仅有德国和中国的,好多来自荷兰、美国和英国,克罗地亚的都有,HPP已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司。其中很多中国员工拥有在德国的工作经验,这为团队配合增加了更多的默契,同时,跨地域的文化、知识交流融合也让HPP在中国市场上具备更多的竞争力。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1933年HPP成立 ©HPP

HPP自成立以来对自身有着清晰的定位,创始人亨派里希先生曾对福斯特先生讲到一句话,“关于建筑设计,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东西,但我不希望你做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时尚潮流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是建筑设计,是基于功能使用上才会有的一个设计,不是纯设计。”正源于此,HPP一直不热衷于设计酷炫的造型,而是从建筑内部出发,关注建筑的功能、内涵、品质从而来达到建筑的经典性、地标性,这是HPP区别于许多新的现代化公司的关键之处。这也像极了德国人的性格,理性、一丝不苟。

一只碗,隐喻中国文化

HPP所做的上海浦东足球场设计即将于2021年竣工,球场的整个造型概念来源于中国的传统瓷器。建筑自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与内部活动以及与人的关系,碗状的体育空间以更加圆滑的边界面向观众,更具有亲和力,更有助于体育、观众、建筑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融合互动的效果。

在办公、文化、住宅类建筑以及工业保护、城市更新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经验的HPP并不把自己定义为某种类型的设计公司,而是在更加多元化、在国际上有着更高识别性的路上扎扎实实地前进着。如今,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不乏国际建筑事务所的身影,HPP作为在中国建筑领域运作中成功的德国事务所,其成功离不开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具体问题和文化特质的尊重。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上海浦东足球场设计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球场边界 ©HPP

我们不做“时髦”的建筑 | 专访HPP总裁约翰姆 · 福斯特

△外观灵感来自中国瓷器 ©HPP

反观近年来HPP 在中国所进行的建筑实践,简洁节制并有着极少主义意味的建筑语言蕴藏中国文化的内涵,理性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可见一斑。福斯特谈到,在HPP接手每一个项目之初,都会对当地进行充分的调研,让作品对当地环境做出贴切又具有识别性的回应。如在做滨江道办公楼的项目时,HPP去档案局调取了一些以前改造的图纸,在第二版改造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等方式的延续,保留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

尽管HPP在全球各地做的项目各有不同,地域文化也千差万别,但首当其冲的就是从人出发,在城市更新的项目中更是如此。福斯特坦言其实不论在欧洲、美国、还是中国,城市更新的经验都是相通的,都是以人为基础,为下一代、下下一代保留对当地的历史记忆,不能把它视为一个全新的举措,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延续,让他们感受到是在那里是舒适的,而不是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

下期预告

《建筑中国周刊》148期-企业总部室内设计篇

ABOUT

《建筑中国周刊》于2007年11月由ARCHINA建筑中国创办,旨在为行业精英企业与个人分享前沿资讯,拓展设计视野。曾发布纸质版121期,每期发行量约3000份。在ARCHINA建筑中国15周年之际,《建筑中国周刊》正式回归,并以数字化内容于每周五发布在ARCHINA建筑中国全平台,内容涉及建筑、景观、规划、室内、地产、人物等方向,推介优质作品,分享精英理念,以及行业视角及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