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 ——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市设计为例

 QuanLiRen2016 2019-04-22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陆容立在“2018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作者∣陆容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作为规划师,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创新是不是设计出来的?的确,创新具有高度的偶然性,很难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进行设计安排。但是我们认为,为创新地区提供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物质空间环境,是空间设计可以切入的角度。

至于为什么要提出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又该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呢?我想就这个话题交流一下我们在杭州城西的探索和思考。

一、项目特点:创新样板地区的再设计

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主城西郊,范围224平方公里。2008年起,城西地区以创新功能为导向,陆续启动了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的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积累,2016年省里提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大战略,意图整合城西地区,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从发展态势上来看,城西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国内的创新样板地区。这里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与载体,包括15所高校、56家科研院所以及大量的科技研发企业的。独角兽企业规模,引进海外人才数量等方面都排名全国前3。

但同时作为一个存量为主的地区,城西未来可以操作的增量空间已经不多。现状建设用地109平方公里,扣除已批未建用地,增量用地还有大约25平方公里左右。管委会在这个阶段委托我们开展城市设计,主要是希望基于现状发展基础,通过城市设计进行整合提升,支撑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面对城西这样一个成熟的创新样板地区,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一轮城市设计我们还能再为城西做点什么

我们从城市、管理者、创新人群三个视角出发,梳理出三组最关键的线索。

1.城市的视角:不缺创新空间品牌,缺系统地营造

通过调研,项目组发现,在城西我们首先关注到的不是这里的问题,而是这里的创新空间发展经验。作为一个创新样板地区,城西已经培育出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空间品牌。例如,围绕阿里巴巴总部,形成互联网企业高度集聚的5公里创新圈;以梦想小镇为代表,建设了一批创新导向的特色小镇;以西溪湿地为代表,从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逐步转变为融入创新空间网络的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

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创新空间品牌形成的原因,再进行系统地设计营造与优化提升,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重点问题。

2.管理者的视角:不缺建设行动力,缺共同价值观

城西并不缺少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地。在项目开展至今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里,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南湖科学中心、西站枢纽门户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了规划建设。但是在面对南湖、五常湿地等重要生态地区时,从管委会到各平台主体对发展目标和建设模式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城西地区是由三个科技城主导的分散发展模式,在现有一带三城多镇空间结构的指引下,各主体一直有很强的建设行动力,但在大走廊层面却一直缺少对于未来空间发展的共同价值观。而项目委托方城西管委会,作为大走廊的统筹协调机构,需要的不只是针对某个具体区块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更是一种能够推动大走廊各个主体形成价值共识的空间工具

3.创新人群的视角:不缺园区空间,缺交往空间

在青山湖科技城调研时,一位科研院所的负责人曾向我们反馈,“曾经有一位研究生来实习不到一周就走了。因为受不了这里的晚上没有地方可去,每天都只能在实验室做研究”。

只适合研究,不适合生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创新地区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对休闲交往设施布局的分析可以发现,城西交往空间密度远低于主城区,供给严重不足。

二、切入点:创新交往空间,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希望更深入地来理解创新地区空间发展的规律与特征。第二部分想重点交流的是,我们为什么最后选择用创新交往空间,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作为本次设计的切入点。

1.趋势:创新回归都市

从创新空间分布演进的总体趋势来看,创新逐步从生产的附属环节,向要素集聚的创新园区,再向高度融合的都市空间转变。根据StartupGenome机构的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美国在硅谷之后,崛起速度最快的创新地区是硅巷和硅滩,而这两个案例也正是都市空间创新的典型代表。

硅巷:复合活力的混合街区

硅巷依托纽约时尚、金融等传统优势行业和科技创新功能的结合,产生强大的创新活力。在空间上有别于传统的创新园区,硅巷是一种中心城的混合街区模式,有着超高密度交往设施,激发了不同领域人群之间创新互动。在硅巷,咖啡馆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家,而作为对比硅谷、城西都只有每平方公里2家左右。

硅滩:创新沿风景地区发生

硅滩位于距洛杉矶中心城20Km的海滩地区,空间特点是创新沿风景地区发生。围绕30公里风景海岸带,形成了3个核心创新单元,在海滩1km范围内的初创企业占到整个洛杉矶地区的20%。创新资源结合风景海滩,培育了这一地区大量的社交和娱乐休闲类的创新企业。

2.来自创新生态理论的解释

很多研究都在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能够取代园区,成为新的创新空间源头。对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越来越认同,创新是混沌的、偶发的、不可控制的,单纯依靠创新要素的集聚并不能保证带来创新,创新更需要一种促进多元交融的生态系统。

而城市相比园区,更加多元融合的功能业态与空间环境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两者关键的差别在于从关注创新要素的构成转向关注创新要素间的动态联系

3.创新交往空间,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

如果转化成规划师更熟悉的空间设计语言,从硅巷的交往设施到硅滩的风景海岸都在启示我们,去提供丰富多样,有吸引力的创新交往空间,促进创新人群和要素的互动交流。所以我们理解这些咖啡馆、这些风景海滩这并不仅是满足了创新人群的偏好,也是在为创新发生提供更有利的空间环境。

在和专家多次交流互动中,也在启发我们去关注创新交往空间的价值,设计创新人群的交往活动,制造创新人群的邂逅。

用一种更加形象的说法来理解,在创新生态理论中有一种解释叫做创新的雨林法则。它认为创新地区就像一座热带雨林。雨林能够繁荣的特征不在于原始的碳、氢、氧原子的单一存在,而在于能够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全新且不可预料的动植物群。他并不预先决定有价值物种的进化过程,而是提供一种恰当的环境来培育偶然发生的进化过程。

我想这也代表了我们对创新地区设计的认识,通过提供恰当的创新交往空间,促进创新人群之间的链接,带动创意、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更加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来提高创新的可能性,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

三、设计重点:三个创新交往空间系统

所以,回到杭州城西,我们重点思考并设计了三个创新交往空间系统。

1.策略一:湿地湖链

第一个策略的提出是受到硅滩风景海滩的启发。这里的企业谈到,阳光海滩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创意来源,你完全可以上午去冲浪,下午回来再继续努力工作。

其次,通过对地理条件的识别,城西本身也具备由西溪湿地、五常湿地、和睦水乡、南湖和青山湖构成的一条中央风景湖链本底。其中,西溪湿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品牌,成为深受创新人群喜爱的互动交流和休闲跑步的空间场所。我们希望传承延续西溪湿地刚性边界、有限开发的生态空间模式,建设西溪湿地的升级版。

因此,提出了湿地湖链的理念,希望整合大城西中央的湿地湖泊资源,成为一条彰显大城西魅力的骨架。在整体层面重点强调2个方面。

划定刚性管控的湖链边界

调研时曾有相关领导提出生态空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保护边界,未来可能就会被开发建设慢慢蚕食。因此,项目组首先对确定了湿地湖链的边界范围,对边界内采取刚性管控的有限发展模式,明确新增功能以公共导向为主,对开发比例上限,建设高度、风貌要求作出限制。

贯通一条最美的湖链风景路

在湿地湖链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为管委会和各科技城主体创造可以共同推进的具体行动抓手,提出设计贯通一条最美的湖链风景路。

我们对湿地湖链区域又进行一次补充踏勘,选择一条能够尽可能欣赏到湖链风景,以慢行优先同时兼顾车行的道路,并且考虑未来改造建设的可行性。最后,划定了这条湖链风景路的线位,并提出下一步的道路断面改造要求。

2.策略二:共享客厅

共享客厅策略的提出是来源于梦想小镇。调研中,我们感受到这种景区标准、人性尺度、有大量共享交往空间的小镇特别受到创新人群的欢迎,成为了城西重要的名片地区。我们希望类似于梦想小镇,为创新人群交往服务的客厅空间能更加丰富,所以我们设计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共享客厅。

最有风景的湖链客厅

湖链客厅是在每个片区面向湿地湖链风景,布局一个最核心的创新交往与形象展示中心。在建设指引方面,我们提出每个湖链客厅都要有4项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要有好的风景,包括一处开敞的风景水岸、一处大型的滨水舞台;也要满足大规模的文化休闲交往功能,包括一处地标性文化场馆、一处休闲服务设施集聚区。

最宜交往的小镇客厅

小镇客厅是希望整合城西内部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等特色空间,把梦想小镇演绎成系列品牌,布局形成30个最宜交往的小镇客厅。每一个小镇客厅都能成为服务片区内部开放共享的特色中心,成为企业形象展示、人群休闲交往都愿意去的地方。

借鉴梦想小镇的空间模式,我们希望小镇客厅尺度不大,2-10公顷左右,但能够以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同时,能够提供稍小尺度的创新交往活动空间,包括一处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开放绿地广场;一处共享社区:一处围绕客厅组织3-5km的慢跑网络等。

满足五分钟交往圈的邻里客厅

邻里客厅是希望在更小的园区尺度上,引导创新人群能够走出办公室,为创新人群营造五分钟交往圈。

更多的考虑是为青年创新群体营造更多低成本、高品质、便捷的交往场所。我们强调邻里客厅要通过口袋公园、屋顶花园等多样灵活的形式,提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满足好玩、好用、好看、好生活的需求。

3.策略三:创新趣街

此外,在调研时反馈最多的问题就是城西特别欠缺有活力的街道空间;而在硅巷和硅滩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街区间都有可供交往的场所。因此,我们希望城西能够弥补短板,创造更多符合创新人群需求的活力街道。

片区趣街

我们为每个片区都设计了一条南北向为主的趣街,希望把人群引向中央湿地湖链,同时链接起共享客厅,并在沿线路径上提供更丰富的街道生活。

这些趣街能级不一定很高,但一定是适合慢行和富有特色的,因此我们提出了街边可停留、街角有惊喜、街巷显匠心的基本建设要求。

但是在具体实施层面落实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垂直混合、下商上宅这些理念面临很多用地制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建议在片区趣街优先探索用地制度创新,鼓励首层功能开放混合,沿街增设附属性的商业文化设施,创造出更有趣味的街道氛围。

活力绿街

除了南北向为主的趣街,我们提出了下一个层次的活力绿街,结合水系、林地等,满足各片区活力街道成环成网和均衡布局。

在功能配置上,希望通过绿街的建设形成连续有趣的慢行系统,重点关注慢行环境的建设、休憩服务的营造和景观环境的提升。

4.总体设计结构

基于以上湿地湖链、共享客厅、创新趣街三个策略,最后形成一带三城八片区、湖链趣街百客厅的总体设计结构。前半句延续现状结构表述,后半句是希望通过三个策略来重塑城西创新交往空间体系。

四、一点体会

回到开题时说营造创新的热带雨林,我想我们并不是在试图创造一些新的概念,而是希望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探索适合创新地区的空间环境

对于城西这样一个创新样板地区,本身已经集聚了非常丰富的创新要素,在这一轮城市设计中我们重点工作是为创新人群和要素的融合互动提供更适合的空间环境。

从“西溪湿地”到“湿地湖链”,从“特色小镇”到“共享客厅” ,从“活力街道”到“创新趣街”,我们通过学习城西已有的经验,转化成多样丰富的创新交往空间,希望吸引不同的创新群体,带动各类的创新要素,更加频繁地去交流、碰撞,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对创新地区,我们很难期望一种能够保证创新成功的空间,但是通过创新交往空间的塑造,尽可能提高这个地区创新的持续性与可能性,让城西这个地区能够成为一片更加适合创新的热带雨林。

希望未来大城西的创新之路能越走越好!

致 谢

感谢郑德高副院长、上海分院孙娟副院长、李海涛总规划师、张永波副院长、刘昆轶副总、闫岩所长对项目的指导!

感谢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对项目给予的支持!

感谢项目组卢诚昊、陈蕾蕾、朱小卉、康弥、何倩倩的共同努力!

注:本报告基于《城西科创大走廊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的中期成果,具体内容将根据后续工作作进一步调整优化。

数据维度下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从民间创新到复合创新的跨越——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评估和战略为例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深圳产业创新之路与城市运营的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