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幽支硎山

 苏迷 2019-04-21

  冯圭璋

  吴地文化宛若江南氤氲春雨,滋润城西山岭。

  早春,随光宇老师去支硎山。

  支硎山南傍天平山,曾是东晋高僧支遁道场,山多平石如砥,故名支硎。白居易写此山“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

  支硎山采石宕口壁立千仞,半山腰中峰寺影影绰绰,观音净院就在山脚宕口前。

  从观音院内持杖登山,林木苍郁,溪流潺潺。宕口断崖间渗出涓涓细水,湲湲淌下山去。前人记支硎山有寒泉,山麓石刻“寒泉”二字,字径丈余。山上水沼倒有好几处,但几番苦苦寻觅“寒泉”石刻未果。山路旁支径通坡上三间旧屋,嶝道绕过旧屋,石阶尽头松树掩映梵刹,山门额“中峰寺”。

  进山门穿天王殿,四下寂静,飘出一缕残香,传来几声犬吠。香花桥左右石栏分刻四字,曰“随缘悟性”“道正心明”,说的是佛教,世事亦大抵同理。东首石亭南北并立两通旧碑,字迹漫漶,拼合的碑身大体完整。凝神读出北碑碑额是“中峰讲院修造碑记”,南碑是“重复晋支公中峰禅院记”,碑尾有“居士文震孟篹”“寒山赵宧光篆额”“遁士文从蕑书”“住山释广陵明河滇南读徹同立石”,落款日期“崇祯己巳(1629)正月”。光宇说:“读徹即诗僧苍雪法师,于明末清初复兴中峰寺。由碑文可窥法师与文人交往甚密。”

  出山门东去,卧石上刻“南来堂 李根源书”。光宇讲:民国“元老李根源寄寓苏州时,曾三次驾舟游历西部诸山,访古寻胜探幽,记录旧事轶闻,留下五卷《吴郡西山访古记》。他军人出身,对方位和距离敏感,我信任他的记载。”中峰寺曾有南来堂,清李果《游支硎中峰记》说,面东有南来“堂,前明万历中苍雪彻师从滇南万里而来,因以名之。”又记“有泉曰寒泉,在南来堂之前。”环顾四周,杂草野树、山石坟茔,寒泉何处觅?或已毁于采石。

  由“南来堂”石继续上山,巉岩林莽荒径,转到中峰寺后,折入灌木丛,草丛中一方楷书石刻“苍公遗蜕”,径尺大字丰而不肥,上款“民国丙寅(1926)秋”,下款“吴荫培题刊”。几步外又一方隶书石刻:南来徹大师,讳读徹,字“苍雪,云南呈贡人,复兴中峰寺者也。著南来堂集,钱谦益为撰塔铭。民国十五年四月,乡后学李根源题志。”两方石刻均保存完好。李根源也是云南人,曾两次到中峰寺寻访苍雪法师遗踪,他自己也留下踪迹。中峰寺几度沧桑,幸存古碑石刻,补缀千年香火。

  钻出灌木丛,惦记着要去峰巅看大石如砥,于是继续登峰。山顶褐赭色大石不着一草,气象恢宏。李根源评:“华山以幽胜,天平以秀灵胜,灵岩以轩豁胜,中峰则以雄伟胜。”西南望,天平山、花山苍苍茫茫,峰峦逶迤。吴地文化宛若江南氤氲春雨,滋润城西山岭。

  穿过一片树林,已是山坡边缘,下坡路看似并无险状。光宇提醒:“下去就是寒山岭,满坡沟壑残径,难行!”正犹豫踌躇间,说笑着走来四名女孩,看见七老八十的我们,面露惊诧,打个招呼,风似地下山去了。耄耋介老朗声道:

  随缘悟性,去访寒山石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