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章 炀帝西巡是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上)最新更新章节

 文摘常客 2019-04-21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隋炀帝走得最远。+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他曾西巡青海和河西走廊,足迹踏过大西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翻越祁连山脉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随行的许多士兵冻饿而死,隋炀帝本人也吃尽苦头。既然如此,为什么隋炀帝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西巡呢?他的目的何在?

    隋炀帝是个好动的皇帝。他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长安城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到四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巡游中度过。但是和其他帝王不一样的是,隋炀帝出行,并不是都选择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富贵乡。恰恰相反,他去的很多地方都人迹罕至。特别是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途中翻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更是风餐露宿,吃尽苦头。一个皇帝,为什么不好好待在京城,非要顶风冒雪、长途跋涉呢?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享受旅游的乐趣吗?隋炀帝西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隋炀帝通过种种手段,收服了西突厥,打败了吐谷浑,为打通西域扫清了障碍。那么,接下来,他还要怎么做,才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声威呢?隋炀帝还是用老办法,亲自走一趟。

    就在大业五年(609)三月,隋炀帝向大臣抛出了一个问题: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

    自古皇帝就应该到处去巡游,但是我看南朝那些皇帝都整天涂脂抹粉,坐在深宫里头,也不跟百姓见面,这是什么道理呢?

    大臣回答:“此其所以不能长世。”这就是他们不能享国长久的原因所在啊。

    隋炀帝一听很高兴,马上宣布要巡行西部边塞,然后就率领后宫眷属、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百戏艺人,当然,还有十几万护卫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隋炀帝向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巡行了,那么,这次西巡和以往的出巡相比,有什么特色呢?简单地讲,这次出巡是隋炀帝所有巡游活动中最艰苦的一次,充满了血雨腥风、艰难险阻。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隋炀帝此次西巡,是要从大兴城一路向西,先进入现在的青海,也就是当时吐谷浑势力盘踞的地方,然后再向北进入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这就让他面临两大困难。哪两大困难呢?

    第一,军事的困难。要知道,吐谷浑虽然被隋军打败了,但是并没有被打垮,吐谷浑的王还在,残余势力也还相当强大,隋炀帝要想通过乃至占据传统上属于他们的地盘,必然要面临激烈的军事冲突。

    第二,自然环境的困难。即便是吐谷浑的问题解决了,要想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也相当不容易。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高耸入云、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只有几条山谷在夏天积雪融化的时候可以穿越,但也都是道路艰险,风雪难测,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可想而知,无论是哪个困难,对一个皇帝而言都具有相当的风险。

    那么,隋炀帝是怎样面对这两个困难的呢?

    先看第一个,对吐谷浑残部。隋炀帝的做法是大张声势、主动出击。大业五年(609)五月初九,隋炀帝一行来到了拔延山,也就是今天青海化隆的马场山。在这里,隋炀帝停住不走了。干什么呢?围猎,也就是组织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的规模相当大,围起来的猎场周长达到两百多里,投入的兵力有十几万,真是旌旗遍地,杀声震天。

    隋炀帝为什么这样做呢?很简单,这是制造声势,震慑敌人。但是,我们也知道,心理战固然起作用,然而人不可能真的被吓死。所以,制造声势之后,还得真刀真枪地打。

    怎么打呢?主动打。就在五月二十日,隋炀帝大宴群臣,部署十几万大军对吐谷浑进行围剿。这次围剿的过程极其复杂,不必细说,只说结果就可以了。经过这次围剿,吐谷浑部落十万多人投降隋朝,剩下的残余势力四散逃亡,短期内无法对隋朝形成威胁了。这样一来,原本属于他们领地的整个青海地区乃至新疆东部都空出来了,成了隋炀帝的囊中之物。

    当然,与此同时,隋朝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和大将军梁默都死于乱箭之下。两位三品大员殒命,可想而知,这次军事行动还是相当凶险的。但是,无论如何隋炀帝打赢了。

    再看第二个困难。要知道,打击吐谷浑,占据青海可不是隋炀帝此次的全部目的。隋炀帝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把这块新征服的土地跟河西走廊连接起来,打通丝绸之路。怎么把青海跟河西走廊连在一起呢?隋炀帝要用脚走出一条路来。

    我们刚才讲过,隋炀帝的路线安排是从青海北上河西走廊,这就必须从南向北,穿越高耸入云的祁连山,这可没有现成的康庄大道,只有几个山谷可以通过。但是,因为非常艰险,自古以来也都只有商人、牧羊人从这里穿行,从来没有大队人马走过,更何况是皇帝了。

    然而,隋炀帝可不是那种只走寻常路的皇帝。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目标,他可是不怕任何风险的。所以,面对这样的挑战,隋炀帝只有一个字,走!

    从哪里走呢?隋炀帝一行选择了大斗拔谷,也就是今天青海民乐县的扁都口。这条山谷南北长四十公里,路况复杂,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所以,为安全起见,一般要求必须白天通过。

    隋炀帝能不能做到呢?要知道,隋炀帝精力过人,体力过人,如果是他本人当然能够做到。可要命的是,他不是一个人走,而是率领十几万大军以及不少后宫女眷一起走,这么多人排成一字长蛇阵,出发迟缓,而且步调不一致,当然会影响过山的速度。结果,一直走到夜幕降临也没能走出山谷,只好在山里过夜。

    这可就麻烦了。祁连山的天气变化莫测,到了夜里,居然刮起寒风,下起小雨来了。隋炀帝一行带的帐篷不够,好多士兵乃至官员都只能露宿。细雨如织,很快,这些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再加上凄风阵阵,真是冷透骨髓,好多人甚至活活冻死在山上。好不容易到了山下的张掖郡,检点一下人数,才发现“士卒冻死者大半”,说士卒有一半以上都冻死固然夸张,但毫无疑问,减员还是不少的。

    光冻死士兵还不算,连隋炀帝的同胞姐姐乐平公主也未能幸免。这位公主时年49岁,按照当时人的寿命,已经算是进入老年了,再吃这么一番苦头,身体怎么受得了,连冻带饿,勉强支撑着走过了祁连山,可是一到山下的张掖,马上就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了,为隋炀帝的宏图伟略赔上了性命。

    为什么特别要提到这位公主呢?因为她除了是隋炀帝的姐姐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呢,这位乐平公主就是北周天元皇帝周宣帝的皇后,末代皇帝周静帝的嫡母,隋文帝就是从她手里得到的江山。当年,周宣帝就喜欢巡游,还强迫以杨皇后为首的五位皇后同行,谁慢了就打谁,在历史上传为笑谈。没想到,杨皇后杨丽华没有死在暴虐的丈夫手下,却死在了英雄的弟弟手下了,真是令人感慨。

    那么,隋炀帝如此艰苦的行军和穿越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可太大了。

    第一个意义,扩大领土。就在这次重创吐谷浑之后,隋炀帝在原来吐谷浑的地盘上设立四个郡,把整个青海和新疆东部都纳入大隋的版图了。哪四个郡啊?

    第一,河源郡,位置在今天青海共和县西;

    第二,西海郡,位置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

    第三,鄯善郡,位置在今天新疆的若羌;

    第四,且末郡,位置在今天新疆且末的南边。

    设置四郡之后,隋炀帝下令大赦天下,把罪犯都变为戍卒,让他们到边疆来屯垦戍边,充实边防,将功抵罪。这四个郡的设置对于中国的疆域发展可太有意义了,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青海全境纳入版图。隋炀帝不是一心想超过汉武帝吗?在疆域问题上,他已经做到了。

    第二个意义,开通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从青海进入新疆鄯善、且末的新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就在河西走廊的南边,和原来的丝绸之路互为表里,并行不悖。这条道路开通之后,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往来就更加繁荣了。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的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青海和河西走廊。事实上,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做过。然而,对炀帝而言,设置四郡、开通道路还不是他的全部目的,他西巡的终极目的在于打通西域,恢复汉家声威,让西域各国在政治上都臣服于大隋,在经济上和大隋通商。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隋炀帝又做了什么呢?

    不过,光是设置四郡、开通道路还不够。隋炀帝西巡的终极目的在于沟通西域各国,让他们在政治上向大隋臣服,在经济上和大隋互通有无。这个目的怎么达到呢?裴矩帮他实现。

    隋炀帝西巡,有大批官员随行。但是,在这些随行的官员里,独独少了一直帮助隋炀帝经略西域的裴矩。裴矩到哪里去了?他在张掖替隋炀帝打前站呢。隋炀帝从祁连山出来,第一站就到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裴矩就在那儿等他呢。不过,裴矩可不是干等。在等待期间,他帮隋炀帝张罗了两件大事。哪两件事呢?

    第一是张罗行头。隋炀帝还没到张掖,裴矩就把大帐篷、观风行殿、表演文艺节目的服装道具等能够展现隋朝强大的东西都给他准备好了,随时准备听候隋炀帝调遣。

    第二是张罗观众。隋炀帝这么铆足了劲西巡,是要做给谁看的呢?做给西域各国的使者看。几年来,裴矩不是一直受隋炀帝委派,在张掖替他沟通西域各国吗?现在,展示他外交成果的时刻到了。

    大业五年(609)六月十七日,隋炀帝一行十几万人来到了张掖北面的燕支山下,裴矩早就率领各国使节在那里恭候着了。一共有多少国家的代表呢?按照史书记载,有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27个国家的领袖或者使者。这么多国家的使节济济一堂,简直就相当于今天的亚欧博览会。

    光是人多还不够,裴矩把场面搞得也非常热闹。他让各国使者都整整齐齐地排在隋炀帝必经之路的左边,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佩戴上金玉首饰,焚香奏乐,载歌载舞地迎接隋炀帝。隋炀帝一出场,十里长街马上一片欢腾。这是干什么呢?这就叫万方来朝,这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最高追求了,隋炀帝能不高兴吗!

    裴矩把前期工作都做到家了,隋炀帝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他又和大业三年(607)巡行漠北一样,搭好观风行殿,在里面大摆酒宴,款待各国使节,给他们表演鱼龙百戏,让这些西域小国的使节看得瞠目结舌,啧啧称奇。眼看表演效果好,隋炀帝更来劲了,索性下令,让武威、张掖两个郡的男男女女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停下手头的工作,一起来参加这个嘉年华。谁要是穿得不够体面,或者是参加活动不积极,就治郡县长官的罪。

    跟前程一挂钩,各级长官当然不能含糊,各个竭尽所能,把老百姓全都鼓捣过来了,所以,燕支山下真是“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骑马的、乘车的,一下就把道路都堵满了,周围好几十里全是人。要知道,张掖无论如何也是国家的边陲,属于地广人稀的地方,此时居然已经交通拥堵,堪比首都,真是千年不遇的奇观啊。

    隋炀帝要这些百姓来干什么呢?充当群众演员。让那些西域小国的使节看看,我大隋强盛富庶,不仅仅皇帝强、军队强,连百姓也都这么强、这么富,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气,还有什么理由不朝贡,还有什么理由不通商呢?

    就这样,隋炀帝从大业五年(609)六月到达张掖,一直到九月初启程回京,在西域整整待了两个多月,这国富民强的表演也就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

    经过这么一番表演,隋炀帝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当然达到了,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伊吾吐屯设当即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这不是政治臣服的最高表现了吗?

    这两个多月,隋炀帝最远到了哪里呢?按照《隋书·西域传》的记载,最远到了玉门关,也就是今天甘肃敦煌西北九十公里的地方。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悠悠古城,莽莽黄沙,连春风都很难吹过,但是作为万乘之君的隋炀帝用脚步走过了,这个西行纪录,一直到清朝末年,再也没有第二个皇帝打破过。

    到此为止,隋炀帝西巡是不是就算结束了?根本没有。好戏还在后头呢。

    隋炀帝西巡和北巡一样,都有很强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到处宣扬国威,也确实建立了不逊于秦皇汉武的不世功业,让西域各国顶礼膜拜。但是,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的隋炀帝并没有到此结束,接下来,他所做的可就是赔本的买卖了。

    九月初隋炀帝启程回朝了,他可不是原班人马返回的,他还带了不少新人一起回去。带了谁呢?西域各国的领袖、使者,还有大批的胡商。隋炀帝已经在河西走廊向他们展示过实力了,但是那还不够,他还要让西域各国人看看大隋的首都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进一步心服口服。

    前文说过,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后隋朝就是两个首都了,在两个首都之中大兴城规模更大;但是,洛阳城沟通东西南北,更加繁华,商业氛围更浓。让西域胡人看哪个首都呢?裴矩向隋炀帝建议,两个都看,但是重点看东都洛阳。隋炀帝一听,这个主意好啊。九月份,先率领各国使节回到了西京大兴城,稍稍休整了两个月,到十一月,又把这些使节和商人带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洛阳过年了。

    既然是皇帝要炫富,这个年过得可就热闹了。怎么热闹法?隋炀帝早早就把天下的艺人都召集到东都洛阳来了,征集了多少呢?按照史书记载是以十万数。这么多艺人干什么呢?大业六年(609)正月十五元宵节,隋炀帝在洛阳城端门外搞了一个大型文艺汇演。所谓大型,大到什么程度呢?表演场地周长五千步,光是演奏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人。丝竹动地、锣鼓喧天,方圆几十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平时夜里都要宵禁的,灯火管制,但是元宵节这天不宵禁,到处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文艺演出也是通宵达旦,异彩纷呈。这已经够热闹了吧,隋炀帝觉得还不够。

    所谓热闹,最主要的表现应该是人气足,怎么样表现人气呢?隋炀帝下令,在洛阳城的主要街道两旁都搭建棚阁,也就是看台,组织各级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去观看。而且,着装要求和在张掖的时候一样,务必穿上最好的衣服。因为是过年,老百姓也都刚做了新衣服,所以,各个“被服鲜丽”,和台上的演员交相辉映,真是琉璃世界,锦绣乾坤。把西域胡人看得目瞪口呆,对隋朝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

    按说,这样高规格的演出演一场就已经相当费钱费事了,可是隋炀帝下令,从元宵节开始,连演十五场,一直演到正月末!这么一来,花费的钱财自然就是以巨亿计,成了天文数字了。

    西域各国不都是商业立国吗?一看东都洛阳如此繁华富丽,马上就动了经商的本能了,向隋炀帝提出申请,要到市场去看看。这个要求隋炀帝自然得满足。不过,他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马上,市场又成了隋炀帝炫耀国力的新舞台了。怎么炫耀呢?隋炀帝给市场下了三条死命令。

    第一,整齐。

    第二,丰富。

    第三,不要钱。

    怎么叫整齐呢?隋炀帝先让人把东都的市场都整修了一遍。这不是冬天吗?市场上的树都光秃秃的,不好看。怎么办呢?很简单,每条街道旁的行道树都要缠上彩色绢帛,这不就繁花似锦了吗?这还不够,各个店铺新旧程度,外立面装修的风格都不统一,怎么办呢?隋炀帝下令,每个店铺都重新装修,务必做到整齐划一。外观要求都这么高,店铺里面当然更不能寒酸。怎么才叫不寒酸呢?隋炀帝要求,小贩无论卖菜卖肉,都必须铺上上好的龙须草编的席子,这才叫表里如一。

    怎么叫丰富呢?隋炀帝规定,所有店铺,必须把最好的货品摆上来,而且昼夜开业,不得休息。

    怎么叫不要钱呢?隋炀帝规定,凡是胡人客商经过,饭馆务必主动邀请人家进去吃饭,而且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材料和手艺来,务必令客人酒足饭饱才行。这也罢了,一旦客人吃好之后,准备埋单,一定要坚决拒绝,而且,连拒绝的标准用语都规定清楚了,要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中国地大物博,吃饭从来不要钱。这些商人哪见过这样的好事啊,都是啧啧称奇,夸中国是神仙国度。

    不过,是不是所有西域使者都被隋炀帝给蒙住了?也没有,有些使者观察力强,没过几天就发现了,隋炀帝请他们参观的恐怕都是样板街,在这些繁华富庶的街道背后,也有衣不蔽体的穷人呢。这样一来,饭馆老板再跟他们说我中华地大物博的时候,有个胡商就说话了。他说隋朝是富强,连树上都缠上绢帛。可是,我们过来的时候,偶尔也会看见穷人,那些人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真是可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绢帛拿给他们做衣服,非要缠在树上呢?小贩一听,也是非常惭愧,又没有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马上脸红了,结结巴巴,什么也说不出来。

    但是,小贩们惭愧不重要,重要的是,隋炀帝觉得心里舒坦了。在他看来,这都是打通西域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时候,花点钱,费点力,铺张浪费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元610年的正月,隋炀帝在洛阳高规格地招待西域商人,前后长达一个月之久。这样的表演虽然赚取了富强的虚名,但也让国家耗费了巨额钱财,百姓因此负担剧增。那么,对于隋炀帝这次西巡及其后续活动,又该怎样评价呢?

    至此,我们已经把炀帝西巡的前前后后都交代了一遍,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隋炀帝的西巡呢?其实,这次西巡和隋炀帝此前的几次大规模巡行一样,都是利弊参半。利在哪里呢?除了把青海全境以及新疆的东部地区纳入隋朝版图以及打通丝绸之路外,还极大地提高了隋朝在西域的声威。

    事实上,就在这次炀帝西巡之后,西突厥处罗可汗的势力在隋朝的打击下进一步衰落,最后干脆离开故地,投靠了隋朝,成了隋炀帝麾下的一名侍卫武官。这不是巨大的外交胜利吗!

    但是,与此同时,西巡西域也让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什么代价呢?就是困弊。无论是炀帝率领十几万大军西巡本身,还是西巡之后夸张性的炫富,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这还不算。事实上,更大的消耗是自此以后的常规性消耗。炀帝西巡之后,西域胡商经常往来于丝绸之路上,所过州县都按照隋炀帝的要求高规格接待,搞得人困马乏,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畅通的好处也就被抵消了,甚至得不偿失,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从此之后,百姓就流离失所了,从西边先行穷困下来。

    要知道,无论是开拓领土也罢,还是打通道路也罢,目的都应该是为人服务,一旦这些成果不能为百姓服务,甚至成为百姓的负担,那么,这些成果也就很难守住了。事实上,隋朝的西域形势正是如此。

    现在,我们已经把隋炀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前进的事情都讲完了。随着这四个方向功业的建立,隋炀帝的统治也达到了巅峰状态。就在隋炀帝在西域建立四郡之后,《资治通鉴》说了这么一句话: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这时,隋朝无论是人口还是行政区划,还是领土都达到了鼎盛状态。毫无疑问,所谓极盛,正是隋炀帝东奔西走的功劳。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直强调所有这些大事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快速完成的,原本就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再加上隋炀帝奢侈挥霍的心性,更是造成了巨大的铺张浪费。急功近利再加上铺张浪费,可想而知,带给老百姓的负担该有多么沉重。

    这样看来,规划政治蓝图似乎是隋炀帝的长项,而安养百姓则是他的弱项。当然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皇帝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地用人加以解决。那么,隋炀帝在用人方面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