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灰塑 民间又称之为“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宋高僧传》记载,灰塑工艺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经存在,到清朝发展最盛。 灰塑与岭南传統建筑相辅相成,陈家祠、资政大夫祠、余荫山房、南海神脑等古建筑上,均有灰塑作品的存留。 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造型奇巧,别具匠心。并以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注入了祈祥纳福、驱邪避灾的寓意。 2008年,灰塑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灰塑的分类 一般根据表现对象凸出于墙面的距离,,将灰塑分为三类: 平面塑,即平塑、浅浮塑,民间又称为“平面做”,表现对象略凸出墙面,通常为5厘米以下。 半边塑,匠人称为“半边做”,是类似于高浮塑的做法,,表现对象凸出墙面5厘米至20厘米不等,可表现多层次的题材。 立体塑,即圆塑,民间也称为“凌空塑”、“立体做”,是指灰塑图案完全突出于墙面之外,形象完整,可以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欣赏。 二、工具和材料 灰塑是一种民间工艺,没有太多约束规范,所用工具的种类、尺寸和规格没有统一的标准。 1、灰匙又称为“灰刀”,是灰塑技艺的基本工具之一。匙头呈舌状,后为木柄,两者成90度折角。 2、线匙是灰塑匠师塑造线条、花纹所用的主要工具。木制手柄钢制凹凸头形匙头,凹凸口方向平行于手柄。 3、毛笔或水粉笔,用于灰塑上色、加彩。 4、陶缸用于配置灰浆并发酵。 5、搅拌机用于灰浆配置时对原料和石灰水进行搅拌。 6、刀或瓦刀用于对墙面基层进行“砍毛”。 7、枋条由薄木板制成,用于灰塑装饰边框的取直、找平,长一般为一米左右。 材料: ![]() 石灰 ![]() 稻草 ![]() 玉扣纸 ![]() 草根灰 ![]() 纸筋灰 ![]() 色灰 灰塑的制作一般需要三种灰浆,草根灰、纸筋灰和色灰。 干稻草与石灰膏混合、密封、发酵后,加红糖搅拌,即成为草根灰。 纸筋灰的制作是将玉扣纸放入石灰油中浸泡,加红糖和糯米粉搅拌、密封并发酵。将制作好的纸筋灰中掺入颜料搅拌均匀,即成为“色灰”。 三、制作流程 打稿子:灰塑匠师既是设计者,又是施工者,打稿子一般是使用铅笔或毛笔直接在墙面上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灰塑的基本布局及形态,然后边施工、边深入。 ![]() 塑形:塑形主要分为扎骨架、上草根灰、上纸筋灰等步骤,以灰匙为工具,结合粘、抹、捏等技法对表现对象进行塑造的过程。 ![]() ![]() ![]() ![]() 上彩:对灰塑表面进行上彩,一般程序是“先里后外、先大后小、先浅后深”。 ![]() ![]() 四、传统建筑中的灰塑 · 屋顶部分 · 博古脊:正脊的一种。博古是器物文玩的泛称,具有吉祥寓意。 ![]() 龙船脊:正脊的一种。广州地区河网密布,先民有以“船楫为生”的传统。船舟成了崇拜的对象而化身为屋脊。 ![]() 垂脊:屋脊的一种,与正脊呈90°角。 ![]() 灰塑陶塑脊:广州地区祠堂、寺庙建筑中常见陶塑花脊与灰塑配合使用,花脊在上,灰塑在下,形成灰塑陶塑脊。 ![]() 看脊:看脊泛指主要供人欣赏的屋脊,通常指满足一面观赏的要求,如两厢建筑前檐口处的屋脊、建筑前翼墙处的屋脊。 ![]() 门楼脊:门楼脊是指青云巷入口处的屋脊。 ![]() 山墙:一般以动物和花草纹饰装饰,如福鼠、龙头纹、凤头纹、草尾纹等。 ![]() · 墙体部分 · 照壁:照壁是建筑入口正对面的装饰璧面。广府地区照壁通常与房屋墙壁结合设置,并以灰塑进行装饰。 ![]() 墙楣:广府地区气候湿热、多台风,建筑出檐少或不出檐,不会在墙面上形成丰富的光影,因此屋檐与墙体之间相接关系生硬,缺少过渡。所以人们习惯在墙体最上端檐口之下的部位采用灰塑做装饰带,俗称为“花托”。 ![]() 楹联:楹联作为点景的装饰,用于照壁的两侧或是门的两侧。楹联由灰塑的装饰牌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灰塑牌匾根据其装饰的主要形式分为板形、宝囊形、竹节形和芭蕉叶形等。 ![]() 墀(chí)头:墀头是山墙伸出檐柱外的部分,其底部通常以叠涩形式向外挑出,因此形象比较突出,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 ![]() 五、陈家祠的灰塑 ![]() 陈家祠的灰塑,包含着太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多数寓意民间流传的喜庆、正能量的传说。 进东厅正脊北侧的《九鱼图》,从广州话发音上,“金鱼”本身谐音“金玉”,寓意吉祥。9条鱼意味着金玉满堂,象征财富极多或者学识丰富。 ![]() 天井东连廊西侧中部的《公孙玩乐图》。这幅灰塑展示清代民间的生活构图,是作者对百姓幸福安康享受天伦的理解。构图上方,还可见到衬托吉祥气氛的数只蝙蝠。 ![]() 《羊城首景图》中藏着许多广州风景,除了绵延的越秀山岭,左下角有五仙观的禁钟楼,左上角看似大北门,中间上方应该就是早被拆除的观音庙,中间左侧为三元宫,右上角为老广州地标镇海楼。 ![]() 祠堂屋顶的太阳公公,打着“V”手势,给后人留下多种猜测。 ![]() 灰塑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工艺,能经受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烈日酷暑。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不惧风雨,防虫甚至防火,能够消除岭南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弊端。也愿这份技艺如这份作品一般能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不惧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