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师师的晚景如何?

 探知社 2019-04-21

在《贵耳记》和《李师师外传》中,都记载了李师师和北宋皇帝赵佶的一些风流韵事。

据《贵耳集》的记载,一次徽宗来到李师师家,恰巧周邦彦也在那里,他当时是开封府的监税官。一听皇帝来了,躲在床下吓得不敢大声喘气。等皇帝走了以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记录这段见闻,就是《少年游》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解释出来就是:刺骨寒冷的水,洁白如盐的雪,纤细的手指掰开鲜嫩的新橙。锦绣的房里暖活活的,燃着兽香,两人对坐着吹笙。偶然低声问:今晚你去哪里去住啊?已经已三更了。马走路容易打滑,寒霜又重,还不如不走了,因为路上简直没有人在行走。

后来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听她唱《少年游》,觉得词中所写的事好像是写得上次来的情景。等听说此词是周邦彦写的,他大怒,回宫之后就弄个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周邦彦的官,并将他逐出了京师。

时候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看到李师师很憔悴,泪眼愁眉,其实她那是刚送别周邦彦出京。她与周邦彦缠绵徘恻的感情和那抑郁而无处申诉的的怨使得宋徽宗很是感动,于是他下令召回了周邦彦,并提拔他做了大晟乐正。

《李师师外传》记载:李师师是北宋汴京人,是洗染工的女儿。按当时当地的民俗,父母喜爱的儿女,从他们小时候都就要送到佛寺里去挂个出家的名儿,这叫做“舍身”。师师从小就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爹娘把她看做掌上明珠,于是就给她舍了身。那时候佛门弟子习惯称“师”,因此她就叫做了“李师师”。

4岁时,师师的父母不幸双亡,于是她成了的孤儿,跟随李姥姥生活,很可怜。李姥姥年轻时曾经做过妓女,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她把李师师当成了她的“摇钱树”,悉心地调教她,让她也当烟花女子,给她挣大钱。长大后的李师师,色艺双绝,于是入了教坊,成了当时东京的第一名妓。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士都以能她交往为骄傲。

恰巧当时皇帝宋徽宗是个生性风流、热衷玩乐的人,他把不理朝政,让奸臣来把持,自己却打扮成平民模样徜徉于花街柳巷,私会妓女。

他第一次见李师师时,假扮的是出手阔绰大商人,把大把的金银和绸缎送给李师师,以显示他的富有。可是李师师对他仍然不屑一顾,态度极其的傲慢,问她什么话她也不好好回答,使徽宗在干坐一宿,徽宗非常扫兴。李姥姥问师师为何这样冷漠,她说,她看不起这种拿钱买笑,浑身都是铜臭味的人。

后来,听说来者是皇上,李姥姥很害怕,觉得可能将要大祸临头了。而师师却很冷静,因为她知道逛妓院的事是不光彩的,皇帝肯定忌讳,是不可能声张的。而且还推测,宋徽宗第一次讨了个没趣,是不会甘心的,第二次还会来的。

果然,春节时,宋徽宗又一次来了。之后,李师师和宋徽宗就打得火热,经常一起儿弹琴、下棋、写字、画画,倒也卿卿我我、情爱甚笃。宋徽宗还特别欣赏李师师身姿,给她作了一幅画,题字“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入醉杏花天”。

李师师是否真的存在

以上两本书虽然将李师师和皇帝赵佶的事写得栩栩如生,但也引出了两大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到底赵、李、周之间有没有这件风流韵事?

经考查,周邦彦是生于1056年,死于1121年的,在汴京李师师家里见到宋徽宗的时建应该是1109年,那时后李师师已经是40多岁了,而宋徽宗赵佶只有27岁,他怎么可能看上一个老妇。再者,周邦彦根本没有做过税监这样的小官,也没有“大晟乐正”这一的官职。

不过,大多数研究宋史的人对他们之间的这些风流韵事还是持一定得肯定态度的。因为这段风流韵事流传得很广,记载些事的人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所记的事也应该是有依据的。另外,当时叫“师师”的女子还有不少,熙宁时代有师师、宣和时代也有师师,这个“师师”不是那几个“师师”。凭一家之言来推断宣和时代师师的年龄,是错误的。还有,宋代,官僚文人到妓院鬼混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周邦彦好像行为不太检点,可能是“人老心不老”的人,年近花甲仍有花心未必没有可能。

第二个疑问就是:李师师的晚景如何?

有的说,李师师后来出家了。《李师师外传》写道,宗徽宗把皇位让给儿子宋钦宗后,退居太乙宫,自号“道君教主”。李师师失去了靠山。再加上当时金兵入侵,河北告急,于是李师师到北城慈云观里做了女道士。

还有一种说法,她是殉难了。金兵攻破汴京后,统帅达赖听说了李师师是名妓,指名要把她找来,张邦昌等人就到处派人搜捕,终于抓到她,把她送到金营。而李师师宁死也不愿受辱,于是拔下金簪自刺咽喉,没能死成,就又把金簪吞入肚中死去。被金人拘押起来的宋徽宗听说了李师师惨死的消息,禁不住悲痛欲绝。

还有不少人说她南渡了。她流落在江、浙、湖、湘一带,有人说甚至说曾在湖湘一带见到过她。有人说是在江浙一带,她曾出现,和士大夫一起听过歌;也有的说她在杭州重操过旧业,到晚年嫁给一商人。刘子星写过一首《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诗人曾经亲身经历靖康之难,这首诗就是以目睹的口气写的,所说的还比较可信。

不管怎样,名妓李师师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动乱时代,下场不可能很好的,这么多种结局都只是猜测,真实的情况或许永远是个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